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

ID:35097646

大小:3.83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3-17

上传者:U-56225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_第1页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_第2页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_第3页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_第4页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释满:te換T;满喊ill,巧、'1’’、:|.^.?、''DOS...^=-公开?:'古讀级::.分类号;\,、;‘。'诉黯'.於一觀单位代码;10042污心__...、_.V義、,7讀鑛‘乂’^.;V,.v'..:.:..碱Y辕货謂初■'V-s.;mm>或恕辜,-;..;、^茄国际关系学院硕古研究生学位论文:為r辦■.所單娩:奸1.论文题目:奴.;茲娜參\溝餐,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苗巧;;酱诗請,,,国际政治传播隔阔探究,寶繞度iI’.^:、.”’-.;’纪产社托、.Vn:crV樓气—rW滅;.*.一'片’I心'‘,’八''滯在\y.嘴如知;、如一’山.学号:\——^\;'作者;杨酷记;;韩V至;如鷄..-.:巧.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辨賓/V.1'終.輯.驾燕鶴?专,』业名々称W.‘'、'、.--……...■;:rV.中這打巧-'.V‘护兮专,'?;’V..专业方向知齡媒封韻席占;:V:'滅‘':.:.’V:V-擊:、棋頓.。巧^^^:/^■''私'參、’‘’'':■-:.’-;:护々:Hr,.一也.y;V卢'-、‘’、、'.<巾八,‘:,;,—私,安W斯异■''"'■?飾i廚教巧.巧端国学薛际系单位:关校内学术导师:;:;y'‘'占读..l带化:単化:.校实践导.师為车p'..需舞庐’屬而..柏i誓巧..mr.|古棘,''■‘1.作>、:01409〇.松入学闽2年月/;时日講齡靖解;姑;沁禱心‘''、’’...^,另弟:化0315^1:::,论日:.20年目、钻;\扩文完成期月、分'1,’'、兴黎’、’一;‘?.产、-、人减巧苦:\巧V江乂>、■'、.--v、6;r:.;院:..位授予单位国际关系学.墳学'嗦'領T污'掉'''.":-’'..、苗.^.^..-^"’'':..二:.V巧巧,^推?皆:武古巧-';:‘-.?:,'‘.…-.,,-边吊:祐.,咕茄;皆黎v:,7巧次声冷等I’'…..';':.',,。、;';:'..七乃皆,於立.t磅歡,;:<.:护巧巧的,必护可心讀..:知端鱗於為和、'‘.''.:、、‘..梦如请<新郝!龜参、、’:*、--..^^?J、.--餐確岭i...辛.、vsS>.:\VJX^、乃V二 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探究Researchon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BarrierinthePerspectiveofDiscourseAnalysis研究生姓名:杨喆指导教师姓名:董璐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北京,100091MasterDegreeCandidate:YangZheSupervisor:DongLu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12Poshangcun,HaidianDistrictBeijing,P.R.China,100091 致谢论文定稿之际,最想感谢的是董璐老师。和董璐老师相识已经近六年了,董老师作为我本科毕业论文及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尤其是其对我的一贯支持和鼓励,一直让我感到十分感动。在这些年的时间里,董老师没有批评过我哪怕一句,总是不断给予我足够的肯定,这甚至让我在很多时候感到惶恐:害怕自己做的不够不能配得上董老师的肯定。在此,真诚地对董老师说一句:谢谢您!其次,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六年里,我需要感谢的老师还有很多。如果说我在硕士毕业之际还留有一些专业知识及学术素养的话,都是各位老师辛勤栽培的结果,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高红玲老师、郭小聪老师、李家兴老师、郭惠民老师、李蓬勃老师、孙英春老师、孙华砚老师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感谢其他所有在毕业论文方面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希望这篇论文,能够成为我研究生学业的一个满意答卷。II 摘要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是指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表现形式多样,纷繁且复杂。国际政治主体间、文化族群间、国际政治传播渠道中都可能产生传播隔阂。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矛盾尖锐且突出,各种政治争议与误解随处可见。有的国家之间会因对“人权”问题的不同解读而产生矛盾,有的则因对“民主”、“自由”的理解而产生隔阂,有的则会不断表达意识形态差异。传播隔阂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意义的游戏”,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也不例外,因此,话语分析的研究就是一个很有必要性的研究视角,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话语分析并不是一种凭空出现的研究方法,它有着坚实的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基础。其中,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话语分析奠定了语言学基础,西方哲学自20世纪出现的“语言学转向”则是其重要的语言哲学基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则为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国际政治实践层面提供了理论支撑。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注重解构的方法,反对结构化和中心化,后结构主义的代表福柯等人对于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分析可以被应用到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之中。批判性话语分析则从语篇中的文本入手,分析具体文本特征可以从中窥探文本与语篇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构建作用。新闻语篇作为国际政治传播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对其进行话语分析有助于理解新闻语篇是怎样在国际政治传播中通过议程设置等手段形成传播隔阂的。关键词:国际政治传播;传播隔阂;话语分析;后结构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III Researchon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BarrierinthePerspectiveofDiscourseAnalysisAbstract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barrierreferstothebarriergeneratedinthe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process.Themanifestationpatternof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isnumerousandcomplex.CommunicationbarriercanbeproducedbetweenInternationalpoliticalsubjects,differentculturalgroups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channels.Today'sworld,internationalpoliticalcontradictionandprominentpoliticalcontroversiesandmisunderstandingsareeverywhere.Conflictsarisesbetweensomecountriesduetodifferentinterpretationof"humanrights"issues,someduetodifferentunderstandingsfortheconceptsof"democracy"and"freedom",andsomewillcontinuetoexpressideologicaldifferences.Communicationbarrierislargely"thegameofmeaning",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barrierisnoexception.Sothestudyofdiscourseisaveryvisionforthenecessityofresearch,andthereisalsoacertainofpersuasivenessandexplanatorypower.Adiscourseanalysismethoddonotappearoutofthinair,andithasasolidfoundationoflinguisticsandphilosophyoflanguage.Amongthem,asSaussurebeingtherepresentative,structurallinguisticslaidthefoundationoflinguistic,andwesternphilosophysincethe20thcenturyappearing"linguisticturn"isanimportantbasisfordiscourseanalysisasalinguisticphilosophyfoundation.Wittgenstein"languagegame"theory,Austin"speechacttheory"providesatheoreticallevelsupportasitsapplicationstoaspecificsocialpractice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practice.Poststructuralistdiscourseanalysisfocusonthedeconstructionmethod,beingagainstcentralizationandstructuralization.ThetheorymadebytherepresentativesofpoststructuralistMichelFoucaultandothersforthepowerofdiscourseandideologycanbeappliedtotheanalysisof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barrier.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startedfromthespecificcharacteristicsofthetextcangetaglimpseoftextanddiscourseon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barriers.Asconstructiveeffect.Newsdiscourse,asan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inthemostcommonformsofdiscourse,canbeveryhelpfulinunderstandinghowthenewsdiscourseformatinternationalpoliticsbarriersbywayofagenda-settingandothermeasures.KeyWords: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barrier;discourseanalysis;poststructure;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IV 目录致谢.............................................................II摘要............................................................IIIABSTRACT...........................................................IV目录..............................................................V摘要............................................................III绪论................................................................1第一节研究目标与意义...............................................1一、研究目标........................................................1二、研究意义........................................................1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一、研究方法........................................................1二、研究框架........................................................2第三节概念界定.....................................................2一、国际政治传播....................................................3二、国际政治传播隔阂................................................3三、国际政治话语....................................................3第四节文献综述.....................................................3一、国外研究综述....................................................3二、国内研究综述....................................................5第一章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基础...................6第一节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6第二节从“语言游戏”到“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的实践应用.........7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与“语言学转向”..........................7二、从语言到言语:奥斯汀对维特根斯坦的继承..........................8第二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11第一节主体间的差异是形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重要原因:结构主义的分析11V 