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

ID:11071358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上传者:U-991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_第1页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_第2页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_第3页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_第4页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试议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公民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当前公民教育在教学实践层面上面对着诸多困境,集中表现为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的分裂、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在这种分裂与疏离的状态之下,公民教学往往沦为了僵硬的、抽象的知识授受,而未能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个体实践和内心世界,公民教育的效果也因此遭受了严峻挑战。公民教学若想摆脱困境,就必须更好地建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以及社区生活,从而转变公民教学的知性灌输倾向,实现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最终培育出更为健全的公民品格。  关键词:公民教育;教学实践;公民认知;公民行动  2095-1183(2014)06-0004-04  叶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7。  ①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公共交往与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批准号:EEA110340)。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设置中虽然没有严格作用上的“公民课程”,但是有关公民以及公民教育的教学活动却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中,包括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以及高中的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活动。这些课程不仅实现着品德培养的目标,同时也实现着公民教育的目标。但是,对于当前我们的公民教学而言,教学实效性依然较差,教育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公民教学往往处于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相分裂、相疏离的困境。在这种疏离与分裂的状态之下,公民教学很容易沦为“舍本求末”的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地培养起受教育者的公民情感、公民态度、公民价值观以及公民效能感,从而也就无法真正培养受教育者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  一、困境之一: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的分裂   公民教育和公民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主要方式,不仅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公民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公民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且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捍卫自身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履行自身的公民责任。但是,在当前的公民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漫长的灌输式德育传统、知性德育传统的影响,学生作为公体的身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学生几乎很少作为公体参与到公民实践活动当中,他们的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极易产生分裂,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公民教育效果的实现。  公民教学中公民认知与公民实践的疏离,首先集中表现为公民知识教学与公民实践活动的脱离,即公民教学过程中的公民知识由于缺乏实践行动系统的支持,最终与实践活动产生了严重的脱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人的道德能力事实上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能力,实践理性指导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付诸道德实践。[1]人的道德知识和公民知识并不能直接与实践理性简单地划上等号。只有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各种公民实践活动当中,才能推动公民知识向公民实践理性的转化。道德和公民虽然可以概括为抽象的知识,但是道德学习和公民学习本身并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它事实上是一种实践学习。因此,离开了公民实践,公民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会成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文字符号,而缺少实践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公民教学体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公民教育模式,它把公民教学简单化为公民知识教学,知识传授被当作最重要的公民教学方式,而知识获得也成为了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在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公民教学模式中,公民知识替代了公民情感、公民态度以及公民价值观,成为了公民教学活动最关注的内容,知识理性也成为了公民教育所培养的唯一理性,而实践理性则被忽略了。在此过程中,公民教育沦为了一种知性的、空洞的教育形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知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公民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识与行动的相互疏离,这极不利于学生公民品质的发展。   其次,公民认知和公民实践的疏离还表现为公民知识教学的单一性与公民生活的丰富性相疏离。从公民知识教学的单一性角度而言,在公民教学当中,知识灌输和知识教学一直是主要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学生所过的丰富的、鲜活的生活是截然相反的。公民知识教学所传递的抽象概念与生活的丰富性、整全性产生分离。通过知识学习,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可能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却很难形成深刻的影响。无疑,直接的知识传递和概念教学很难展现公民生活的丰富性,也很难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公民知识教学的单一性特点还体现为,学校中的公民教学往往要么沦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要么沦为一种国家政治观念的灌输,而缺乏一种真正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公民教学。在当前的公民教育活动当中,公民知识教学往往从两个方面走向了单一性。一方面,公民知识教学单一化为公共行为规范的教育,它缺少对于公民权利与公民责任、公民自由与公民法律等的整体性、辩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公民知识教学单一化为了国家观念、政治理论的灌输教育,对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缺乏应有的关注。显然,公民知识教学的单一化、狭窄化,已经使公民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也使得公民教学所传递的公民知识与具体的、丰富的公民生活相脱节。这不利于公民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  二、困境之二: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疏离  公民教育还面对着另一个非常严重的困境,即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相互疏离”。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教学活动往往都是采取知识性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参与式的、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作为公民个体的学生脱离于整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出现了个体疏离于社会的状况。正如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所指出的,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理智而有效地运用其自由权利和机会”[2]。而这种对自身的自由权利和机会的有效运用,也是公民发展其公共品质的一种契机。公民个体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那么将不仅使得个人失去了在公民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公民品质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建设“良序社会”的机会。因此,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和分裂,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将使得公民教学无法有效地联结公民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从而无法实现公民教育的预期目标。在当前的公民教学中,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疏离集中表现为受教育者被限制在班级或学校的范围之内,而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脱节。这不利于学生公民品质的发展。