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998

大小:267.1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汉南一中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试题试卷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人首鸟身像、纵目面具等文物,明显有着不符合中原文明的历史气息,反倒和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关联密切。而龙的崇拜、铜铃(青铜编钟的前身)、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文物发现,则显露出许多中原文化基因的“蛛丝马迹”。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B.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古蜀国发展深受外部影响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2.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至秦完成统一、国家政治实现了“周秦之变”。据此可知,“周秦之变”的主线是(   )A.国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地方官员由世袭到任免D.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   )A.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B.士族是魏晋特有的阶层C.魏晋士族具有地域特征D.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4.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实行后,大批的隐户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户口由120万户增至310万户。材料强调两税法(   )A.是均田制的新发展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5.北宋初年,官员退休后一般停发俸禄,主动退休者寥寥无几。北宋中期,朝廷规定: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   ) A.反映出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B.体现出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C.解决了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D.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6.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7.清朝初年,朝廷宣布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表面上是不许“空谈废业”,实际上是不许“集群作党”。于是乎,形成了与晚明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知识界的活跃空气被禁锢了,朝廷官员大臣的角色扮演多是“跪受笔录”,政治活动完全萎缩了。据此可知当时(   )A.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B.海禁政策空前加强C.民族交流与融合被阻断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8.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英国商人向太平天国军队出售了大量粮食以缓解其粮食短缺,英国政府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但是在太平天国后期,英国政府命令禁止外商接济、出售粮食给驻守安庆的太平军,安庆很快陷落。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A.太平天国调整了对外政策B.战争破坏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清廷注重使用经济手段镇压起义9.有学者说:“清政府新政措施与戊戌变法主张如出一辙,而且主持新政的许多人还是先前慈禧太后的心腹人物,那么他们当初为何要否定变法、镇压维新志士呢?这貌似是一个历史怪圈,其实背后暗含一政治逻辑。”该学者所说的“政治逻辑”(   )A.暴露了清政府腐朽及反动的本质B.直接导致了清朝统治的结束C.顺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时代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10.中共一大决定: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将农村作为工作重心。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党放弃了城市工人运动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正式提出C.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D.中共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发展11.民国初年,虽然尊孔读经被明令废除,但各地的民间私塾或私立小学大多仍我行我素,读经不止。上海“为开明之地,各小学校读经者固类多废止,而各私塾仍多抱持不废”,广州之私塾“照旧读经,未能一律废止者亦尚有人”。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余孽妄图复辟帝制B.地方政府自行其是对抗中央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有限D.辛亥革命没有得到农民支持12.1938年1月,中国军事委员会成立武汉卫戍司令部,增加陈诚为司令长官的第九战区。因武汉三镇无险可守,确定了“故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方针:在华北、华东发展游击战,华中地区集中兵力于武汉外围,利用湖泊、山地、丘陵,施行战略持久作战。这说明中国政府(  )A.采取牵制与消耗并重的方针B.集中优势兵力扼守华中门户C.正面与敌后战场均推游击战D.推行全民族抗战的战略战术13.下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刊文用词的使用频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    )A.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C.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遏制封锁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机逐步成熟14.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生计模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最大化”的外出务工生计模式;90年代,代际分工(老人务农子女务工)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21世纪初,“体面进城”的新生代留城生计模式。这三种“生计模式”(   )A.造成了农民收入显著下降B.反映产业结构变革的深化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形成D.导致了城乡二元体制固化15.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议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此后,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发展理念。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B.改革开放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C.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一   《礼记》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也有“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之说。墨子也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论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王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目,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17.[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18.[近代民族工业]材料一启新洋灰公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私营水泥企业,其前身为“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首任总办唐廷枢于1889年创办,因亏累甚巨,不久停闭。1906年由“北方实业之父”周学熙利用旧址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购置丹麦史密斯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水泥。1914年兼并湖北水泥公司,曾分别与华商、中国两水泥公司联营,一度称冠中国,垄断水泥市场。1939年到1940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始介入启新,被挟持的启新洋灰公司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实质上起了帮助和支持的作用。1946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造成了交通梗阻,启新水泥滞销,厂内熟料堆积如山,散灰满仓,生产陷于瘫痪。——摘编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材料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这批迁川厂矿企业分属的行业系统是:冶金工业1家;机械工业103家;电气工业18家;化学工业40家……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摘编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19.【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历史图片是历史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记录。下列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百年奋斗历程。 图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青年学生上街游行图二:1921年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图三:1928年朱德率部和毛泽东所部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图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图五: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图六: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图七:1956年各地民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图八: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施“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图九: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请任选材料中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片,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至少选取两幅图片,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汉南一中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综合检测历史试题(一)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物特征与中原文明既存在差异又具有共性,这符合早期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中华文明并不只有一处发源地,排除A项;C项“深受”这一表述程度过重,排除;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可知,秦的统一,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建立起官僚政治,B项正确;秦代的统治仍然是“人治”,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免属于“周秦之变”的一个方面,不属于主线,排除C项;科举制的确立说明选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以及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甚至威胁皇权,进而反映出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D项正确;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项;士族并非魏晋时期特有的阶层,排除B项;士族具有地域性的表述以偏概全,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推行两税法,查出大量的隐户,扩大了政府控制的户口,增加了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B项正确;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后形成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唐朝并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文官年满七十须退休,主动申请退休者可领退休金,每年重要节日还发放实物补贴;如果官员到了年龄还不申请退休,则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可知,宋朝政府要求官员到达一定年龄时必须退休,否则要听从监察部门检举揭发,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D项正确;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吸纳新鲜血液,并未体现北宋政府的高效运行,排除A项;这一规定有利于官员队伍的更新,“朝廷对高龄官员的关照”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北宋冗官冗费的局面并没有解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可知,司礼监权利增大,打破了与内阁的政治平衡,违背了明代司礼监与内阁互相牵制的格局,使得政治运转出现失衡,A项正确;明代权力重心仍在皇帝,没有发生转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司礼监利用皇帝懒政,专权擅政,并未加强皇权,排除C项;在部分极端情况下,宦官自行拟票,大部分时候内阁是正常运转的,不能说内阁丧失议政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为防止“集群作党”,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使得知识界的活跃空气被禁锢了,体现了当时清朝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A项正确;清政府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并不是阻断民族交流与融合,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是在太平天国后期,英国政府命令禁止外商接济、出售粮食给驻守安庆的太平军,安庆很快陷落 ”及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出卖了更多国家主权给列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因此西方列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调整了对太平天国的态度,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源于西方列强的对外政策调整,并非战争对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破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一直处于战争阶段,因而西方商人对太平天国的粮食贸易调整与战争关系不大,排除B项;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注重使用经济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的镇压和清末新政的推行,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本质都反映了清政府腐朽及反动的本质,A项正确;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排除B项;延续封建统治不符合时代需求,排除C项;维新变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而不是清末新政,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把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将农村作为工作重心”可知,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确定了农村革命道路,党的革命道路发生变化,反映了中共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发展,D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并不代表党放弃了城市工人运动,排除A项;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想,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尊孔读经的现象仍然存在,说明的是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有限,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私塾或私立小学的行为,非封建余孽妄图复辟帝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间学校行为,非地方政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民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民政府制定“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方针,通过游击战、持久战,牵制华北、华东日军,消耗华中日军,A项正确;集中兵力扼守华中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推游击战与“华中地区集中兵力于武汉外围”不符,排除C项;国民党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通过观察图中三条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日报》刊文中,“战争”出现频率在1949到1950年增长后,于1953年明显下降,而“和平”和“建设”的使用频率则在1953年后平稳增长,反映出朝鲜战争后国际环境趋向和平,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机逐步成熟,D项正确;建国初期,“战争”“和平”和“建设”在《人民日报》的出现频率不能说明我国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直到1956年底,我国才完成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直到1970年代,我国才“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遏制封锁,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工人,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采取了“收入最大化”的外出务工生计模式;90年代,我国产业转型,出现了代际分工(老人务农子女务工)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21世纪初,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体面进城”的新生代留城生计模式出现,因此三种“生计模式”反映了产业结构变革的深化,B项正确;三种“生计模式”提升了农民收入,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是在21世纪初期,与前两次生计模式所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种“生计模式”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提出现代化的新理念,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化,排除A项;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16.(1)社会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兼爱思想;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自强不息,强调奋发图强精神。意义: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不懈进取的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特点:缺少理性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浓厚;经历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着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冲击;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不断成长;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进步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根据“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可知强调以人为本;根据“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提出兼爱思想;根据“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出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可知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自强不息,强调奋发图强精神。历史意义: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不懈进取的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根据“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得出缺少理性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浓厚;根据“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得出经历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得出存在着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变化的原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可知,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不断成长;思想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冲击;进步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以及主观上,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17.(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政策推动。(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得出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从古代农具的改进分析,得出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从耕作技术水平分析,得出耕作技术的提高;从政府层面分析,得出政府政策推动。(2)新趋向:依据材料“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得出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依据材料“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得出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得出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依据材料“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得出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依据材料“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得出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18.(1)不利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战乱不休,政局动荡;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管理经验缺乏;自然经济的束缚等。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新式学校的创办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2)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 【详解】(1)不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根据材料“1939年到1940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始介入启新,被挟持的启新洋灰公司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实质上起了帮助和支持的作用。1946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造成了交通梗阻,启新水泥滞销,厂内熟料堆积如山,散灰满仓,生产陷于”可知,战乱不休,政局动荡;根据材料“购置丹麦史密斯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可知,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理经验缺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的束缚等。有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1906年由‘北方实业之父’周学熙利用旧址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可知,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式学校的创办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2)影响:内迁工业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内迁企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根据材料“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可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19.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联合其他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实行党内合作。随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随后在毛泽东的引领下,中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燎原之势。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派遣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抗战。长征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一意孤行,发动内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击国民党反动派。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经过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最终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代表人民的利益,在这一先进政党的引领下,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详解】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选材料中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片,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三幅图片。如:图三、图四、图五、图六。提炼出主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阐述:根据所学知识,按照所列举的图片和所学知识,串联知识点,点评中共的领导的意义。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联合其他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实行党内合作。随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随后在毛泽东的引领下,中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燎原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派遣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抗战。长征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一意孤行,发动内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击国民党反动派。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经过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最终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代表人民的利益,在这一先进政党的引领下,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