第二节话语建构能力和结果的差异是形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本质原因:后结构主义的分析.......................................................12一、后结构主义与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12二、后结构主义权力话语的构建.......................................14三、话语构建意识形态的差异.........................................16第三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批判性话语分析............................22第一节从文本到社会实践:批判性话语分析是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的有效范式.................................................................22第二节国际政治传播的文本表达策略差异:词汇、隐喻与及物性..........24一、词汇...........................................................24二、隐喻...........................................................26三、及物性.........................................................27第四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新闻语篇功能分析..........................30第一节国际政治新闻的价值选择与框架................................30第二节国际政治新闻案例语篇话语分析:情态系统及主题差异............31一、国际政治新闻语篇样本的建立.....................................31二、国际政治新闻语篇的情态系统及主题差异分析.......................37结语...............................................................42参考文献...........................................................44附录A:人民网及朝日新闻2014年“钓鱼岛”报道样本后50篇............48VI 绪论第一节研究目标与意义一、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在话语分析的视角下,用话语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进行分析和阐释,探究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在批判性话语、后结构主义话语、社会文化话语以及新闻传播话语等视角下的表现,探究话语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建构作用的存在及作用形式,并为理解国际政治的传播隔阂提供一个有益参考。二、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意义:作为源自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话语分析具有兼顾宏观与微观的优势,这与传播隔阂的某些特性相一致。在微观层面,应用语言学及语言哲学的视角及研究方法,可以探究话语运作的微观过程,从中发现国际政治传播中文本、语篇的矛盾、偏见、歧视等信息;而在宏观层面,通过话语分析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话语与意识形态、权力的关系的相关成果,可以探究话语是怎样由宏观到微观构建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有着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与当代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全球化及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的背景相适应。当今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语义泛滥的时代,有许多学者认为,一个后现代的社会正在形成,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结构化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独立地充分解释国际政治传播中的相关现象。应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对国际政治语境下的传播隔阂进行分析和阐释,不失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它将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新闻传播理论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解读的一个有益补充,并能够凸显新的时代特征,反映当下的研究趋势。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一、研究方法研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为出发点,结合传播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思辨性论述的同时辅以案例和材料分析。对具体语篇将采用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法,此外还将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应用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批判性话语分析(CDA)的研究范式,在这之中主要应用费尔克拉夫的社会文化批判的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的“尖阁(尖閣)”、“尖阁诸岛(尖閣諸島)”均应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 法;国际化与传播话语隔阂方面则将应用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在大众媒体话语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建构方面则应用情态系统分析及议程设置分析。二、研究框架第一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基础”将对本研究的语言学及语言学基础进行简要说明,表明研究基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这一部分也会与后文中后结构主义、批判性的话语分析产生对比,说明后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一节将简要概括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并对其缺陷及对话语分析的影响进行简要说明,以此来表明话语分析产生的语言学根源;第二节将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出发,说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表明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的一个语言哲学渊源;第三小节将简要概括“日常语言学派”的另一个代表奥斯汀的主要理论,着重于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突出其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联系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的联系。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国际政治话语分析意义进行阐释。第二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则以后结构主义思想为基础,对国际政治传播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话语因素进行解析,阐释其中蕴含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视野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常常忽略话语的建构作用,通常暗含着语言的工具论。本章按照对话语的认知发展脉络,即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的线索,探寻宏观层面上的“话语建构与解构”与传播隔阂之间的关系。第一小节主要是承上启下,为与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建构的视角相对比,也可以对下一章中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产生一个对比。第二小节将具体展开分析,这一部分将以中美两国的“人权”话语作为分析材料。第三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将以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为研究基础,重点放在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文本分析上。第一小节将论述批判性话语分析及其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关系,第二小节将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主要从词汇、隐喻、及物性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第四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新闻语篇功能分析”将重点以人民网及朝日新闻2014年对“钓鱼岛”议题的报道为案例语篇,分析国际政治新闻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建构效果。第一小节将说明国际新闻语篇的价值选择与框架设置效果,第二小节将对国际新闻案例进行具体的话语分析,主要是从情态系统及主题设置两个方面来进行的。2 第三节概念界定一、国际政治传播国际政治传播是指政治性的国际传播。从现实角度考虑,由于国际社会的政治性,大部分国际传播都是国际政治传播。罗伯特·福特纳(RobertFortner)曾经断言,“所有的国际传播都具有政治性,都带有政治色彩,政治因素是其本质固有的,区别只在于,有的是公开的政治传播,有的是隐含的政治传播”。1国际政治传播的最大特征即为政治性,这是其区分其他传播活动的重要标志。中国学者李智便认为“由政府主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展开信息交流的特殊意义上的跨国或跨文化传播,因而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国际传播。”2二、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即为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的误差、误解、分歧与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隔阂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传播隔阂主要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3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则主要包括国际政治传播主客体之间的隔阂(如政府与他国政府、民众的隔阂)、不同族群之间的政治性传播隔阂(如国际政治社会中的黑人与白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群体之间的隔阂(如伊斯兰教信众与西方民众之间的政治性隔阂)等。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既包括被动的形成,也包括主动的构建。三、国际政治话语本文中的国际政治传播中的话语主要是指国际政治传播中的各种文本、语篇,如国际政治新闻、政府文件与报告、政治演讲、会议记录、政治书籍、网络语篇等。其载体可以是大众新闻媒介,也可以是书籍、网络等其他媒介。国际政治话语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它是一种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概念。国际政治话语也并不是独立的文字、谈话等,而是在实践中生产,又作用于实践的“语言符号综合体”。第四节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对于传播隔阂(communicationbarriers)的研究是传播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则是指国际政治领域下的传播隔阂。近年来,国际政治传1[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2李智著:《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3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3 播的热点集中于政治信息传播、政治传播与媒体研究、公共舆论与公民政治参与研究、政治传播与新媒体研究等议题中1,在多种多样的议题中,常常会涉及到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例如,近年来在对于不同国际媒体的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研究中,经常会探讨媒体的报道倾向与分歧;在政治信息传播的研究中,也会阐述因政治信息而引起的传播隔阂问题。在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研究中,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意识形态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群体与群体、世代与世代的差异仍然是考虑的重点。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公共外交等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出现,国际政治传播的研究趋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实证研究不再是研究的唯一方式,批判与反思逐渐增多;政治、社会、传播的分化研究现象得到了一定改善,研究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动态性;研究视角也逐渐增多,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更多地得到了应用。在这些研究趋势的推动下,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也得到了一定的注意。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在1952年提出,在一段时间内一直被用于西方语言学的研究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话语分析逐渐被应用于跨学科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学者认为,“话语代表了认知世界的多种视角。话语及不同人群、世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又由不同人群在社会中的位置、其认同及身份特征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所决定。话语所表征的只是一个看起来真实的世界。