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

ID:1447823

大小:5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1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_第1页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_第2页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_第3页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_第4页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www.showdoc.cn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探因【摘要】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给予了读者苦闷、伤感、不幸、悲哀、绝望及颓废的另类视角,其主要原因在于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而其独异个性心理的形成与作家的悲剧的一生经历与际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独异个性心理;原因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对达夫先生的评价,可谓褒贬毁誉,众说纷纭。有说他是“色情狂”、“黄色文艺大师”的,有说他是“落伍者”、“颓废派”的。除了贬毁外,也有不少人对他赞誉有加。周作人便是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学者,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

2、无不道德的性质”(1);李初犁曾说“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2);郭沫若曾写道“他清新的笔调,在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的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3)。人们之所以对郁达夫提出“色情狂”、“黄色文艺大师”、“颓废派、”、“落伍者”等诸多讥毁,都是源于作家的作品。尤其是自叙传小说给予读者的观感。达夫先生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的小说比例相当高,甚至不乏对性苦闷,、性压迫、性变态的心理描写,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给郁达夫戴上“色情狂”、“黄色文

3、艺大师”的帽子。而郁达夫自叙传的主人公,大多是多愁善感、愤世嫉俗而又意志薄弱精神萎顿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作品中,他们反复地叙说自己的不幸——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冷遇,失望、苦闷、惆怅、贫困、病痛、死亡,几乎充斥了所有作品。(4)因此自叙传小说给读者的观感大多是苦闷、伤感、不幸、痛苦、悲哀、绝望和颓废……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给读者上述的观感,这绝非偶然,我们认为这与达夫先生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密切相关,而这独异的个性心理并非作家刻意为之,它是由作家悲剧的一生所引起和造成的,因此最能够表达达夫先生的实际。9www.showdoc.cn每个作家的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到不可抹灭的

4、影响,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是凭空想象的,完全不依赖以生活实际。尤其是小说,一部成功感人的小说必定是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我们相信小说中的主人公定然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当然它也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杂取种种人”合为一种,小说中的事件也是以生活中的某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因此小说才会令读者感动并产生共鸣,那么更何况一直主张小说都带有作家自叙传的郁达夫。达夫先生的自叙传小说之所以引起读者那么强烈的反响,那是因为他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在“作祟”。他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独树一帜,给予读者另类视角,是源于他敏感懦弱、自尊且自卑、忧郁且旷达、孤独且偏颇的独异个性心理,而其独异个性心理又源于

5、他悲剧一生的人生际遇。郁达夫悲剧一生的际遇造成他小说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但仅用“悲剧一生”来佐证看似很单薄,下面我们就一一阐述作家创作的独异个性心理的缘由。一、童年缺失童年缺失,其实就是童年经验的缺失。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年经验的缺失对郁达夫的创作起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马克.吐温也曾说过“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愉快的童年’”。童年缺失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一)作家的体验生成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童年经验对作家的个性铸造有重要意义;(三

6、)痛苦的童年经验常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四)童年的痛苦体验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作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此结构的过滤和析光。郁达夫有一个极不幸的童年,他本人也将自己的出生阐释为“悲剧的诞生”,他一出生便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才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病,在他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郁企就因劳累病逝,留下了孤儿寡母的残局,父亲的早逝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于地位的卑微。9www.showdoc.cn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讲师、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专家胡玉华博士经多次讨论认为“在缺少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儿童,在

7、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变为两种类型性格的男人:一种是女性化,由于过多受到母性的抚爱或渴望这种抚爱并产生强烈的和自始自终的依恋感,遂形成了他性格脆弱,情感丰富、细腻的特点,而自卑情结则成为其主要和最常见的心理特征;另一种是绝对男性化,由于过早地承担父亲去世或消失而形成,在家庭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所扮角色的空缺的义务和责任,他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能力会远远高于同龄人。”“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的个性心理构成中,郁达夫与鲁迅,分别属于这两种类型的代表,郁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