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ID:26735766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_第1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_第2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_第3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_第4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相关研究概述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指: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和谐与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同步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含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两部分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的产生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指的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之间,同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行为,确保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间根据相同或不同的比例提高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大规模的投资,强调对有限的

2、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存在的不足与对实现宏观计划具有的重要意义。该理论受到国家的过分干预,同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资金与资源的限制明显,加上管理、技术等水平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加大。  其次是非均衡发展理论,俗称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该理论是和均衡发展理论互相对立的,其核心观点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国内的某一地区尚未具备使经济全面增加的资源与资本,实现均衡增长经济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投资唯有选择的、有目的的在不同的区域与若干

3、部门中进行,而其他的区域或部门应通过这些区域或部门的投资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与外部经济,进行经济的逐步发展,即以点带面的形式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全面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一)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布局出现了畸形的宏观区域生产力布局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较低,分布差距且发展不均衡。国家开始对沿海与内地进行均衡布局战略规划,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沿海与内地之间

4、的关系问题,并且设想通过发展沿海工业经济,较好带动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化布局。本文由.L.收集整理  1950-1952年,全国累计共完成投资总额中大半部分位于东北地区,同时国家开始将部分轻工业企业向华北、华东、东北北部以及西北地区迁移,为此在西部地区形成了新的工业基地,依托西安、兰州以及成都等地。此外国家重视道路的修建工作,以便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修筑了康藏、青藏公路;同时天兰、宝成、兰渝以及兰新等铁路也逐步建成。由此西部地区出现了以工业化发展为主的新形势,逐步改变了工业区过多集中于

5、东部沿海地区的现状;改变了工业区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地工业经济的落后情况,缩小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间的差距。此外一五期间,对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扩建,缓解了国内沿海地区与内地间产业布局失衡格局,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1979-1991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战略  我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小平提出施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提出了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各项优势,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于1979年

6、正式批准兴办汕头、深圳、厦门、珠海这4个经济特区,同时在经济全局布局方面,强调重点应当发挥沿海地区的各项优势,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内陆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切实推进各地区之间经济的横向联合发展。七五前期国内的生产力布局逐步朝沿海地区倾斜;七五计划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则重点进行原材料、能源方面的建设,同时西部地带的开发也要做好相应准备。  对小平于1988年9月正式提出:内地与沿海地区、西部与东部共富的两个伟大战略,并明确指出:在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

7、进而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同时提出上海浦东带动长江流域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党中央于1992年提出:对由沿海、沿江、沿边以及沿线向内陆纵深,逐渐推进的发展布局,由此使得沿海与内地地区对外开放的联系日益密切。除此之外,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基础之上,党中央还进一步批准长江沿岸地区和边境城市的对外开放,共二十八个城市、八个地区、西北、西南以及东北地区;而内陆省会的城市也全部开放,较为全面地促进了东西部经济与沿海与内陆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国内形成

8、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线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的开发与发展的格局。  (三)1992年以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提出,是以非均衡方式推进并有效协调经济的发展方式相互结合的模式,对较快地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较快推动作用。1992年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经济就应该在国家统一布局指导下,根据优势互补、因地制宜与合理分工以及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促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