话语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一种投射,是人们的一种想象,话语被用来建构一个和‘真实’的世界并非完全一样的世界。它也可以通过话语的特殊作用方式和途径来改变这个世界。”国际政治传播的话语分析研究可以应用的理论主要有:福柯(MichelFoucault)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其代表著作《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都涉及到话语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从福柯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见话语构建权力的方式,以及话语权力的运作方式等。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即CDA理论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其中费尔克拉夫的“三维”研究范式可以为从文本层面到社会实践层面的话语分析构建良好的研究框架。范迪克(vanDijk)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则为从话语角度研究国际政治新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其代表作品是《作为话语的新闻》。而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的大背景,则是西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语言学转向”。包括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奥斯汀(JohnAustin)、巴赫金(MikhailMikhailovichBakhtin)等1邵培仁,张媛:《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SSCI刊物<政治传播>为分析样本(2001—2011)》,新闻前哨2012年第09期,第22-27页。4 人的语言哲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都为话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索绪尔的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语言学基础,也是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重要的反思与批判的来源。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著作奠定了西方哲学话语转向的基础,为话语分析提供了语言哲学基础。奥斯汀的《如何用言语行事》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巴赫金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语言科学中的社会学方法基本问题》、《言语体裁问题》则阐述了其“超越语言学”的思想,批判了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索绪尔等人的语言学,是话语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话语分析不断脱离实证研究的藩篱,深入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将是传统实证主义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二、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之中,更多地是参考传播学的研究传统,集中于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传播技术的分析中。对于话语分析的研究,则多集中于语言学领域,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与理解上,而对话语分析的社会文化层面和国际政治层面的研究还不多。但是近年来也已经出现了一些转向,胡春阳的《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将话语分析与传播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传播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刘永涛的《语言与国际关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视角》则从语言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并没有深入到话语的层面;王磊的《国际关系领域批评话语分析之语言学和哲学基础》则试图阐述话语分析应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的语言学和哲学基础。此外,还有一定的专著的出版。专著及论文集等有些谢旭主编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辛斌的《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丁建新和沈文静主编的《边缘话语分析》、黑玉琴的《跨学科视角的话语分析研究》等。这表明在中国,话语分析已经逐渐从单一的语言学研究逐渐走向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并为多学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些相关论文,诸如刘峥《新闻语篇CDA研究方法初探》、王自若的《国家形象传播的话语分析》等,注意到了将话语分析理论应用到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 第一章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基础第一节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个与传统语言学相对的概念。1916年,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结构主义语言学自创立以来,逐渐超越了其本身的语言学意义,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层面。结构主义语言学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语言的意义,从以往的语源学和比较语言学研究转向对语言本质的研究。这在实际上使得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对语言的反思开始在各个学科中进行。而“结构主义”也开始脱胎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一个应用广泛的思想方法。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借鉴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系统。“系统”这个词集中体现了其结构主义的思想倾向。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中,“结构主义”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索绪尔否定了对于语言是“分类命名集”的这种看法,否定了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是一一对应的。索绪尔用“所指”代表概念,用“能指”代表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了整体的符号。“能指”和“所指”这一对概念,是有着较为稳定和静态的结构的。尽管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即一个词之所以用这样能指和组成是任意的,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也同时表明,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在形成之后,便不会随意改变。这样,一对对任意组合但又相对稳定的微观“能指——所指”结构对便嵌入到了整体语言系统中,成为语言系统的“骨骼”,也成为语言符号结构性的重要来源。其次,索绪尔认为,语言与言语是一对密不可分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与头脑中,而言语则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语言系统是言语的基础,言语是语言的表达形式。预设在人们意识中的语言系统使人们能够通过言语进行交流,互相理解。言语虽然是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但却不能脱离语言独立存在。与“能指”和“所指”类似,“语言”与“言语”作为一对二元对立的名词,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系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言语”实际上更加突出了语言的系统性。它表明,语言的系统性是不可或缺的,是言语的前提和基础。有学者认为,“语1[瑞士]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1页。6 言”和“言语”的相对概念,表明了索绪尔“语言没有本质”的思想。1索绪尔希望以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去除语言学研究中的非语言成分,即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成分,而得到纯粹的系统化的语言。最后,共时性与历时性则是索绪尔提出的另外一组二元对立关系。共时性是横向的,历时性是纵向的。这样一组关系,同样建立在系统语言观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系统,语言呈现出在某特定时刻的特定系统内部关系,在纵向上则表现为系统不断变化的进程。索绪尔等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语言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早期话语分析正是沿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路,强调对语篇的结构化分析。受索绪尔的影响,欧美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如欧洲的哥本哈根学派及布拉格学派,及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2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提供了语言学基础。这一基础主要体现在语言技术上。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方法,即结构主义,则是传统传播隔阂,包括传统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的一个思想源头。但是,众多的语言学流派所阐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继承了索绪尔的思想传统,表现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索绪尔一直强调语言系统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试图最大化减少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对语言进行彻底的抽象研究。索绪尔提到,“语言学真正的、唯一的对象是在语言本身之中,为了语言本身而对其实施研究的语言”。3索绪尔为了语言系统的完整和自洽,便将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割裂地进行研究,将语言视为独立于人的存在;在共时性和历时性方面,则更加强调共时性研究。这种思想方法在后来的许多人文学科的结构主义研究中都有所体现,在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研究中,往往会忽略文本的作用,将语言视为表达的工具,这实际上继承了索绪尔的“言语”思想。索绪尔之后,开始出现了由语言工具论向语言本体论的转换。在结构主义之后也出现了后结构主义的思想方法。话语分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也是本文的思想基础所在,在第二章会对此有专门的论述。1刘辉:《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一》,外语学刊,2009年第3期,第23—26页2马庆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史考》,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24卷第4期,第85页。3[瑞士]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页。7 第二节从“语言游戏”到“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的实践应用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与“语言学转向”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经历了从理想语言到日常语言的转换,并引领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前期,维特根斯坦致力于“理想语言”的研究,即通过逻辑分析,构造完整而缜密的语言哲学系统,试图达到他所想要的“哲学的终结”。他的前期主要作品《逻辑哲学论》便是由条列式的语句组成的,目的是以严格的逻辑形式来构建自己的哲学框架。在完成《逻辑哲学论》后,他曾一度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于是到乡下当起了小学老师。但是随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他重新回到剑桥大学后所著的《哲学研究》里,其核心思想从理想语言转换到了日常语言,使得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更加深入。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中,“语言游戏”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维特根斯坦是反对本质主义的,因此他并没有给“语言游戏”做出定义。实际上,“语言游戏”的意思即儿童最初学习语言时的游戏。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一概念便是希望以此回归到日常语言。他希望脱离形而上学式的逻辑阐述,认为语言应该回归到本初状态才有意义。在这一点上,维特根斯坦与索绪尔有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语言没有本质”。索绪尔的“言语”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在语言游戏说中,维特根斯坦举了孩童做游戏的例子以说明语言的本真状态。例如,孩童们通过一方喊出词语然后另一方做出行动、简单的教师领读等练习,儿童以此来学习母语。这些例子表明,语言的本质是与人的客观活动相联系的,语言来源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习得语言,又在实践中使用语言。更“高级”的语言则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特定的话语规则实现的。“若把语言视作一个大领域,有一个和现实交织起来的边缘地带,这个地带就是语言游戏。”1“语言游戏”说表明,在实践中语言才有意义。孤立的文本是不存在的。这是话语分析暗藏的的语言哲学的一个基础观点。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语言,进而产生文本,文本又在实践中影响着人们对其的使用。