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ID:82315969

大小:90.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万里一叶飘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1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2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3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4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5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6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7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8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9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_第10页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开展质量兴农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好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禀赋,积极推动农业新发展,构建三产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对机械化和信息化供给基础,有效提高土地产值,优化资源利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高,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实施藏粮于地于技战略

1守好耕地红线,保证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贯彻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并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增基本农田数量,防止大量城镇近郊区的优质耕地被占用,确保足够面积的耕地,以达到保护优质耕地的目的。依靠技术力量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如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加强对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要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障碍因子,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到2020年,确保49.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4万吨以上。(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优先顺序,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镇村,积极支持贫困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和产出能力。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纳入规划范围和年度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充实建设内容,实行连片治理,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建设完成20.9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40%以上,其中建成13.18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学习“垦造水田雷州模式”先进经验,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优先将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开垦的地块纳入垦造水田计划,到2020年完成0.3万亩水田垦造。

2(三)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扶持引进农机大队,加快农机结构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机械化工程,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全程系列化机械作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运用现有科技创新大厦等科技型孵化器平台和农业企业,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种养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信息。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对于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技术使用的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各镇村农技作业体系基本建成,县域农民信息化使用水平达50%。专栏2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重点工程1.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开展农田排灌设施、机耕道路、输配电设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2.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实施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农机技术推广、规模作业推进、服务主体培育、租赁农机建设、人才培育、安全生产保障、农机化公共服务提升等八项工程。

3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以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渔则渔,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在水资源较匮乏或引水较困难的地区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与水库和灌渠建设相配套,改井灌为渠灌,多方法解决实际性问题;在山田/地交错带,积极推广山田/地结合、粮果/茶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植果模式,在水源缺乏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发挥红薯类等旱地作物作用,调整种植制度,适度发展粮物轮作、粮肥轮作。在限养区控制生猪,稳定肉禽、蛋禽,适度扩大标准化肉牛养殖规模;推进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化,实行生猪、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挥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茶优果等产品种植生产等。(责任单位:县农委,各乡镇、园区基地)(县16镇农业基本情况表)序号所在镇主要农业分布1

4水寨镇中洞红肉柚基地、高车蔬菜基地和莲洞、榕树等村优质稻生产基地,百香果基地(100多亩);平湖辣木种养示范基地、中洞肉牛集中养殖基地(设计规模养殖约500头肉牛)2河东镇水稻,特色产业茶亭岗沙田柚,畜牧业,有英特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万重山的实业发展公司、桓星畜牧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3华城镇河子口柚果,高竹莲子,塔岗柚树、高坑茶(约2000亩),高华油茶(约5000亩)4安流镇水稻、油茶、柚子、萝卜,农业基地—汉光超顺5横陂镇油茶基地1万多亩;茶叶、火龙果、龙眼、荔枝、百香果等产业未形成规模,多为小农经济6转水镇以水稻为主、油茶100多亩、少量烟叶、柚子(自产自销)7双华镇主要产业有板栗(将近2万亩)、茶叶、烤烟、三华李等8周江镇茶叶、烤烟、百香果、鹰嘴桃等产业规模较小9潭下镇鹰嘴桃(2000多亩,“三月赏花、七月品桃”)、无花果(160多亩)、高山红薯(1000亩左右)、菩米四大特色产业10深化绿色经济走廊——

5歧岭镇早熟蜜柚、龙眼、荔枝、无核黄皮、果合柿、香蕉、白茫坝花生、生姜、大蒜、三元瘦肉型猪庄园经济;6个烟区村全年共种植烤烟1700多亩,烟叶产量达49万斤;种植芭蕉芋400多亩;种植百香果250多亩11棉洋镇种植桃驳果、禾梨、柿花等;全镇种植茶叶1.2万亩,品种多,其中“七畬径茶”名气最优;种植烤烟1300多亩;开发建设汉光超顺棉洋基地一座12梅林镇传统水稻种植;当地农户多种植萝卜,梅林菜脯为当地特色品牌;油茶基地发展8年,种植油茶4000多亩;13龙村镇水稻等传统种植,已种植高山云雾茶近万亩、油茶6千多亩,柚子种植季度5千多亩、三华李2千多亩、还有小规模种植百香果、火龙果、兰花基地及大棚蔬菜等。14华阳镇无公害蔬菜基地(700多亩)、魔鬼辣椒示范基地、无土栽培技术和草龟养殖基地(40多亩,带动贫困户脱贫)、甲鱼养殖基地;计划连片种植沙田柚、蜜柚、三华李、早脆梨、油茶等经济作物;15郭田镇水稻、油茶、柚子、茶叶、沉香种植等,引进红薯种植技术,打造田园综合体16长布镇