因为,学生终究要成长为社会公民,要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中履行自身的公民责任,同时也维护自身的公民权利。学生作为公民,其公民身份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在学校生活、课堂生活中遵守公民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习遵守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把公民教学局限于课堂生活或学校生活之中,最终只能造成公民个体与社会的疏离,造就出没有社会关怀意识、缺乏社会行动能力的公民。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隔离墙”,表面上是保护儿童,为儿童创造一片与社会世俗生活大相径庭的“纯净的天空” ,但事实上却造成了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生活的疏离。这片“纯净的天空”往往最终异化为僵化的、呆板的知识教育的“乌托邦”,学生在这片天空下愈发成为了“片面的”知识人,而不是具有健全的社会关怀意识与公民品质的公民。这种疏离和分裂,使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它使得作为个体的公民与作为整体的社会相互隔离开来。  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脱节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还集中表现为学生被禁锢于考试竞争、知识学习当中,被显性或者隐性地剥夺了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平台和机会。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考试竞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公民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裂的困境,则必须寻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来构建新型的公民教学方式,实现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最终培育出更为健全的公民品格。笔者认为,公民教学应当重构课堂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结,通过把各种样态的生活实践统整进公民教学活动当中,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首先,公民教争和知识学习的压力并未降低,学校和教师依然面对着升学率排名、成绩排名的压力,而学生也依然面对着深重的学业、考试、分数的负担。考试升学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心,也是教师工作的重心,而对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共精神这一方面,学校普遍做得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维被限制在课堂和教材之内,而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良性互动。如此,公共生活的参与和公民品质的锻炼开始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公民教学也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当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平台和机会被剥夺之后,他们也将逐渐丧失对公民教育所传递的公民知识和公民理念的兴趣,逐渐成为一个与社会公共生活相脱离的“局外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公民效能感是比较低的,他们往往会觉得个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既无价值也无必要。公民的效能感(civicefficacy)意指个体在多样化社会中作为公民的深思和行为能力,它是一种乐意承担公民责任的意愿和认为个人能有所作为的信念。[3]当作为公民的个体失去公民效能感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认为社会公共生活不会因为个人的参与而发生转变,公民个体的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逃离社会公共生活,将自我与社会公共生活隔离开来。这无疑将进一步加深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分裂,阻碍学生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健康发展。   三、公民教学摆脱困境的策略分析  公民教学若想摆脱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疏离与分裂的困境,则必须寻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来构建新型的公民教学方式,实现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最终培育出更为健全的公民品格。笔者认为,公民教学应当重构课堂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结,通过把各种样态的生活实践统整进公民教学活动当中,最终实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首先,公民教学应当构筑课堂生活的共同体实践,促使学生从孤立的、个体化的、分裂的学习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向公民合作,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和团结意识。课堂生活应该是一种合作学习的生活,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分享着共同的学习成就和学习快乐,同时也分享着公民的价值观。课堂生活并不只是一个知识学习、考试竞争的空间,从根本作用上说它更是一个公民生活、公共实践的生活空间,它是一个培养未来公民的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理念加以革新,应当鼓励以公民实践活动来完善课堂的知识教学活动,改革课堂上的单纯传递知识的教育模式,从更深刻的作用上来理解课堂生活作为生活的场所的课堂理念,并且把这种课堂理念在现实教育语境下加以落实,从而更好地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通过的、公共的课堂生活空间的建构,学生将在课堂生活中展开积极的公民实践和平等的公民交往,学生的能力和公民品质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课堂的公民生活也将更好地推进公民团结和公民合作。  其次,公民教学应当构筑的学校公共生活氛围,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形成的公民共同体。的学校公共生活,并非没有任何权威关系的学校生活,而是一种权威与形成合力的公共生活。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与“权威”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无的权威,也没有无权威的,恰恰体现于对权威的法理限制和有效平衡之中。显然,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并非要排斥一切的权威要素,而是要对权威加以理性的限制。也即是说,权威必须受到生活的理性约束,不能逾越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实践要求,不能使权威成为一种滥用,从而妨碍学校生活的发展。因此,在这个的学校生活空间中,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精神,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公民活动中更好地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形成公民共同体的关系,推动教师与学生 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公民教育的教学困境及策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公民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公共生活平台,学生将逐渐克服公民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公民知识理论与公民生活实践的分裂,提高公民的效能感。通过社区的生活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出课堂和教室,踏进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在社区以及社会生活中体会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与责任以及公民的共同体归属感。这可以培养学生更完善的公民品质。这种公民品质是一种实的公民合作。通过学校生活和管理模式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推动学校管理的化,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推动学生参与到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中,使学生成为勇于行动、敢于行动和有能力行动的公民。  最后,公民教学还应通过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增进公民品德,提升公民行动能力。社区生活是公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生活,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学生参与社区的公共生活,比如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成为社区活动的志愿者,承担社区的某些公共事务等等,不仅可以为社区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在社区服务中感受自己作为社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锻炼自己多方面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能力。通过社区的公共生活平台,学生将逐渐克服公民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公民知识理论与公民生活实践的分裂,提高公民的效能感。通过社区的生活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出课堂和教室,踏进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在社区以及社会生活中体会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与责任以及公民的共同体归属感。这可以培养学生更完善的公民品质。这种公民品质是一种实践的品质,它是在真正切切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在课本教材的理论概念中产生的。这是一种更加真实而丰富的公民品质,它是我们的公民教学和公民教育所期望培育的公民品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