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516652

大小:84.8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7-08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石室中学高2023届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4.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得不出“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经学者考据,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王臣”一词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而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和传世文献记录中,“王臣”的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这一变化反映了A.专制王权的确立B.礼乐制度的崩溃C.宗法分封的扩展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

1【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代王臣仅指在商都附近的商王私兵或为商王服务的人”、“西周晚期内涵扩展为周王之外所有的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王臣的范围扩大,是因为分封宗法制的推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专制王权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排除B项;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夏商西周时期,“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到东周时期,各国宫城内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这一变化表明A.族权与政权趋向于结合B.神权对政治的影响减弱C.贵族分封制度日益瓦解D.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按B重新解析,据材料“建国营都日”“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可以得出夏商西周三代,建国营都首先设置宗庙和神社王权严重依赖神权;据材料“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可以得出东周时,宫城与宗庙、神社分离,祭祀活动减少,这一变化表明神权对政治的影响减弱,B项正确;族权与政权结合只体现了材料前半部分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分封制度日益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城市建筑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4.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说他们是“暴君污吏”,高唱“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由此可知,他们都A.以仁爱之心看待社会B.力图重建社会秩序C.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针对社会现实,都力图重建社会秩序,B项正确;以仁爱之心看待社会的是儒家,排除A项;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C项;希望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5.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时代部落语言方言

2黄帝万国万语夏代诸侯三千地域性方言西周诸侯八百若干方言区域形成春秋战国列国几十秦代“书同文”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C.铁犁牛耕的使用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工具,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6.《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中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这些在后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这表明《楚辞》A.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趋势B.可用于证实周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楚辞)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后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受其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说明不了《楚辞)具有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也未涉及周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楚辞》对历史研究是有价值的,排除C项。故选D项。7.秦始皇创制了六枚一套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由此可知,这套“御玺”()A.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表明皇帝是秉承天命的真龙天子C.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D.构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答案】C

3【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任命四夷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反映了秦朝的“御玺”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构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C项。8.汉朝被强有力地方家族所削弱,这些家族积聚起巨大的、自给自足的、免税的大地产,在上面建造堡垒式大庄园,与中央政府对抗。汉朝政府为此采取了A.郡国并行B.盐铁官营C.重农抑商D.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豪强地主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盐和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控制了重要战略物资,能起到抑制豪强、加强集权的作用,B项正确;郡国并行是汉初的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削弱了中央权威,排除A项;地方豪强多是大土地主,重农抑商无法抑制豪强,排除C项;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思想统一,与抑制豪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贤等的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慎终追远,倡导祭祀文化和孝道,故汉代祠堂的兴盛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C项正确;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A项;B项表述中,“普及”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表述中,“融合”之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东吴的屯田()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答案】A【解析】

4【详解】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统治地域主要是江南地区,实行屯田制度和进行水力建设,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三国统一是西晋完成的,这得益于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排除B项;三国时期经济重心仍然稳固地位于北方,排除C项;屯田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军队给养,为无地农民提供生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11.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来看,侨人由不负担国家调役,转变为需要负担,此举可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赋役来源。B正确;材料反映土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赋役来源,抑止士族势力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人和正式居民之间的矛盾,C错误;材料信息与实现重心南移无关,D错误。故选B。12.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种桑养蚕的地区,男子每人给桑田20亩。北朝晚期的文人颜之推说:“河北妇人……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说明当时()A.北方纺织手工业较发达B.手工业的发展超越农业C.丝织业区域生产专业化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在种桑养蚕的地区,给每个男子20亩桑田,这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北朝晚期,河北妇女的纺织技术发达,且“优于江东”,这说明北朝时期北方的纺织手工业发达,A项正确;北朝时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丝织业区域生产专业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纺织品被投入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答案】B【解析】