6主要产业为烤烟(近千亩),夏威夷果(3000多亩),南瓜(3000亩左右),香芋(200亩左右),当地适宜种植番薯;大田柿花,果合柿种植面积约9000亩;七畲径茶(二)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在继续稳定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制定生态富民强县产业行动方案,优化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行户户连片,产业集中统一规模化,做好做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打通生产链,延长产业链。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增强企业资本力量。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以五华经济开发区、河东工业园区为基点,串联三组团打造物流枢纽网,联合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及中农批等平台,构建五华产业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种子、苗木、种畜禽、菌种等,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中小企业局、区管委会)

7专栏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重点工程1.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加强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三个基地”建设,优先创建以龙村、棉洋、双华等茶产业基础较强镇,助推茶亭岗金柚、大田柿花、周江百香果、华城南药、潭下鹰嘴桃等进优势产业行列,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完善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农商工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电商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合作。实施五华县农业互联互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云农场”网上农资商城。(三)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根据“一核两区三组团”先进布局,立足现有各镇农业产业情况,基础条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打破各镇仍处于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的局面。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合各镇乡村农业产业资源或潜在发展产业,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开拓,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中小企业局、国土局)(县16镇农产品基地规划表)主要农业分布

8序号所在镇1水寨镇扩容提质中洞红肉柚基地、高车蔬菜基地和莲洞、榕树等村优质稻生产基地、百香果基地;平湖辣木种养示范基地、中洞肉牛集中养殖基地2河东镇建设特色产业茶亭岗沙田柚基地,畜牧业基地3华城镇建设高坑茶基地,高华油茶产业基地4安流镇扩容提质蔬菜农业基地—汉光超顺5横陂镇扩容提质油茶基地;建设果园产业基地6转水镇建设油茶产业基地7双华镇建设板栗产业基地8周江镇建设果园果产业基地9潭下镇鹰嘴桃产业基地、无花果产业基地、高山红薯产业基地、菩米产业基地10歧岭镇继续深化绿色经济走廊——

9早熟蜜柚、龙眼、荔枝、无核黄皮、果合柿、香蕉、白茫坝花生、生姜、大蒜、三元瘦肉型猪庄园经济;建设烟叶产业基地;建设芭蕉芋产业基地;建设百香果产业基地11棉洋镇建设果园产业基地;建设茶叶产业基地;建设烟叶产业基地;继续开发建设汉光超顺棉洋基地12梅林镇建设梅林菜脯基地;扩容提质油茶基地;13龙村镇建设高山云雾茶产业基地、建设油茶产业基地,建设果园果产业基地、兰花基地及大棚蔬菜基地等。14华阳镇扩容提质无公害蔬菜基地、魔鬼辣椒示范基地、无土栽培技术和草龟养殖基地、甲鱼养殖基地;建设果园果产业基地;15郭田镇建设果园果产业基地,扩容提质红薯产业基地16长布镇建设烟叶产业基地,建设果园果产业基地注:1.到2022年,要求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到5000亩以上;2.根据实际情况,转型升级目标,优化建设时序,有梯度有节奏建设农产品基地。三、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

10坚持农业提质为导向,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启动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三大行动”,引导企业创建“三品一标”推广农村电商商标注册,鼓励各镇根据镇内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国省级商标、名牌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抓住现有农业产业基础,突出五华县茶、果、蔬等品质优势,2020年努力实现全县16镇各增农产品申报省名牌产品1件,申报省著名商标1件,农村电商商标注册增加15%。(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园区基地)(一)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11依托农业产业园、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农业载体,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以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名优农产品为重点,完善种子种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等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重视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重视各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重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确保上市的农产品都符合标准要求。坚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农业标准化工作一起抓。充分发挥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五华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到2022年,农业标准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二)抓稳“食安五华”建设围绕“抓重点,控风险,保平安,促和谐”目标,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全力开展全县食品安全专项工作。强化蔬果类生产基地的日常例行检测,检查蔬果类生产基地是否有有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品行为。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格实行种子经营许可证及代销委托书、农药、肥料登记证制度。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中交易市场监督抽检,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采用快检技术,做到对五华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全覆盖,并按时上报快检信息,对于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将五华县打造成食品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综合考虑五华县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富民强县产业方案,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防止盲目跟风现象,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同时规模化、产业化需要,可以多镇联合产业品牌化,打造县镇地理品牌产品。力争2020年打响县级“