费尔克拉夫的文本实践、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分析的批判话语分析法、沃达克(Wodak)的历史文化话语分析法都含有这一思想的成分。在各个传播层次,包括国际政治传播中,如若忽略文本的作用,实际上客观地产生了将其置于“理想语言”的位置,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尤其在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中,更要考虑话语实践的因素。二、从语言到言语:奥斯汀对维特根斯坦的继承奥斯汀是另外一个所谓“日常语言派”的语言学家。奥斯汀继承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西方语言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8 在奥斯汀看来,语言并不是人们的一种工具,语言有着与哲学相同的高度。他认为,世界是我们用语言加以沟通和联系的,世界并非单单是由事物的总和组成的,而且也包括“呈现出的现象,发生的事件,事物的状况、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人的感觉和经验等等。”1因此,语言并不是单单用来描述世界的,也可以通过言语来表示行为,即构建现实。人们通过天长日久的实践所产生的日常语言,标示着我们对现实的全部理解和划分,日常语言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一点上,奥斯汀与前面提到的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最重要的当属“完成行为表达式”概念。奥斯汀在定义“完成行为表达式”时说到,“我要讨论的是一种看上去像陈述(statement)的表述(utterance),并且我假设它们在语法上属于陈述,它们不是无意义的,而且既不真也不假。”2奥斯汀的“完成行为表达式”是一种语句,不含有真假性,主体通过表达这样的语句可以实现一种行为。奥斯汀给出了完成行为表达式的种种语法规范,并提出了完成行为表达式的条件与规则。例如,“我将这艘船定为希望号。”在这个语句中,陈述只是表象,实际上表述主体通过叙述语句完成了给船命名的行为。当然,主体一定是有命名资格的个体,因此奥斯汀也指出,完成行为表达式存在言辞恰当性的问题。在话语分析中,话语的建构作用与“完成行为表达式”的叙述方式如出一辙。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对语言学及逻辑学有较大影响,但是,假如我们跨越学科壁垒,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整合,便可以看到,奥斯汀的“完成行为表达式”的概念实际上也可以看做话语建构权力的一种方式。权力主体通过陈述而构建行为事实,便是完成行为表达。在国际政治传播中,不同的权力主体经常通过话语表达,完成相关行为,构建事实。例如,“宣布”行为是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一个十分常见的行为,行为主体通过“宣布”这个行为来表达一种状态、发表一种态度、构建某种事实等。其中,“我宣布”这样的句式符合奥斯汀“完成行为表达式”的要求。2015年11月13日,法国遭受严重的恐怖袭击,13日晚,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全国将进入紧急状态3,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言语的表达,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法律及政治层面的效果。“紧急状态”的宣布是有法律规定的,而奥朗德的“宣布”行为使之形成了事实。这个过程中,权力主体“言辞恰当”与否,是否与主体身份相吻合,都是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紧急状1杨玉成著,《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页。2俞吴金,吴晓明等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英美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3新华网:《奥朗德说将宣布法国全境进入紧急状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1/14/c_1117140311.htm9 态的宣布来讲,奥朗德宣布法国进入紧急状态是合适的,其他主体则不可以。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到,国家主席有权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务院的规定宣布紧急状态的进入。显然,除此之外的任何主体进行所谓的“宣布”,不仅不合适,而且没有任何效力。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出现的大背景都是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哲学危机。这场危机是在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走向末路的背景下产生的。危机最终促使西方哲学产生“语言学转向”,人们开始通过理解语言来研究哲学。包括维特根斯坦、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évi-Strauss)等人对此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西方哲学大体上经历了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的转换过程。“语言学转向”使得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具说得到了摒弃,探索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众多哲学家的根本性工作。这一“语言学转向”对诸多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话语分析在非语言学层面的应用也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传统的话语分析一直应用于语言教学与具体语篇的语言学分析层面上,随后逐渐被应用到了社会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诸多人文学科层面上。总之,“语言学转向”肯定了语言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语言与话语的影响力和构建作用,语言与话语不再是“透明”的媒介和中介,是静止的物料,而是动态的参与者。这是本文进行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10 第二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第一节主体间的差异是形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重要原因:结构主义的分析结构主义将社会文化的具体领域视作互有联系的不同部分,不同部分之间依靠一定内在逻辑相互联结,并分别根据实际情况扮演不同角色,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通过其内在惯性组建起来。结构主义中的不同部分是彼此先验性无条件地独立的,也就是说,部分之间缺少流动性与变化性,整体被壁垒鲜明地分割成不同的条块。“在结构主义的视角之下,不同的元素之间虽然有着复杂的联系,但是元素本身的概念、属性及意涵是内在(intrinsic)的与本体性(ontological)的。”1传统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多基于结构主义的视角。在传播学视野中,传播隔阂出现于社会信息系统中,是社会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具体到国际政治传播,其传播隔阂则出现于国际政治传播系统中。国际政治传播系统可以分为国际政治传播主体、国际政治传播客体、国际政治传播渠道、国际政治传播内容、国际政治传播效果等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任何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偏差,形成传播隔阂。一般而言,国际政治传播的主体是政府。这是由国际政治传播的“政治性”所决定的。因此,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可以因传播主体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特征。主体间的差异是形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重要原因。主体之间的差异包括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政策立场等。在结构主义视野中,尤其是在霍布斯“自然状态”理论下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指引下,国际政治传播主体之间的隔阂是不可避免的。隔阂可能来自于被动的误读,也可能来源于主动的曲解。相对于国际政治传播主体,国际政治传播客体的内涵则相对较丰富。他国政府、民众、企业、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国际政治传播的客体。罗伯特·福特纳(RobertFortner)认为,由于国际政治传播中的受众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因此国际政治传播也可以被称为“公共外交”。2公共外交的重要特征便是传播客体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这种异质性和复杂性也导致了客体的个体差异,个体的文化背景、社会学差异、心理学差异都可能造成信息接收过程中的隔阂。国际政治传播渠道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电话、邮件、会议、访谈等其他渠道。在国际政治传播渠道中,信息可能会因为渠道的不1钱俊希:《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社会理论:米歇尔·福柯与亨利·列斐伏尔》,人文地理,2013(2),第45-52页。2TranVanDinh,CommunicationandDiplomacyinaChangingWorld,NewJersey:AblexPublishingCorporation,1988,p.37.11 畅通及障碍而产生噪声及冗余,从而产生传播隔阂。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传播中,渠道形式愈加丰富,传播速度与信息承载量不断加大,但同时也增大了产生噪声及冗余信息的概率,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也进一步加大。国际政治传播的内容有新闻、公文、政治演讲、宣传广告、政治传单等。传播内容的形式不一而足,目的与传播方式也不同。在国际政治内容方面产生的隔阂,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内容本身,另一个则是来自于对内容的解读。国际政治传播效果的突出特点同样体现在政治层面。效果包括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或削弱、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对公众政治态度的影响等。在结构主义视野中,国际政治传播效果是国际政治传播的最终一环,是传统线性国际传播结构的终点。传播隔阂是否出现,往往会在对传播效果的分析中得到体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结构主义视野下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别处于整个系统内的不同元素中,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结构彼此对应,又互不相容,传播隔阂便存在于不同的元素中,因元素本身性质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让人们往往觉得,每个元素内部的问题得到解决,整体的隔阂便不复存在。结构主义往往强调整体不同于各部分之和,元素的组合功能大于整体,这一特点是由结构本身的“内在整体性”(totality)决定的。那么,从逻辑上来讲,传播隔阂的解决也理应不可能通过对部分的消解来实现。实际上,传播隔阂并不是存在于国际政治传播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中,而是存在于动态的整个传播过程中。第二节话语建构能力和结果的差异是形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本质原因:后结构主义的分析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看重实力的作用,在霍布斯“自然状态”理论引导下,硬实力被看作是决定国际政治的核心因素;自由主义理论看重制度的差异,格劳秀斯(HugoGrotius)的国际法思想与洛克的哲学思想为其奠定了基础;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则认为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具体行为体的身份与利益也在其中被建构,文化、规范、观念在国际政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1。而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视角,则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出发,着重于话语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的建构作用。一、后结构主义与国际政治传播话语分析后结构主义是相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后结构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旨在消解(decenter)结构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1李颖:《西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12 继承与批判,却并不是对结构主义的完全否定。就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来讲,后结构主义是其方法论意义上的必然。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系统的自洽性和完整性都十分出色,作为思想方法也对诸多人文学科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却局限于自身封闭的系统之内。在将语言通往具体实践的路途上,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固有的形而上学传统,使其难以逾越自身壁垒,跳出“结构”藩篱。因此,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是将话语分析引入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的一条可行之道。但是,后结构主义强调消解,却不提出建构。因此,有必要在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进行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同时进行一定建构。后结构主义相对于结构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无结构。后结构主义有反逻各斯主义(logocentrism)的倾向,认为知识与真理来源于话语结构体系,批判了结构主义的新的形而上学倾向。在无结构的思想基础上,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着重于话语的解构能力,认为话语不仅仅表征现实,更建构现实。从对现实话语的解构可以更加清楚地认清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结构主义相对于结构主义,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更加具有适用性。