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ID:21982264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6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1页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2页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3页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4页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痢疾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痢疾,古代有称之为“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本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痫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S多,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有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相一致,因此灭蝇对控制本病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屮医药对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

2、肠疗法,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诊断)1.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疫毒从口而入。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初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之表现,继而腹部阵痛,痛而欲便,便而不爽。腹泻开始有稀溏粪便,而后即见排出物呈白色胶冻状如鱼脑,或沾有“赤膜薄血”,随后为赤红色胶冻样物,每日大便次数10〜20次不等,甚则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显著,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W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而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叶并不一定严重。3.实验

3、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很有帮助。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等项必要吋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泄泻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然而具体在临床症状和病机方而,实有不同之处。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便而不爽,甚则滞涩难下。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泻而不爽,甚则滑脱不禁,而无赤白脓血便,亦无里急后重感。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屮,与气血相搏结,病位在肠。泄泻力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

4、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当然,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实痢、虚痢痢疾者,最当察虚实,辨寒热。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吋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2.识寒痢、热痢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于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

5、,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而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治疗原则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总的来说,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痢疾初起之吋,以实证、湿热证较为多见,肠中有邪,与气血相搏结,而产生脓血便,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饮食积滞,颇为重要,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就成为实证初痢的常川之法。即使是久痢,若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亦需要兼以清化。

6、其次是调气和血。痢疾者,气血凝滞于肠间,脂膜血络损伤,大肠通降不利,气机阻滞,出现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愈”,这己成为治疗痢疾的常用法则之一。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机;和血,是行血和血凉血,以消血液之凝滞,修复血络之损伤。再者是温中理脾。虚证久痢,中焦气虚,脾胃亏损,阳气不振,滑脱不禁,故而应川温养之法,兼以收涩固摄,温补中焦,健运脾胃,固摄肠腑。“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说明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巾于治疗实证初痢、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屮,苦寒之品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

7、之弊,因此,应该注意药物的调配。此外,古今学者提岀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川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己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温补,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时治宜兼顾两全,于温补之屮,佐以清肠导下袪积,扶正驱邪,权衡运用。分证论治•湿热痢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方药:芍药汤。本方以黄连、黄芩、大黄清热化湿解毒,兼以推荡积滞:当归、芍

8、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理气导滞;少佐肉桂,辛能散结,热可防以上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