12高山云雾茶、七畬径茶”,2022年新增3个县级农业农产品优势产业。(四)打造五华农业“金字”招牌大力实施县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名企业、名产品,形成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五华金字招牌”。加快“广东省产粮大县、茶叶产出大县”建设,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组织实施五华县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五华+产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打响五华招牌。围绕茶叶、油茶、柚子、烤烟、猕猴桃、桃驳李、柿子、龟类养殖、山地鸡、肉牛等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特色品牌,推动其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争当“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专栏4质量品牌建设重点工程

131.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推动标准化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逐步建立以国际标准为引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新型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农技农资结合、协会服务、企业直销、龙头企业带动等农业投入品监管服务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追溯平台。2.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等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启动运营五华品牌农产品电商平台,特别是茶叶产业等优势产业,鼓励五华长乐烧改良改进加快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专家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机制。到2022年,打造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五华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3.制定培育发展生态富民强县产业行动方案: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自然优势、人文禀赋,优化提升县三产融合发展,健康有序生态式加快产业兴旺。四、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一)加快“三区”建设加快五华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规划建设,明确红线及标准,并逐步完善提高效能,发挥“三区”

14作用,保证粮食生产、其他优势农业农产品的规模化高质量化产出,不仅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提高五华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主要以水寨、河东、安流、郭田等主要粮食主产地及连片高标准粮食地为主要划分区域,到2019年底前,完成1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根据各镇农业产业特色及定位,力争2020年完成“三区”规划建设,2022年发挥“三区”主导作用。(二)推进“三园”建设把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纳入五华县产业平台重点项目建设范畴,打造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加快科学编制规划、加快制定政策及工作方案,配备骨干力量,同时建立健全“三园”体制机制,功职能明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升级强化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基地,提高建设标准和生产规模,对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和培育一批重点以茶叶、优质稻米、果蔬、油茶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园,力争2020年申报成功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完成建设2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2020年完成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2个,现代农业创业园2个,2022年实现运作效能80%以上。(三)落实“一体”建设打造优势农业田园综合体,依据“一镇一品,一村一业”

15发展定位,积极申报引入国省市级专项资金,推进实施县16镇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优先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镇内产业基地等园区基础,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引领示范带动其余镇建设。力争2020年至少完成建设6个镇田园综合体各1个,2022年实现各镇各具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完成1个以上,争取形成县域田园综合体连线连片,实现合成多产业多特色的大型田园综合体。(“三区,三园,一体”建设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发改局、科工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园区)专栏5农业平台载体建设重点工程1.实施以结合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业为主体的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优先推进建设五华县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茶叶生态园、油茶现代农业园区、果类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等。2.通过多经营主体互动联合、多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以及全产业链开发,优先创建棉洋、龙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安流、华城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创建五华县省级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力争申报成功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以上市级农业现代产业园区。3.梯队建设田园综合体工程:加快申报茶叶田园综合体项目、药业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油茶田园综合体项目、红薯田园综合体项目等优势农业产业项目。五、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6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性作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局等)(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现代三农发展趋势重点,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鼓励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发展产业联盟,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探索建立合作社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吸引青年返乡下乡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搭好程序简便高效平台,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具备条件的向公司制企业发展。推行“筑基工程”(每年扶持2户明星企业,规范提升10个示范社(村),扶持规模经营示范农场或园区,培训上千名新型职业农民),鼓励他们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17到2020年,争取市级以上大型农业企业30家,家庭式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0家,吸引青年人才、大学生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累计人数达1万人;到2022年基本实现人才回乡、定点常态化,农业企业发展趋势化,市级以上大型农业企业40家、家庭式农场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0家以上。(二)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中介人在生产、经营上的优势,利用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在资本、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利用农委办(扶贫)、畜牧局、科工商务、汉光超顺、中农批等部门或企业在人员、场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股份合作型、中介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合作组织。同时,强化对合作组织的有效监管,促进合作组织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管、民享。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技术服务“信息平台”为载体,组建“土专家”“田秀才”专家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保的制度设计和补贴办法,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