原因在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在本质上是语言与意义的世界。近现代关于语言、意义与认知的研究,愈发表明意义的分散性、不稳定性。我们谈隔阂,常常谈及制度的差异、种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然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非实体化的影响因素。如种族、民族的差异,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时候表现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差异,制度的差异,往往也常陷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名词本身的概念范围里,隔阂常常是存在于概念中。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类似,都反对中心化、反基础。后结构主义认为,国际政治并没有固定的、稳定的某种结构,国际政治权力是分散的,国际政治话语是多元的。政治传播也并不是线性的,某种传播结构只是一种假象。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旨在于重新审视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中的话语因素。国际政治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其政治性,权力、意识形态差异也是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重要来源。在国际政治学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便是,“安全和威胁都是‘写’出来的”。这便看到了话语,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不仅仅用于表达,更有建构现实的作用。例如,在哥本哈根学派(即欧洲建构主义安全研究)的安全观中,“言语行为”被视为安全的一种观察角度,它具有语言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类似,通过合适的主体的言语行为,“安全”被构建出来。与此同时,安全也具有“主体间性”。与传统的安全观不同,哥本哈根学派等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安全”是非物质性的,是由行为主体所构建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人们不一定将安全化行为主体当成固定的分析点,安全化实践才应当是分析的13 中心。”1不仅仅如此,安全也由“言语行为”的受众所决定。受众是否承认安全或威胁的存在,是哥本哈根学派安全观考虑的一个要点。与此类似,一个国家是否有人权、是否民主、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文明还是野蛮,都有话语建构的因素存在于其中。这种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结构也正是后结构主义所反对的。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可以通过解构国际政治传播物料的方式,阐释国际政治话语权力的特征,并分析话语是怎样构建意识形态差异,从而产生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二、后结构主义权力话语的构建马克思•韦伯(MaxWeber)将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2,如果权力真的像韦伯所言,是这样一个主体向一个客体强行施加的过程,那么话语权力,作为权力的一种,其实现的过程也将是这样强制的,线性的,单一而静态的。但是,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在后结构主义的视野中是不同于普通权力的,这就集中体现在了话语对权力的建构作用上。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话语会建构权力及权力关系,权力关系的不同形态和作用方式都会进而产生传播隔阂。福柯在其知识考古学及系谱学理论中提出了话语与权力之间的联系,从话语的角度揭示了普遍共识的来源问题,并提出了“权力制造知识”的论述。福柯提出了三种话语权力观念,认为权力的本质是话语,话语的实践和使用构成了现代的自然权利;话语还具有政治性,在话语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着权力斗争;话语建构着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中总包含着变化的话语因素。3在福柯看来,话语之外并不存在真正的绝对真理及绝对权力,话语是权力的真正来源。福柯的权力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存在于社会实际中,不断分化重组,不存在真正的“权力中心”,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绝对权力”。福柯认为,“人被理解为一个处于历史的、社会的、尤其是权力的关系网络中的存在,是被社会通过知识话语、道德话语等权力话语,以及包括从医院、学校到监狱等各种手段所规训、控制的。”4福柯的这种权力观念是具有生产性的,权力是在被话语的不断建构过程中不断改变其形态和栖息地的,构造主体并为特定的权力主体所使用,权力的核心意涵也因此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虽然有学者批判福柯的这种权力观是一种“泛权力”理论,但是,福柯确实为人文学者考量权力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从福柯的权力理论中可以窥探话语是怎样渗透进社会权力网络的细节中,并在整体1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2查更欣:《浅议马克斯·韦伯权力合法化思想》,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7),第5-7页。3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4期,第56-62页。4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87页。14 上构建意识形态差异的。与福柯的权力观念紧密相连的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中,市民社会是霸权存在的前提,正是由于人类社会存在着与政府、国家平行的另一种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才使得霸权的存在成为了可能。市民社会的基础是市民阶级,组成成分则包括社会团体、教会、行业组织、学校等。市民社会是关系与意识形态的总和,与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存在着很大的重叠性。霸权是直接作用于市民社会的,统治阶级以此达到对统治对象在思想、认知、行为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控制。而行使这种控制权力的,则是葛兰西所谓的“有机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相对于传统知识分子,不仅仅是知识的精英,也是政治文化的精英,因此是当然的文化权力行使者。他们构成了所谓的真正的精英阶层,通过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改造旧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有机知识分子除了在知识领域影响他人,同时在影响过程中掺入价值因素,以达到对人的思想控制。而在霸权的取得方式上,葛兰西提出了“阵地战”的思想。相对于直接夺取国家政权的“运动战”,“阵地战”则是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采用潜移默化的同化和渗透的方式,用文化的软力量达到权力的更迭。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福柯的权力理论的联系在于,权力的作用形式及状态都不是单一的静态过程,更加隐蔽的话语策略,以及进一步产生的社会价值共识都是建构权力的方式。在国际政治传播中,话语可以构建国际政治权力,这种权力并不全是“硬权力”及政治权力,而是分散的、多中心的、隐蔽的权力。我们常常谈及文化软权力或曰软实力,实际上文化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话语实践所构建的,文化形式是现象,话语实践则是表征文化形式的重要途径。话语权力是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力量。例如,东方主义被视为是西方控制及观念化东方的一种形式。西方通过话语实践构建有关东方的话语意识形态,一部分是通过坚船利炮等硬实力进行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大众媒介、学术机构、互联网络等进行的。东方主义话语形式多样,通过媒介的渗透进国际政治传播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及行为主体上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形成了一整套观念化东方的体系,其中时常掺杂着偏见、贬低、不信任等因素,常为东方所诟病。在萨义德(EdwardSaid)的东方学中,“东方”已经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了,而是被东方主义所观念化为政治上、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一种话语形态。12到13世纪,西方人普遍认为,“阿拉伯世界位于基督教世界的边缘,是‘被逐的异教徒天然的避难所’,穆罕默德是个狡猾的背叛者。”119世纪以来,东方主义在更大程度1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宇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页。15 上则成为了政治斗争、帝国主义扩张的一种工具。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东方主义的话语建构形成了西方关于东方长久的话语偏见。在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亨廷顿便把所谓“伊斯兰好战分子”列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长久恐惧与偏见,常常被认为是其东方主义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三、话语构建意识形态的差异在不同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其国际政治传播语篇中,话语常常会通过话语权力建构起意识形态差异。语篇结构中的意识形态隔阂、词汇选择的意识形态隔阂、语篇特征的意识形态隔阂都是国际政治话语建构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加甄别地使用某一意识形态的基本术语,则其思想是不可能超越这一意识形态的。1意识形态蕴含于话语之中,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也往往会通过蕴含在话语之中的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表现出来。阿尔杜塞(AlthusserL.)则认为,“在意识形态中真实关系不可避免地为虚构关系所掩盖,这种关系表达一种意愿,一种希望或一种怀旧,而不是描述一种事实。”2阿尔杜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受人的控制而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话语实践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里,笔者将以美国政府发布的2014年系列“国别人权报告”及中国政府发布的2014年中国人权状况相关资料为案例语篇,以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的思想为基础,分析语篇中话语是如何构建权力与意识形态差异,进而产生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在此,选取的具体语篇包括《Secretary'sPreface》3、《2014HumanRightsReports:Introduction》4、《2014HumanRightsReport:China(includesTibet,HongKong,andMacau)》5(以下简称为《2014HumanRightsReport:China》)、《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6。在《2014HumanRightsReport:China》这篇语篇中,整体的结构为以下四个部分:Section1.RespectfortheIntegrityofthePersonSection2.RespectforCivilLibertiesSection3.RespectforPoliticalRights:TheRightofCitizenstoChangeTheirGovernment1俞金吾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2M.AlthusserL.ForMarx.London:AllenLane.p233—234.3美国政府网站: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humanrightsreport/index.htm#wrapper4美国政府网站: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humanrightsreport/index.htm#wrapper5美国政府网站: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2014/eap/236432.htm6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437484/1437484.htm16 Section4.CorruptionandLackofTransparencyinGovernmentSection5.GovernmentalAttitudeRegardingInternationalandNongovernmentalInvestigationofAllegedViolationsofHumanRightsSection6.Discrimination,SocietalAbuses,andTraffickinginPersonsSection7.WorkerRights第一部分是“对人格完整的尊重”,第二部分是“对公民自由的尊重”,第三部分是“对政治权利的尊重:公民改变其政府的权利”,第四部分是“腐败及政府透明度的缺乏,第五部分是“政府对待国际及非政府组织指控侵犯人权的态度”,第六部分是“歧视、社会虐待和人口贩卖”,第七部分是“劳工权利”。作为对比,中国政府发布的《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发展权利二、人身权利三、民主权利四、公正审判权五、少数民族权利六、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利七、残疾人权利八、环境权利九、对外交流与合作从《2014HumanRightsReport:China》语篇的整体结构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通过对“人权”核心概念的分化解构,界定了其含有自身意识形态特征的人权概念的整体。在美国2014年的国别人权报告中,对其他国家的报告均采用了与《2014HumanRightsReport:China》相同的结构,1大量的国别报告形成语篇群,构成了美国政府的人权概念解释。在国际政治传播实践中,语篇结构之所以这样或那样设置,一般不会有行为主体的解释,传播过程中也一般不会有针对于此的专门发问,语篇就这样悄然传递着意识形态观念,并以此塑造不特定多数对象的观念。威顿(Weedon)指出,“说话时,主体把自己等同于他人,即意义的来源,就好像意义来自于他自己,这是一种误解。”