5【分析】【详解】隋朝国家财力丰富,却短命而亡,说明隋朝国家富裕,而不能与人民共享,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故选B;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隋朝统治者志大才疏,排除D。【点睛】14.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盘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可知政事堂议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决策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权,排除A项;“提高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劝,排除D项。故选C项。15.唐代初期,市场上钱帛兼行,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A.抑商政策松弛B.通货膨胀严重C.封建剥削加重D.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商品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私铸现象严重,这说明当时铜钱价值较高,受到追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抑商政策松弛,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通货膨胀严重”的依据不足,排除B项;铜钱私铸与封建剥削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6.有史料记载,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间的怛罗斯之战中,唐朝战俘将造纸术传到非洲和欧洲。但据杜环(735—812年)《经行记》记载,此战唐朝战俘中没有造纸工匠。近年有中亚学者指出,此战前造纸术既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由此可知A.《经行记》作为第一手史料更为真实可信B.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6C.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D.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史料记载”和“中亚学者”都提到造纸术曾传到中亚地区,再由中亚传入非洲和欧洲,而西亚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桥梁,因此可以推知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D项;《经行记》是唐朝杜环所作的游记,并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历史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者所用的史料等有关,与研究结论形成时间无关,排除B项;文献记载如若为第一手史料,也具有可信性,不一定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考古发现只是证实历史真相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排除C项。17.据唐代文献记载,怀素“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李白赞美怀素“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怀素的书法风格A.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C.体现了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D.反映了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怀素的书法“运笔迅速”“随手万变”“法度具备”,艺术性极强,李白盛赞美其笔走龙蛇,能使“神鬼惊”等,反映了唐代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与怀素书写草书时“运笔迅速”“随手万变”等不符,排除A项;怀素运笔迅速、线条多变和李白的描述等,不能说明其书法风格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怀素的书法风格与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雅典人认为他们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亚里斯多德也声称,“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这表明古代雅典()A.充分保护公民权益B.强调公民公共意识C.限制贵族滥用权力D.维护城邦独立自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人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和“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可知,这体现了古希腊城邦至上的观念和公民的公共意识,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邦意识和公共意识,公民应绝对服从城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贵族滥用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维护城邦独立自主,排除D项。故选B项。

71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如果占有人将其临时占有争讼物进行转让,将受到双倍罚金的处罚。由此可知罗马法()A.审判程序非常严密B.注重保护贵族利益C.注重保护平民利益D.重视维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罗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该规定体现了对争讼物原主人利益的维护,这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维护,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审判程序,不能说明是否严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争讼物原主人利益的维护,非保护贵族或者平民,排除B、C项。故选D项。20.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时间事件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改为社会民主党1878年德国颁布《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889年德国鲁尔区10万工人大罢工1890年德国罢工达到200次1891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1899年德国颁布残疾保险法1911年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典A.社会民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B.通过立法扩大了社会救济C.工人运动推动政府社会改革D.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

8【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末的德国。根据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人党以及工人罢工和政府颁布社会保险等信息可知,工人运动推动了政府的改革,C项正确;A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从材料无法体现,且材料只有部分信息涉及社会民主党的内容,排除A项;德国政府的立法是被动地,而非主动通过立法扩大社会救济,排除B项;材料的改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不是关于德国君主立宪制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图为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其中①④分别是()A.美国、法国B.英国、法国C.德国、英国D.法国、德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70—1913年(英美法德)。据本题材料“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④始终是四国中工业生产中占比相对落后的国家,结合所学判断④为法国,另外1870年落后的①③在1913年超过了之前遥遥领先的②,结合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迅速崛起,超过了老牌的英国,可以断定①是美国或德国,②是英国,美国实力强于德国,所有③是德国,所以①④分别是美国、法国,A项正确;①为美国,排除B项;①④分别是美国、法国,排除C项;①④分别是美国、法国,排除D项。故选A项。22.如表是1924~1927年苏联农村各阶层占比的变化表(单位:%),据如表可知,当时苏联()阶层年度1924/25年度1925/26年度1926/27年度1926/27对比1924/25年度农村无产者9.710.911.3+16.5贫农25.923.722.1—14.7中农61.161.762.7+2.6富农3.33.73.9+18.2(注:农村无产者,指受雇于富农的贫农)A.工农联盟局面日益巩固B.农民经济处境持续恶化C.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D.农业政策成效逐渐显现【答案】D【解析】

9【详解】从1924~1927年苏联农村各阶层占比的变化表的数据可得出,农村中的贫农在减少,而中农、富农在增加,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政策成效逐渐显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人,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农民处境在改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贫富差距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3.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在多边谈判、协商机制基础上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发展(见下表)。这一现象表明()时间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1909年37个176个2005年5920个38000个A.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合作B.多边机制利于全球治理C.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局势D.世界呈多样性格局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在多边谈判、协商机制基础上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发展”,可以看出国际组织的增多,有利于全球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局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的多样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24.“……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该论述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A.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B.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C.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D.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的西方。“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具有现代主义特色,C项正确;这一文学艺术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排除B项;材料无从体现当时哲学思潮对于社会变化的反映,因此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个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比较 察举制科举制内容地方长官选拔,送到中央,后汉中叶有考试形式;以地方均衡为原则;重德行(孝),重事功(廉)。个人自由向地方政府报名,送中央考试录取;全凭个人才学自由竞争;重才学,尤重诗文。影响人才分布四方,地方政治优良;官与吏之仕途不分,行政经验丰富;经学(自有家法)法学能世家,终形成门阀社会。人才群趋中央,增加对中央之向心力;加重官与吏分为两途之趋势,形成吏员政治;文学靠天才性灵,不能世家,不致形成固定阶级。——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西方国家(文官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3年英国的《麦克莱报告》指出: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即追溯于此。——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材料三英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因而后来能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有利于社会公平,后世不断发展完善。(2)背景:传统选官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忠实履职;职务常任,论功晋升。

