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

ID:10545396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_第1页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_第2页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_第3页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_第4页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迁编纂思想刍议的论文[摘要]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一生著述不辍,著有《国榷》《北游录》《枣林外索》《枣林集》《枣林诗集》《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其中《国榷》是一部反映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这些著作中蕴含着他丰富的编纂思想,即秉笔直书,持之以恒,求真求实,详今略远。研究谈迁的编纂思想对推动谈迁研究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谈迁;编纂思想;探讨     谈迁(1594-1658),浙江海宁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谈迁聪明好学,早年中秀才,但他不喜八股,几次乡试不中后便远离科举,靠

2、充当记室、做些文墨工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博览群书,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史载谈迁:“不屑场屋之僻固狭陋,而好观古今之治乱,其尤所注心者在明朝之典故。”[1]他“家徒壁立,最嗜书,好撰述。”[2]著作有《国榷》《北游录》《枣林外索》《枣林集》《枣林诗集》《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其中的《国榷》是谈迁以毕生精力编撰的一部编年体明史,该书洋洋五百万言,翔实可信,时人喻应益于崇祯三年(1630)正月为《国榷》写序,盛赞《国榷》内容丰赡,“洵一代之鸿业”,说谈迁“本盖良史才”[3]。邵廷采说:“明季稗史虽多,而心思漏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

3、两家具有本末,谷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4]  本文拟从谈迁的著述中爬梳他的编纂思想,以期推动对谈迁的研究。    一、秉笔直录,据实以书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编纂家的优良传统,司马迁的《史记》是作者秉笔直书的典范,扬雄称赞说:“太史迁,曰实录。.”[5]我国古代著名的编纂理论家、唐朝人刘知几要求史书编纂者应该做到不虚美、不掩恶,“仗气直书,不避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6]。谈迁钦佩司马迁的直书精神,在《国榷·义例》中说:“司马子长于汉初,曰‘沛公’、曰‘汉王’,据实以书,后人或概从帝号,颇乖其素。今特如本称,庶明履历。”[7]刘邦早年称“沛公”、“汉王”

4、,《史记》“据实以书”,受到谈迁推崇。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曲笔的事例,尤其是在明朝,为尊者讳发展到极致,加上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矛盾重重,致使一些史实在史书中被歪曲。如《明太祖实录》为了掩盖朱元璋滥杀功臣的事实,不惜三次修改,竟然把他描写成为一个“宽仁大度”“爱惜功臣”的皇帝。谈迁继承了我国史书编纂家直书传统,对朱元璋晚年枉杀功臣的事情如实地记载到书中。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制造了“蓝玉党案”,3万多人被株连,《明太祖实录》只是记载该年二月蓝玉死,并不载死因。谈迁在该年二月乙酉条直书道:“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虽至愚不为也,……噫!功臣菹醢,安得止大树之下;晚游

5、赤松,庶几哉不殆不辱矣。”[8]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条记录了太子师、颖国公傅友德自杀事件:“(傅)累历大功,以蓝玉诛,内惧。定远侯王弼谓上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宜自图。”“会冬宴,……上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传语以首入。顷之,友德提二首至。上惊曰:‘何忍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上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9]关于此事,《明太祖实录》只记载该年傅友德死。  清朝建立后,对在关外的一段隶属于明朝统治的历史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清廷修的《明史》隐去了建州事迹,从猛哥帖木儿、阿哈出、释家奴到李满住、凡察、李豆罕一直到努尔哈赤的

6、历史,几乎一片空白。谈迁在《国榷》中则如实地记载了这段历史,例如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女真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指挥使司。”[10]永乐二年癸酉:“置奴儿干卫。”下注:“女真野人。”[11]永乐八年八月乙卯:“建州卫指挥使释家奴为都指挥佥事,赐姓名李显忠。”下注:“释家奴,指挥阿哈出之子。”[12]  谈迁怀着亡国之痛,称崇祯帝为“先帝”,但他并不避讳崇祯的短处,在《国榷》中谈到崇祯之死时说:“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实,名爱民而适痡之,名听言而适拒之,名亟才而适市之;聪于始,愎于终,视举朝无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贻伊戚,非淫虐,非昏懦,而卒与桀、纣、秦、

7、隋、平、献、恭、昭并日而语也,可胜痛哉!”[13]把崇祯帝名不副实的虚伪本质如实地刻画出来。  黄宗羲称赞谈迁的《国榷》“按实编年,不衒文采”[14],可以说,谈迁的《国榷》是一部“可以信今而传后”、质量可靠的史书。  明末清初,政局动荡,统治阶级忙于战争,对文化领域的控制比较松弛,这是谈迁能够秉笔直书的社会原因。谈迁个性耿介、不喜逢迎,则是他直书的内因。    二、愈挫愈坚,矢志不渝    谈迁从28岁开始,到67岁去世,毕生精力用于书籍、尤其是《国榷》的编撰,“虽屡经患难,苦志转笃”[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