2这种误解被看作是行为主体认同某特定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在对主体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完成其认同。而话语,便是这种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话语建构了不同的“人权”概念,形成了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人权”概念本身高度抽象化,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又被赋予了深刻的意识形态因素。具体来1具体参见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index.htm2WeedonC.TolsonA.&MortF.1980Theoriesoflanguageandsubjectivity.InS.Halletal(eds)17 讲,美国政府用“人格完整”、“公民自由”、“公民改变政府的权力”、“腐败及政府透明度”“政府对待国际指控的态度”等来构建美国的“人权”概念,又在对全世界众多国家的调查与报告中将其呈现,以此方式来直接设置“人权”内涵。“自由”、“民主”等是美国一直奉行的“普世价值观”,含有美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因素,美国也是一个以个人主义为导向的国家,强调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在案例语篇的结构中,“个人权利”、“自由”、“政治权利”等被列在了突出位置,显示了其一贯奉行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语篇结构中构建意识形态倾向,是通过“常识化”或曰意义的“合法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话语通过陈述弥散在语篇中,形成隐性的“背景知识”,成为隐含的“默认常识”。这些常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输意识形态观念。在国际政治传播中,话语构建潜移默化的“常识化”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难以被充分解读,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最终导致传播隔阂。在案例语篇中,语篇结构之中包含多个陈述,这些陈述实际上都包含有存在命题。例如,“Section5.GovernmentalAttitudeRegardingInternationalandNongovernmentalInvestigationofAllegedViolationsofHumanRights”作为整个语篇的一部分,暗含有“‘人权’之概念中存在‘政府接受国际人权指控’”的信息,将这个信息通过话语的建构作用来“常识化”,最终呈现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这其中包含的意义是,接受国际人权组织的监督与调查是每一个国家“理所当然”应当做到的,这实际上将“国际人权组织”主体化,置于至高位置。然而,“国际人权组织”是现实概念,对应着具体的社会实践,并非“人权”、“自由”、“民主”等抽象概念。美国政府通过这样的话语建构,将现实实际与抽象概念联系起来,“国际人权组织”在实际中性质不一,目的不同,实践中形成差异与误读,在国际政治传播中形成隔阂,也不足为怪了。再如,在第一章节RespectfortheIntegrityofthePerson中,又分为了若干小节,包括:a.ArbitraryorUnlawfulDeprivationofLifeb.Disappearancec.TortureandOtherCruel,Inhuman,orDegradingTreatmentorPunishmentd.ArbitraryArrestorDetentione.DenialofFairPublicTrialf.ArbitraryInterferencewithPrivacy,Family,Home,orCorrespondence可以注意到,在这几个小节中,有众多的负向词汇,如a小节:武断的(Arbitrary)、非法的(unlawful);b小节:消失(Disappearance);c小节:折磨(Torture)、残酷的(Cruel)。案例语篇通过这样的话语建构,将“人权”与消极的、负面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各国在美国的人权报告评价中,将会只有“正常”及“负面”两种评价。将“人权”简化为具体行为的“有”或“无”,将会忽略其他18 众多因素,诸如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国情等。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价值批判常常是由许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概念构成的,“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等,这种评价体系的单一也是一种“常识化”方案,它可以将不同的具体社会实践迅速归入到特定的价值评价“容器”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不同容器内装的东西,却忽视容器为什么这样分类。案例小节中,似乎“人权”只能与负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在国际政治传播中引起不满与猜疑也便顺理成章。在中国政府发布的《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则将“发展权利”、“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置于核心地位,将其“常识化”为“人权”概念的组成部分。此外,抽象的权利、实际的权利、不同族群的权利在语篇结构中均有体现。整个语篇结构注重宏观性和全面性,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中国政府人权报告的语篇结构与美国政府的有很大差异,生存权、发展权是中国人权概念的的核心要素,在第五、六、七部分又列出了特定弱势群体的人权状况,可见中国政府的人权概念更加注重本国的现实,贴近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通过这样的话语建构,中国形成了自己不同于美国的人权概念体系。在国际政治传播的实践中,传播者往往会忽视两个国家间“人权”话语的差异,只注重“现实”人权而忽略“观念”人权,常常形成“自说自话”,互相指责却又不提实际文本差异。这其中当然有现实因素和主观故意的原因,但话语建构出的差异确实常常被忽略。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就这样被不同的“人权”话语所建构起来。语篇同样可以通过构建主体身份,以供特定对象占据,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效果。主体身份,在索绪尔及福柯那里,是由言语及话语所构建的。主体身份只有经过话语的构建,才能在社会实际中占有位置。例如,同性恋、女博士、成功人士等。在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话语构建主体身份的“弥散性”。话语构建的身份一般会形成“刻板印象”,标签化的主体身份之间的差异容易造成传播隔阂。身份的构建有时是刻意的,国际政治传播主体往往希望通过话语的表达构建符合自己利益和愿望的特定身份。但是,在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中,认为话语的构建作用是不受人控制的,一部语篇一旦被建立,话语往往就会弥散在社会实践网络中,受社会现实影响,构建不特定的身份概念。“宣传”便是将话语分散在社会实践网络中的过程。在早期的国际政治传播中注重宣传,便是看到了话语构建主体身份形象及“常识化”的功能,却忽略了话语弥散在网络中的任意性,直白的宣传往往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更多更复杂更隐蔽的话语策略逐渐出现在国际政治传播中。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权力》中表述到,“语篇并不是一个思考的有知识的19 说话主体进行的壮丽展现,相反,它可以完整地展示这个主体的弥散性和不连贯性。”1也就是说,话语在国际政治身份的构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这种任意性并不能被传播者所控制,这也符合国际政治的现实情况。美国一直希望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希望通过对“人权”相关话语的表述,构建自己民主、自由“灯塔”的身份。在案例的系列语篇中,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对不同国家人权状况的的分别陈述,通过对“人权”概念框架的设置等手段,以此来构建和强化其所希望构建的身份。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一定的效果。美国的人权的概念框架受到了其盟友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从案例语篇的整体结构上,美国对不同国家都采取统一的人权报告结构,大小标题均一致,只是内容有差异。这样,人权的议题被构建在一定的概念范围和维度里,形成对他国的话语批判。而此时,美国的主体身份也被同时构建,即美国构建人权概念框架的同时,也在构建在人权问题上的主体身份,概念框架对美国主体身份有着同时的反馈与强化。这一层次的身份构建便在很大程度上不用主体控制,常为外界所自动解构。按照一般常识,我们可以认为,美国希望构建的身份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美国对他国人权状况的指责引来了许多不满和敌意,实际上在某些时刻对其形象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中国政府对美国的人权报告曾评述到,“美方有关报告涉华部分罔顾客观事实、充满主观偏见、老调重弹,是荒唐可笑的。”2可以看出,美国的人权语篇中话语构建的任意性造成了其美国试图构建的主体身份的“弥散”效果。这种主体身份的弥散性是话语构建的结果,也造成了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的隔阂。话语可以通过意义的合法化过程,由话语霸权制造“我们”与“他者”之间的隔阂。“我们”与“他者”的差异建构,是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一种常见形态。这在一定情况下表现为“东方”与“西方”的对立,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表现为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差异,而有的时候也表现为不同信仰及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我们”与“他者”的差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差异。在不同的二元对立的国际政治单元中,一方占据主体地位,并通过各自的话语体系不断建构身份认同,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并经常通过强调“他者”来加强这种认同。在美国政府发布的系列人权报告前言《Secretary'sPreface》一文中,开篇写到:“Thefundamentalstrugglefordignityhasbeenadrivingforceinhumanhistoryworldwide,andwhatdrivesustowarditisasetofuniversalvaluesandaspirations.”1FaircloughN.Languageandpower[M].Longman,1989.2人民网:外交部就美国“2014年度国别人权报告”等答问: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26/c70731-27215010.html20 在这段陈述中,实际上便隐含了“他者”及“我们”之对立的话语建构,只不过这种建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首先,引文建构了“我们”与“universalvaluesandaspirations”,即所谓“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前半段用陈述句表述了指引人类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是对尊严(dignity)的追求,后半段则说到,驱使“我们”(us)追求它(dignity)的是“普世价值”(universalvalues)和渴望,这样,“我们”便与“universalvalues”之间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求“普世价值”成了“天经地义”之事。“dignity”、“universalvalues”均为抽象词及词组,外延很广,在国际政治传播中不同主体对此均有解释。因此,与其说语篇话语构建了“我们”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不如说建构了“我们”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将“我们”视为代表“正义”的一方。“普世价值”是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普世价值”一定要“光荣而正确”,假如“普世价值”不能代表这样的话语含义,那么,用“通世价值”或“好价值“完全也可以,只要能够满足此处的话语建构要求。其次,引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他者”,但是却事实上将他者建构在“我们”对面。“他者”形象的构建,从本质上来说是构建一种符号差异,法国学者艾玛纽埃尔·莱维纳斯(EmmanuelLevinas)认为,西方文化出现了危机,现代社会的种种恶果均与此有关,原因之一就是西方一贯追求同一性,忽略了差异的存在,遗忘了“他者”。1在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精神分析视角中,“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表现为一种“贱斥”(abjection)心理。不同主体间因各自属性的不同,会对其厌恶的客体的排斥转移到其他主体上,而这个过程是一种投射的过程,是一种形象的再构建,构建了“他者”的客体形象2。这样,“他者”与“我们”的对立便不再是不同族群、不同社会属性意义上的对立,而是“正义”与“邪恶”、“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对立了。主客体的身份是随时变化的,在国际政治传播中并不存在绝对客观的“第三者”,标准由主体而定,话语由主体生产,意义由主体构建,但每个国家均为主体,每个国际政治单元均为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既是“我们”,也是“他们”。这种“身份的游戏”,便含有话语建构的因素在其中。1张晓峰、赵鸿燕著,《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05页。2钱俊希:《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社会理论:米歇尔·福柯与亨利·列斐伏尔》,人文地理,2013(2),第45-52页。21 第三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第一节从文本到社会实践:批判性话语分析是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的有效范式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DA)最早出现在福勒(FowlerR.)等人所著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andControl)一书中1,是一种语言批判的研究范式。它以后结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方法来源,福柯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理论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超越语言学”都为国际政治传播的话语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自创建以来,批判性话语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向度的研究之中,形成了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热潮。