18(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鼓励各乡镇、村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特点、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产权明晰到户或人,让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享有集体资产的收益权和分配权,参与集体经营收入的分配。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以及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按照“条件、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在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村逐步全面推开。通过把集体产权明确明晰到农户,划定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2020年初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40%以上,其中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20%以上。发挥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充分保障合法农民权益,逐步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19(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经营性和公益性服务结合起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在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鼓励有经济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向农村延伸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到2020年,各镇至少建立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服务体系持续建设完善,2022年基本实现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0基于五华县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现状,要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支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及中农批等交易平台,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釆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销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分级备案、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专栏6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行动1.供销社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优势,加大土地托管推广力度,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打造县级农业服务公司,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农服务体系,实现农民组织化与服务规模化的有机衔接,从根本上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如香雪、康奇、汉光超顺、生长地、中农批等农业企业,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3.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联结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利益联合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供销社)+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加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到2022年,参与新型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55%以上。六、大力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四型发展”,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

21,推动生态旅游、康养、农旅产业,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发改局、县科工商务局、中小企业局等)(一)延伸整合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2018年开始实施培育扶持产业链领军企业,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支持香雪、康奇力药业在县域建设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加工制药,做强南药产业。鼓励长乐烧等酒业以规模化、标准化进行原料种植,推进酿酒技术升级,完善运营机制,做强“千年酒业”文化。加快华城、安流物流园建设及中农批平台扩容建设,依托电商大厦、科技创新大厦等孵化器平台,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农业服务业企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业产业链全面升级。培育和发展农(电)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到2020年,县级产业链领军企业5家以上,农业服务业企业6家以上,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2个以上。

22(二)打造提升价值链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填空、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禽肉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可纳入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隆起带。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重点延伸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优势产业加工链,走精品、品牌、多品种化路线,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水平,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县域生态资源、温泉资源、红色资源,形成旅游多元化。提高酒店容量、星级标准,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宿试点,逐渐完善民宿建设、运营机制合法化。推动五华足球小镇健身休闲点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培育建设2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230.9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91亿元以上。

23(三)优化融合供应链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实现网点县域全覆盖并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站”。加快中农批、安流、华城物流园建设,支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率先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先进冷链物流中心。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摸索定制化消费模式,形成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生态圈。提升农村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应用示范,促进流通环节节本降耗增效。(四)打造农业农村“新六产”打造农业“新六产”平台载体,争当农业“新六产”示范县。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支持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同建”,以园区化引领发展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关联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专栏7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植行动

241.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着力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造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合理编排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和地方特点的乡村旅游多样性路线,编制“五华县乡村旅游”指南。培育建设2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提升建设益塘、横陂康养、七目嶂、竹山村红色基地、桃林等4个以上特色旅游景点。2.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以粮油、果蔬、畜牧、水产等为重点,鼓励南药、酒业蓬勃发展,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促进集群发展。3.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加工副产品梯次利用水平,打造“资源一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农业生物产业链,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地区建设一批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在粮油、果菜、畜禽等行业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典型。七、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5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发改局、科工商务局)(一)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对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或科技服务机构,并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五华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匹配、资金资助、后勤保障等方式,制定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农业科技青年项目,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落实科研专家、团队在五华办实事,结合现有科技创新大厦等科技孵化器平台,加强精神加工、生态农业、生物工程、智慧农业、富硒大米和食药用植物种植等开发利用,争取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产业基地,建立茶叶、油茶、金柚、果蔬等优势特色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整体提升县域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县域农业产业需求,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科技含量和后劲力量,力争202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大72%。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26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提供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农业技术普及,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培训材料、组织实地观摩实操等方法,保证针对农民所开展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签约技术指导员,培育科技示范户,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保证农民对农业新技术了解和接受水平不断深入,进而达到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大力推广的最终目标。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执行国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保障科技转化利益个人、团体的权益,鼓励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多元化方式投入价值链中,充分调动科技技术人员及其他人才的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性。对接省市,建设五华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继续建设完善科技中心、电商大厦技术孵化平台,结合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建设科技引领示范基地,2020年,建设1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镇,3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三)探索“智慧农业”建设在产业优势区或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示范区域,探索实施“互联网+”

27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釆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引进运用农业预警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建设农业物联网、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充分运用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性水利工程、高端农机装备,打造1个以上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五华惠农信息社”、“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等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五华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和农村信息化。到2020年实现县域行政村“五华惠农信息社”全覆盖。专栏8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工程1.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农户的联系,构建农技研发平台及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2.完善专业技术培训制度,联合与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合作,实现培训与农业科技人才引进的“双流”滚动,县域中职院校加设农业类专业,增补后备技术人才力量。3.“智慧农业”工程。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基地等载体,开展1个以上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物联网、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高端农机等智能与农业融合,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应用前景广阔的畜禽养殖、特色产业种植、设施农业、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