11(3)制度发展应汲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个人自由向地方政府报名,送中央考试录取”可知,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人才群趋中央,增加对中央之向心力”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根据材料“文学靠天才性灵,不能世家,不致形成固定阶级。”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根据材料“全凭个人才学自由竞争;重才学,尤重诗文”可知,有利于社会公平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可知,传统选官存在弊端;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提高;根据材料“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可知,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特征:根据材料“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忠实履职职务常任,论功晋升。【小问3详解】认识:英国的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制度发展应汲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文官制度和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发展,因此制度应当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科学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科学运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摘编自周银珍《科学伦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符合逻辑)【答案】【答案示例一】观点: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阐述: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物理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弱化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近代化的初步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兴起。

12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人们社会生活巨变,城市化,交通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等;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深远,现代化交通,石油化工,现代通讯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可知,世界近代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巨变,促进了人类生活的现代化。【答案示例二】观点:科技革命利弊兼存,进步性为主。阐述:科技革命的进步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科技革命也存在一定问题:近代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现代化武器产生,如飞机、大炮、坦克,还有化学武器,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社会第一次巨大灾难出现;还因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应用于战争;科技革命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产生,二战后美苏高科技竞争的“星球大战计划”导致了苏联解体。虽然科技革命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但是积极作用为主,所以科技发展应该兴利除弊。【解析】【详解】本题为观点评析类论述题。根据题意要求,以科学技术的利弊为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根据材料“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可拟定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科学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等方面予以论述,可知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物理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弱化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近代化的初步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兴起。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人们社会生活巨变,城市化,交通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等;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深远,现代化交通,石油化工,现代通讯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可知,世界近代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巨变,促进了人类生活的现代化。根据材料“科学运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拟定论题:科技革命利弊兼存,进步性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科技革命、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等方面予以论述。27.【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3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杜鲁门时期颁布了提高最低工资限额的法令,政府的福利开支也从1927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1960年的970亿美元。1964年,总统约翰逊宣称“无条件地向美国贫困开战”。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设立经济机会局,组建服务志愿队,为穷人改善居住条件、健康及教育提供支持。约翰逊时期美国财政赤字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然而,福利国家的覆盖面过广,使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努力的人会变得富有,懒惰的人将承受苦难发生动摇,导致人们缺乏努力工作的动机,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也并没有因福利覆盖范围的扩大而明显改变。——摘编自刘守旭《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福利国家发展历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答案】(1)特点:经历长期的发展建设(不断发展);发挥了政府的作用;运用了立法手段(或都有法律保障);覆盖面日益广泛(2)问题:扩大了政府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导致民众工作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无法改变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成为“滞胀”危机发生的因素之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特点: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可得出经历长期的发展建设;根据材料“政府的福利开支也从1927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1960年的970亿美元”“总统约翰逊宣称无条件地向美国贫困开战”可得出都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根据材料“国会通过了《经济机会法案》”,得出运用了立法手段(或都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约翰逊时期美国财政赤字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然而,福利国家的覆盖面过广……”,可得出福利国家覆盖面日益广泛。【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问题:根据材料“约翰逊时期美国财政赤字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分析得出扩大了政府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努力的人会变得富有,懒惰的人将承受苦难发生动摇,导致人们缺乏努力工作的动机,经济增长放缓”,分析得出导致民众工作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材料“美国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也并没有因福利覆盖范围的扩大而明显改变”,分析得出无法改变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根据所学,福利国家政策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成为“滞胀”危机发生的因素之一。28.【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他一生著述颇丰,在《抱朴子内篇》中,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挑选了一些易获取且便宜的药物,改变了之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在从事炼丹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应,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

14——摘编自《晋书》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葛洪的贡献。(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葛洪取得成就的原因。【答案】(1)贡献:推动了我国道教的发展;促进了道教和儒学的融合;丰富了中医药学知识;有利于解决百姓求医难的问题;为古代化学做出了突出贡献。(2)原因:个人好学及深厚知识涵养;注重总结和观察、实践;潜心研究学问的精神。敢于创新,大胆尝试;社会动荡之下民生需求。【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得出推动了我国道教的发展和促进了道教和儒学的融合;根据材料“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挑选了一些易获取且便宜的药物,改变了之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得出丰富了中医药学知识;有利于解决百姓求医难的问题;为古代化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小问2详解】关于葛洪取得成就的原因,根据材料“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得出个人好学及深厚知识涵养;根据材料“在从事炼丹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应,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得出注重总结和观察、实践;潜心研究学问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敢于创新,大胆尝试;社会动荡之下民生需求方面回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