批判性话语分析将文本分析与社会实践分析结合起来,探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特征,分析不同的权力关系及其产生的话语机制,批判后殖民主义、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现代性的弊端以及不合理的话语秩序等。在微观层面上,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基础是话语,在实际研究中常常以不同的文本及语篇为基础材料;在宏观层面上,批判性话语分析注重对社会话语环境的分析,诸如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等。批判性话语分析注重阐述话语运作的宏观与微观过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可信度,使得一些传统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补充。例如,文本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但是文本分析常常注重文本“是什么样”的描述性研究,但是对于文本“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样的文本有什么影响”却难以从文本本身的角度来回答。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答案常常是与文本自身关系不大的文本外因素相关联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在一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里,可以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有效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能避免文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割裂现象。批判性话语分析反对将语言视作透明的传播媒介的看法,认为话语的系统性也是相对的。在前文中提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欧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将语言视为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系统,认为语言有脱离非语言世界的某种“本质”。结构主义语言学也一直致力于将独立的语言分析作为自己科学性的基础,试图以此来打造封闭而系统的语言学。批判性话语分析则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仅仅关注文本层面的文本分析,更注重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由此,它打造的是一种“综合化”方案,对于细致入微的语言现象及言语关系有着敏感的考察,而对于宏观尺度的社会实践也有着更为审慎的考量。它关心的问题主要有:文本是怎样被1辛斌著:《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5页。22 确立的?文本是怎样表现意识形态与权力的?文本背后的社会实践背景是什么?文本是怎样为某些特定对象所使用的?具体话语实践的后果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判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和社会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目标之一便是揭示和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歧视、不公正、压制、扭曲等现象,揭示话语效果的产生机制和途径。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这种目标,是建立在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之上的。对于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而言,批判性话语分析为揭示国际政治话语的运行机制和建构意识形态及权力差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它使得国际政治传播的广义文本不再被视作透明的工具性材料,而是动态的传播过程的参与者。这样,“死”的文本便有了活力,一些传播隔阂的产生机制和方式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得到话语视角的解释。在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各种研究范式中,费尔克拉夫的社会文化分析法是一个具有较高操作性和可信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被应用到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中。社会文化分析法是一个研究框架,它由文本文本(text)分析、话语实践(discoursepractice)、社会实践(socialpractice)三个部分组成。话语实践中包含着文本,而社会实践中又包含着话语实践。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分析体系。在文本分析维度中,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可以分析词汇、语法、话轮转换,从而在文本层面阐释传播隔阂的源头;在话语实践维度中,主要分析文本的生产过程、言语行为、互文性等,它作为连接文本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可以对国际政治文本的生产及其解释过程中的传播隔阂进行阐释,分析及形成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结构;社会实践则关注宏观的社会关系,包括意识形态、霸权等,在这个层面里,可以看到国际政治传播隔阂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因素。社会实践话语实践文本分析图3.1费尔克拉夫社会文化分析法23 第二节国际政治传播的文本表达策略差异:词汇、隐喻与及物性一、词汇在国际政传播隔阂的文本话语分析中,文本词汇的选择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费尔克拉夫将文本分析分为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连贯(cohesion)以及文本结构(textstructure)四个部分。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一方面,前文中提到的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说明,能指与所指、词汇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词汇在描述现实的过程中的“效率”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更多情况下只是呈现给人们一个用词汇分割好的现实。因此,词汇的不同选择造成的传播隔阂十分常见。另一方面,词汇的选择反映了文本生产者的性质和愿望,也传递着生产者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在接受者一侧,也面临着如何阐释词汇的问题。除却主观的故意歪曲解读,词汇的不同阐释方式也会给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增添许多不稳定的文本层面的影响因素。不同属性的词汇有着不同的系统功能。一般来讲,名词对事物进行直接的定义,规定了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并且拥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extension),因而具有最为直接的建构效果。许多名词,从其本身来讲,就暗示了一种“存在性”,即其表达的事物是“存在的”,相当于直接在语句中嵌入存在命题,这个前提是传播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实际上,存在本身并不是争论的焦点,国际政治传播中的争论常常集中在“怎样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等。名词化(nominalization)便是一种重要的词汇策略,在国际政治传播中,名词化可以将一些概念和现象简单化、高度概括,但是也往往有严重的失真现象,常常在传播过程中引起误读。动词与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主体的动作与性质,对于主体都有强烈的修饰与界定作用。在形容词与动词的分析中,褒义与贬义、主动与被动是考虑的焦点。动词也是文本情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表达着主体的愿望、态度及观点。这些观点、态度上的差异通过动词的选择而表述出来后,便通过话语的建构作用在传播网络中形成隔阂。分类是用词汇划分世界,赋予外部世界秩序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对外部世界“贴标签”的过程。词汇的分类效果可以反映国际传播行为者的世界观,不同的划分外部世界的方式常常造成传播隔阂。分类是一个客观形成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传播者是否有主观方面的故意。在国际政治传播中,词汇的分类是国际政治文本分析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点,他可以从最基础最直观的方面探寻传播者的观点与态度,探寻国际政治话语主体的观念差异。1994年2月,以色列希伯来清真寺发生枪击事件,29名巴勒斯坦穆斯林礼24 拜者被一名犹太移民开枪打死。事件发生后,英国《独立报》(TheIndependent)与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The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两篇报道的词汇选择如下图所示:1表3.1《独立报》与《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的词汇选择《独立报》《国际先驱论坛报》JewishsettlersOftentruculent,violentArmed,militantPalestiniansMuslimworshippers,unarmedstone-throwersTheorderStrict,special,oral,notStrict,standing,special,written,controversial,legalnotwritten,separate,immunities(grantedtotheproceduresettlers),policy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两家报纸对犹太移民者、巴勒斯坦人以及以色列军方命令的描述的词汇选择上均存在差异。例如,对于犹太移民者,《独立报》采用的是较为强烈的“truculent”和“violent”,《国际先驱论坛报》采用的则是相对中性的“armed”以及“militant”。对于军方命令,独立报采用的是“policy”,更为正式,《国际先驱论坛报》则是“procedure”,更为平淡。可以看出,两家报纸对该事件报道的词汇选择上的差异形成了对不同报道客体的分类效果,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了形象的差异和观念的差异。在中国的《中国日报》(ChinaDaily)与美国的《纽约时报》(NewYorkTimes)对2010年9月7日发生的一场中日渔船相撞事件的报道中,也存在这样的词汇分类差异:2表3.2《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报道的词汇选择ChinaDailyNewYorkTimesDiaoyuIslandsintheEastChinaSeaTerritorialdisputesChineseterritoryDisputedwatersWatersnearChinaRivalclaimsItssovereigntyovertheDiaoyuIslandDisputedislandBelongingtoChinaControlledbyJapanChina’sterritorialclaimsLong-runningdispute1辛斌著:《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96页。2陈永斌:《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咸宁学院学报2012(2),第32-34页。25 在《中国日报》的报道中,一直用“belong”,“territory”等词汇强调钓鱼岛主权归属于中国;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则用“dispute”、“control”、“claim”等词汇强调钓鱼岛主权的争议问题。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并不是此次事件的关键问题,但是在报道词汇的选择上两家报纸都显得比较慎重,正是通过这样的分类,在一起渔船相撞的事故性新闻报道中,政治的因素被显现出来,隔阂也因此产生。二、隐喻隐喻(metaphor)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文本表达策略,对其通常的通常理解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隐喻被认为在各种各样的文本中都存在着。在莱科夫(GeorgeLakoff)与马克·约翰森(MarkJohanse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隐喻的本质被看做是通过另外的某件事来理解和经验某事。例如,通过睡眠来理解死亡,我们会说“长眠”;通过战斗来理解辩论,我们会说“激辩”,等等。隐喻充满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在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也十分常见。可以说,隐喻是我们“方便”地通过语言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捷径”。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来节省概念,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更为高效和经济地进行沟通。但是,拥有方便的代价便是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隐喻会带来一定的隔阂。陈嘉映认为,“隐喻的奥义在于,我们用来形容所喻的,看似形容,实是直陈,看似‘像’,实是‘是’。”1隐喻实际上是“内嵌”于语义之中的。例如,我们常说“太阳播撒阳光”,虽然“播撒”是从“播撒种子”中借用过来的,但是在这个短语中,“播撒”已经是最字面的描述。“播撒”不仅仅使得“太阳”与“阳光”相联系起来,而且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新的意义。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隐喻不仅仅属于语言,而且在思想、活动、行为等层面上都获得了意义。隐喻是词汇表达的一种策略,更是词汇表达的一种结果。戴维森(DavidsonD.)便认为,隐喻和其他言说的差别是使用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有别。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是我们的话语实践造就了隐喻的意义差异,隐喻在使用的过程中获得生命力。范·迪克(vanDijk)曾经研究了荷兰报纸对泰米尔人进入荷兰的报道。他仔细考察了相关报道的标题及引语,认为荷兰报纸在报道泰米尔人进入荷兰的行为时,大量使用了“水”的概念性隐喻,将其行为喻为“水”的涌入。