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ID:82315953

大小:3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万里一叶飘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1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2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3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4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5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6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7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8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9页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_第10页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五华县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立足五华县优良客家传统文化,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农村精气神,加快形成五华客家乡村文明新风尚,成为梅州市客都新标杆、新乡村。一、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突出思想道德内涵,突出五华乡村节气习俗特点,组织实施“铸魂强农”工程,宣扬“工匠”精神,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弘扬时代新风,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五华县全面实施振兴各个环节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农民文化和道德素养,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助推乡村振兴。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实施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教育引导与提升素质同步、载体建设与文化惠民同步以及特色服务与乡村文明同步建设,推进美丽镇村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廉”文化为抓手,形成集公益性、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墙,加强村民道德建设,努力传播正能量,着力培育纯真质朴、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等活动,推进家风建设、文明创建、诚信建设、道德评议等行动,实现居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为乡村振兴培育软实力。(二)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宣传力度,努力发挥载体优势

2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党性教育和革命教育基地、道德讲堂、农学讲堂、科学大讲堂等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开展文化阵地建设行动,建成文化阵地400个以上,实现文化阵地辐射所有建制村。充分利用村级月例会、党员会,开展以增强基层服务型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学习培训,突出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对《党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进行专题培训,以充实农村党员队伍党内知识积累。充分利用村级文化长廊、固定宣传栏、宣传标语等积极宣传党的路线和惠民政策。在县域内各村村委会文化长廊上,印刷党风廉政、铸廉行动、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等标语,在农村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到2022年,非省定贫困村50%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省定贫困村100%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责任单位:县宣传部、县扶贫办、县文广新局、相关乡镇)(三)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体现五华特色的时代精神、改革精神、红色精神。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健康家庭创建。支持有条件的镇村组建文艺协会,选好文艺带头人,利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组办节目、自创形式,传承客家山歌、民间好事,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精神。鼓励支持各乡镇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尊师重教、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县推行乡风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三级联创活动,到2022年,累计创建农村星级文明户100户以上,实现文明村镇创建率达95%以上。(责任单位:县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民政局、县妇联、各乡镇)(四)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深化乡风民风建设,要求各乡镇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

3转变。鼓励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婚丧嫁娶简约庄重的仪式感,推动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婚事新办,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倡导厚养薄葬,文明办丧,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建立完善免费服务型殡葬设施,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确保100%实现火葬,无土葬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模式。到2022年,建制村100%完成乡风民约的制定并发挥作用,100%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县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民政局)(五)强化乡村诚信道德规范建设对接梅州市信用信息平台,构建五华县农村征信系统,深入推进乡村社会诚信道德建设。建立完善好乡村诚信道德规范,宣传普及至县镇村三级。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榜样来自基层,来自群众身边”的原则,以讲道德、做好人为主题,按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的要求,向全县广泛征集身边模范典型,建立“五华好人”数据库。开展“五华县诚信道德模范”

4推荐评选活动,每年在全县共评选出诚信模范和道德模范提名奖各10人。对推选出来的模范,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平台公布,形成诚信之风、道德之范,不断为乡村文明之风添油加力。(责任单位:县宣传部)(六)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创实施四德工程、“工匠”活动、“红色”纪念等文化文明行动,突出“孝诚爱仁”、“硬打硬实打实工匠精神”及红色苏区等主要内容,普及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综合运用各类平台宣传先进事迹,让更多的好人好事上榜。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持村民理事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家风家训建设等活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头执行修身律己、廉洁齐家等相关规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促乡风带民风。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到2020年,实现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覆盖。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推广经验,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推出四德工程建设示范村30个。(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二、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使更多资源服务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强化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

5(一)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城乡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比较落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壮举,要建全一套有水平、有质量、有能力、有内容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华县要立足县情农情,要建立建全县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资金池,扩宽资金来源,优化资源配置,优先建立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好生命线,保障生产生活的便利持续性,再优化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逐渐往精神体验和追求方面靠拢,力争2022年实现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坚持一院多能、一台多演、一室多用。推进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广场建设和完善,制定建设标准,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绿色生态型的,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加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部分中心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农业科技园等。开展文化扶贫,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资本的有效注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发展格局。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

6,改造升级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2019年完成省定贫困村内集文化、农业科技教育的致富文化室的建设,2022年实现全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50%以上村级文化服务和管理实现信息化。(责任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县文广新局、各乡镇)(三)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发展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创造多元化“服务产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扶持发展农村广场舞队、县域剧团等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培育、发展能力。加大对农村文体团队的扶持力度,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鼓励创建村文化队伍建设,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五华县公共文化产品比较少,服务供给相对薄弱,须增加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广场。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一村一年一场戏”

7免费送戏等活动和举措,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广播电视、戏曲、书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充分发挥文化企业供给作用的基础上,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挖掘五华县传统文明文化习俗活动,从新兴文化活动中借鉴,形成五华县特色客家文化活动,创建“文化节”、“特色活动评选”等年度性县级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唱有“山歌对唱”,跳有“竹马舞”,看有“文艺表演”,手动有“雕刻小品”工匠之风,田间山间有“收成演绎”农业之气,文有“农业技术”