284.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制约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瓶颈,在重点区域进行典型示范,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八、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一)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以“三权分置”

29思路,将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提供保障,并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釆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科技、创业园区等片区集中。并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业务。挖掘利用好农业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禀赋,加快农旅、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村康养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根据适宜条件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等附加功能,重点以横陂等具有温泉特色资源镇以及益塘水库等自然优越区域打造康养、温泉疗养为主题的服务综合体;整合适度利用县域客家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化足球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支撑。打造田园、文化综合体,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园村融合。努力创建沙田柚、油茶、茶叶、果蔬、红薯、酒业等特色小城镇或旅游综合体,加快足球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五华宜业宜居的优良空间,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落户,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抓手力度。(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制度,以入股的形式,实行农产品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收益统一分配。推进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形成的联合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试点,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形成适宜各镇发展新模式,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和村务公开栏,适时公布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农产品收购指导价格,引导和规范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强化合同管理、明确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返租倒包、保险理赔、财政补贴等责任规定,杜绝霸市,故意联合压低农产品价格等不法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的积极性。整合利用政府扶持资金,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增强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保障农民收益。(三)发掘新功能新价值

30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及产业基地、园区的陆续建设完善,鼓励各镇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促进农业功能从提供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拓展,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拓展。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创建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四)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鼓励各镇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加快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及特色休闲度假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专业镇、专业村示范,引领带动县域各镇、村专业发展。专栏9农村产业融合重点工程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程。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6种类型,我县需积极争取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区域辐射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

312.产城融合发展工程。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工业镇及产业、科技、创业园区等片区集中,创建产城融合发展先导区。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培育工程。争取培育建设1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挖掘提升县域各镇红色资源,加大益塘风景区、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式开发利用;加快推动五华足球小镇健身休闲点项目建设和五华河、琴江两岸休闲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文创”、“乡村+节庆”等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创业。4.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服务工程。基于现有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基础,加大技术升级,壮大运营团队,继续深化提高运营效率,扩大覆盖面,拓宽农产品上线率,不断提高农民的收益,把五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牌子做的更强更亮。5特色示范镇建设。到2022年,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效果明显,优先发展优质稻米、茶叶、油茶、果蔬等特色产业为农业主导产业,基本树立富硒大米、七畬径茶、高山云雾茶等优势主要农产品,支持各镇、村发展本镇、村优势产业,争取建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个以上,专业村20个。

326.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工程。与省市对接,争创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一个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九、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新格局基于五华是农业大县潜力,构建农业开放新局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市“一区两带”建设,站稳市内市场,延伸至珠三角经济带,利用好县域外侨资源开拓省外资源甚至海外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外销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利用物流园、中农批等枢纽点,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支持涉农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熟悉区域甚至海外规则的农业龙头企业。强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联盟等在推动和开拓市场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如中农批等农产品外销交易平台,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赴境外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举办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加强重要农产品出口监测预警,积极应对贸易纠纷。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贸易渠道,完善链条建设,力争国际标准,持续扩大优势农产品外销量。

33(二)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立足我县“一核两区三组团”基本发展格局,继续拓宽与市“一区两带六组团”区域合作面,抓住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辐射机遇,争取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相连接,在市内外布局产业链条直至省外。鼓励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在县域建设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试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优先建设一批与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区。带动县域企业“抱团走出粤东,进军珠三角,跨出海外”,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跨国农业企业集团。(三)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持续扩容增效电商大厦、科技创新大厦平台,打造五华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等农业孵化器平台,不断加强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重点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的管理经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园艺、农业大数据、节水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专栏10农业开放合作重点工程

341.农业“走出去”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对外相关业务、且内外产业关联密切的现有企业和有意愿扩展企业,在县内建设与县境外资源开发生产相配套的育种研发、种子生产、物流仓储、加工转化、交易中心、培训基地、软实力平台等设施,为县域农业资源提供配套保障和县内支撑。2.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工程。到2022年,创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引导支持试验区在农业对外合作机制创建、政策创设方面先行先试,创设更具针对性的金融、通关、保险等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学习优势农业资源,组织开展种植、养殖、捕捞、加工、经贸等业务,搭建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平台。3.落实市农村“星创天地”建设工程。打造农村版众创空间,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园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方式,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求,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一体的创业基地。到2022年,我县建设1个以上“星创天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