8科普等多形式、多元化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扩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需要,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和农业技术能力,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融入到文化活动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利用农闲和各类节日组织开展集市灯会、戏曲、杂技、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民间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开展科普和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全民法制进家庭、进农村。不断扩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需要,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和农业技术能力,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德法知识等融入到文化活动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三、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五华县传统优秀客家文化底蕴和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优势,重于乡土文化、集聚五华民风乡情,稳驻乡愁,源远流长,情牵万千五华儿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一)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推进,传统乡村文化生态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已跟不上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需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塑道德规范,实现乡村文化生态重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乡村、深入群众,成为群众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指导。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对农民存在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持续整顿乡村近年来赌博成风等不良行为,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具有较高文化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凸显文化新生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

9的带动作用,带动乡村文化走向正规,走向现代化,促进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知识讲座、开展文明乡村建设等活动提高农民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积极的文化氛围。同时,举办乡村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支持潭下镇桃花节等镇特色节日的开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二)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五华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保护农耕文化,加大五华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推进五华县非遗传习所建设,定期开展非遗文化的主题展览展示活动。挖掘传统文化、各镇文化,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有计划申报国家、省级、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歌会、茶会、果会、姓氏节等民俗活动。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书法、山歌、技艺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五华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三)弘扬光大客家红色文化

10弘扬红色文化,把我县内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加大革命史迹修缮开发保护力度,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党性教育和革命教育基地。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深化党史、国史、县史学习教育,纪念黄国梁等革命烈士事迹,讲好五华故事。建好用好五华县党史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体系相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完善第三产业内容,打造集红色文化+生态乡村+农产品+N的服务旅游体系,推出“革命在线”红色旅游线路。(四)发展侨乡特色文化挖掘侨乡资源优势,发展侨乡特色文化,全力推动五华加快振兴发展。不断完善海外侨情数据库,夯实侨务工作基础,做好联络侨情、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工作,积极涵养侨力资源,进一步培育可持续发展资源。继续开展好与香港青少年交流合作活动,加强联谊活动开展,形成合作共赢良好局面,创新思路,多渠道扩大对外宣传,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护侨益解侨困,进一步夯实侨务工作基础,营造“依法护侨、保护侨益”良好氛围,整合侨客资源,把外来先进文化带进来,让五华客家文化走出去,形成具有特色的“五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好一批“侨城”“侨乡”

11,形成客家融合外国风情的特色建筑群,彰显侨乡文化,并融入旅游资源,不断丰富五华振兴发展。鼓励支持侨民企业家、实干人才返籍投资发展,助力五华县乡村振兴。专栏12五华农村文化繁荣兴盛工程1.新时代“铸魂强农”工程。顺承市“新时代德育”教育工程,针对当前部分农民法治意识淡薄、环保意识不强、婚育思想封建愚昧以及农村宗教渗透和侵蚀等问题,通过宣传教育、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等综合措施,以培育时代新农民、新风尚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进农村社会文明程度。2.“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工程。延伸市“乡风文明”培训工程要求,加强宣讲团和宣讲志愿者两支骨干队伍建设,成立由农业、教育、卫生、文广新、民政、司法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宣讲团,招募宣讲团,招募宣讲巾帼志愿者。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进乡入村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3.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工程。2018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19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20年实现全面推进,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4.

12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以县为主编制近期和中长期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推动公益性公墓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将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畴。5.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完善丰富工程。实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完善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丰富舞台内容,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凝聚人心作用,组织引导、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资源向农村文化广场集聚,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全县农村群众能就近享受文化活动。6.组织实施“文化节”等具有特色活动或赛事。鼓励各镇开展一批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一年一度盛大的文化活动,体现当地风俗文化特色,彰显农民劳作的勤劳精神,突出农业技术普及方面,如潭下镇的“桃花节”,郭田镇的“红色文化”等等。7.侨乡计划。根据侨客资源及分布,建设一批“侨城”“侨乡”,形成客家融合外国风情的特色建筑群,打造一特色,并融入到五华县第三产业中去,发挥作用。8.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

13主题活动,丰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积极培育富有各镇特色的活动项目、节庆仪式,如竹马舞等,推动农村形成新的节日习俗。7.落实省“万村文化祠堂”建设。引导群众对农村祠堂进行修复改造,保留传统建筑袁术、必备祭祖功能,因地制宜打造村史馆、农耕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好人馆、乡贤馆、文体活动馆、文化讲堂等,推动五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8.“戏曲进乡村”工程。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促进木偶戏、采茶戏等特色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到2020年县域内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9.落实市客家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传统农业、手工业等地方文化生态,客家传统文化习俗、服饰、饮食、节庆、婚丧等传统习惯,以及传统山歌、工匠技艺等多门类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群体,保护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墓葬、革命遗址、道观寺庙等文化物质载体和文化场所。配合市总体规划,做好五华县文化生态修复和文化基地建设,实现对五华县客家文化整体性保护。

147.红色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完成双华镇竹山村等省定红色村建设,挖掘保护利用郭田、梅林等革命战场遗迹、红色革命者故居、红色会址等红色资源,发扬优良革命传统。8.落实市“三多三促”模式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工程。基于我县山多地少,交通不够便利,农民村居较分散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在部分自然村利用古民居、集体建筑等加快推进“三多三促”,以便满足客家山区群众享受公众文化。(多形态文化需求、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进古民居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促进社会建设)模式农村文化俱乐部试点建设工程。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力保护我县提线木偶、竹马舞、石雕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人。10.“诚信道德模范”建设工程。落实市计划,开展诚信道德工程巡礼活动,到2020年,推荐评选好儿媳、好人、文明人、农户守信者等各类“诚信道德”数量达200人以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