这些隐喻性词汇包括洪水(flood)、浪潮(wave)、潮流(tide)、溪流(stream)等。由此,1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2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3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26 隐喻构建的不仅仅是泰米尔人进入荷兰的具体形象,更是增加了一种价值判断的效果,其中包含着负面的评价。(1)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数千泰米尔难民洪水般地涌入西欧(VrijeVolk,1984年12月5日)(2)很难容纳川流不息的泰米尔人(Volkskrant,1985年1月22日)(3)泰米尔潮流带来紧急情况(VrijeVolk,1985年3月20日)(4)联邦警察开始调查泰米尔人的入侵(Telegraaf1985年3月)将泰米尔人的进入喻为“洪水”,隐含着对移民的歧视与不满。洪水在人类的任何时代都是一种严重的灾难,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恐惧。泰米尔人进入荷兰,被隐喻为“洪水”,正是一种隐藏式的话语暗示策略。戴维斯认为,从逻辑学上的真值意义出发,大多数隐喻都是假的,赛尔(SearleJohn)也认为隐喻与明喻的区别在于“是”和“像”。因此,在逻辑角度,泰米尔人不可能“是”水,也不可能具备“水”的任何特性。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隐喻是内嵌于语义之中的,我们提及“像”,实际上是说“是”,从而就构成了矛盾。对于泰米尔人的隐喻,由于其真值必然为假,因此对这种价值构建的结果可以有任意的评价与解释,但是从话语表达者这方面来讲,其却是要表达一种“真”,偏见与隔阂由此产生。此外,隐喻还具有社会性与政治性,这使得强势方常常能够通过掩盖一些事实,突出话语的部分意义来传播特定观念。《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中说到,“有权有势的人得以把他们的隐喻加给我们。”1相对于移民——泰米尔人来说,土生土长的荷兰人自然是“有权势”的一方,他们用“水”这个隐喻,实际上只是突出了“水”的灾难属性,掩盖了水的其他属性,诸如柔美、生命之源等。可以看出,隐喻使“水”的负面属性被转移到对泰米尔人的评价中,便是通过遮蔽喻体的部分属性而实现的。三、及物性及物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表现为一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着概念功能,将经验世界划分为可以操作的不同片段,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te)和情景成分(circumstantialelement)都在其中得以展现。韩礼德认为,及物性区分人们主客观世界里的见闻所感,是“再现世界的一种语义系统”。及物系统过程包括有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以及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六种。2它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分段化的方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J].JournalofAesthetics&ArtCriticism,1980,19(2):75–96.2HallidayM.A.K.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EdwardArnold.P5.27 式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表现出来,行为主体的具体社会语境和行为方式也包含在其中。表3.3国际政治话语的及物过程分类定义结构国际政治语句物质过做一件事的过程行为者+行为者的目标(1)美国对朝鲜实程(theprocessof(actor+goal)施了制裁。(主动)doingsomething)(2)朝鲜被美国制裁。(被动)心理过心理行为过程(、认感知主体+现象(1)我认为这是一程知、感知、反应、理(sensor+种挑衅行为。解等)phenomenon)(2)奥巴马喜欢这(theprocessofPerception:see;份报告。cognition,look…(3)卡扎菲深知他perception,Reaction:like;正处于危机之中。reactionandplease…comprehension)Cognition:know;convince…关系过表明事物所处的关系(1)是(be):a是b(1)古巴是一个社程(theprocessof(2)有(have):a有b会主义国家。being)(2)伊拉克存有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行为过行为主体举止过程笑、哭、叹气、做梦、(1)叙利亚难民在程(theprocessof咳嗽、眨眼、出汗废墟边哭泣。behaving)(laugh;cry;sigh;(2)普京大笑起dream;cough;blink;来。sweat)言语过信息交流的过程主体+内容+对象(1)联合国建议冲程(theprocessof(somebody+whatis突各方搁置争议,saying)said+receiver)协商解决问题。(2)外交部长对总统阐述了他的看法。存在过主体存在的过程存在、产生、位于(1)德国位于西程(theprocessof(exist;arise;be)欧。existing)(2)世界是一体的。28 以上的六种及物过程概括了国际政治传播中语句的大部分及物特征,其互相之间在形式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及物性是一种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并不一定与具体实际完全对应。因此,同一个国际政治行为过程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被分解为不同的语言过程,例如:物质过程:56个国家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为56个国家所签署。56个国家完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的签署。关系过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生效(be)。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生效了(done)。费尔克拉夫认为,“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1不同的及物过程之所以能够形成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效果,原因就在于及物性能够通过选择不同的过程类型来将及物行为归类,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暗示文化偏见,维持刻板印象等。国际政治传播中的同一个事件经过及物系统中的不同过程来再造,如改变主被动关系、改变主客体位置、直接形成存在过程忽略“存在性”本身争议、通过心理过程描述使政治主体拟人化等,可以起到不同的传播效果。有的时候,事件的真实性因此受到掩盖,有的时候重要责任被转移,有的时候则可以突出事件的某个主体。例如,在物质过程中,主被动的不同设置方式常常是话语突出主客体位置的一种方式。在上文语句中,“56个国家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的主体是“56个国家”,客体是“亚投行协议”,而在语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为56个国家所签署”中,主客体位置则刚好相反。在这两个语句中,主客体位置的转换并不会在事实上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在一些敏感的国际政治话语中,主客体的不同位置则可能产生较大误读。1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J].TokyoGendaiNihongoKenkyuukai,1992.p180.29 第四章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新闻语篇功能分析第一节国际政治新闻的价值选择与框架国际政治新闻作为国际政治传播中最为广泛的话语体裁(discoursegenre),是研究国际政治传播隔阂最为核心的材料来源之一。众多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新闻报道在文化、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主体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差异表现在议程选择、价值判断、表述手段等方面。新闻报道也是一种话语实践,包含着话语生产者的观点及态度,宏观层面上完全公正、客观的新闻语篇是很难存在的,这一点似乎只有语言学意义上的分析命题(analyticproposition)可以做到。国际政治新闻语篇充斥着政治话语符号,这些符号不仅仅通过文本的形式构建着传播隔阂,更与新闻语篇本身的特征紧密相连,其中便包括价值判断的问题。高尔登(Galtung)和卢杰(Ruge)提出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如下:1(其中的“F”代表“frame”,框架)F1:frequencyF2:thresholdF3:unambiguityF4:meaningfulnessF5:consonanceF6:unexpectednessF7:continuityF8:compositionF9:referencetoelitenationsF10:referencetoelitepeopleF11:referencetopersonsF12:referencetosomethingnegative在这12个标准中,“文化依赖性因素”是最为重要和明显的。F9至F12提到了精英国家、精英人群、个人(尤指名人)、负面事件的参考性因素,这些因素都含有丰富的个体差异,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千差万别。新闻语篇价值参考这些标准,无疑也在传递着其话语中的差异性因素,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构建着传播隔阂。例如,在精英国家中,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大国是国际政治新闻话语的重要生产者,其新闻话语实践反过来也成为了众多其他国际政治新闻语篇的参考标准,这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潜在的新闻话语需求的压制和掩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一方面不断反对着“不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在另一方面却不断复制着强势国际政治主体的新闻话语表达策略和方案,形成了新闻话语生产的一种惯性(inertia)效果。新闻框架(newsframe)理论表明了新闻报道阐释现实、反映现实以及影响受众观念的方法,是由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Goffman)所提出的。所谓新闻框架,实质上便是一种符号场(semioticfield),新闻框架的应用便是重组由文本构成的符号场的过程。这一理论说明,新闻媒体在选择报道内容时,有一定的选1辛斌著:《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85页。30 择框架,这种框架受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媒体属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以此来重组现实、反映现实。新闻框架理论也说明了新闻文本是怎样影响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的。新闻框架理论表明了新闻报道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简化方案,它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分割成便于理解的小块,让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认知,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刻板成见等负面因素。国际政治新闻也常常应用新闻框架理论来进行解释分析,国际政治话语更加遵循特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选择框架,常常表现为对同一政治议题的不同理解。在话语分析的视角下,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语言符号形成新闻框架的过程。第二节国际政治新闻案例语篇话语分析:情态系统及主题差异那么,新闻语篇具体是怎样通过话语的建构,形成国际政治传播过程中的隔阂的呢?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隔阂又是怎样通过新闻语篇表现出来的呢?对于这类问题,我认为,分析国际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情态系统(modalitysystem)、主题差异可以在话语层面得到一定的解答。一、国际政治新闻语篇样本的建立考虑到孤立语篇对大议题的构建能力有限,因此选择对同一议题的大量新闻语篇进行话语分析会得到更为有效的结果。2014年,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不断涌现,新闻报道也十分丰富。通过分别输入关键词“钓鱼岛”和“尖閣諸島”,在中国媒体人民网1及日本媒体朝日新闻2网站上分别得到约1000篇及800篇结果。在这些结果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得到100篇样本新闻语篇,并对其按照不同要素和进行整理和分类,如下所示3。表4.1人民网2014年“钓鱼岛”报道样本序号标题日期情态分类主题概括1日本拟在教科书中明确写入钓鱼岛是日2014/1/11日方行动日本激进"领土"做法2中国3艘海警船2月17日在中国钓鱼2014/2/17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岛领海巡航3村山“共有钓鱼岛”引右翼不满官方2014/3/1日方态度日本分歧质疑河野谈话4美导演拍《钓鱼岛真相》:钓鱼岛自古2014/3/14第三方态度钓鱼岛属属于中国于中国1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朝日新闻网:http://www.asahi.com3在此分别展示50篇,剩余部分见附录A。31 5日美就钓鱼岛现分歧美不愿安保条约2014/4/18第三方态度日美分歧写具体岛屿6“钓鱼岛写入美日联合文件”只是日方2014/4/19中方态度日美合作一厢情愿7日在距钓鱼岛最近岛部署雷达居民拦2014/4/20日方态度日本分歧防相车抗议8日媒:奥巴马声称钓鱼岛适用《美日安2014/4/23第三方态度日美合作保条约》9奥巴马:美国在钓鱼岛主权上不持立场2014/4/25第三方态度日美分歧10日媒:解密档案显示英国承认钓鱼岛主2014/4/30日方态度钓鱼岛属权不归日本于中国11专家:中俄军演某种程度上是在针对钓2014/5/5第三方态度中俄合作鱼岛问题12日本人给台湾写信称兄弟台网友:兄弟2014/5/7第三方态度两岸合作个屁,还钓鱼岛13《钓鱼岛真相》导演:日本最明智做法2014/5/15第三方态度日美分歧是去南京道歉14一批中文发音标注钓鱼岛的西方古地图2014/5/15中方行动其他36.8万拍卖15鲜为人知的一段“国共合作”:19712014/5/22中方行动收复钓鱼年共卫钓鱼岛岛16日媒:美国曾拒绝日本高官空中“视2014/5/22第三方态度日美分歧察”钓鱼岛17国产军游中辽宁舰搭载歼-31武直-102014/5/28中方行动收复钓鱼收复钓鱼岛岛18美1943年报纸刊登开罗宣言内容证明2014/5/31第三方态度钓鱼岛属钓鱼岛属中国于中国191943年英文报纸刊登开罗宣言证明钓2014/6/1第三方态度钓鱼岛属鱼岛属于中国于中国20中国海警编队6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2014/6/6中方行动中国巡航21罗援:日本影射钓鱼岛问题为解禁自卫2014/6/12中方态度解禁自卫权找借口权22日在距钓鱼岛最近岛部署导弹欲扼住2014/6/15日方行动日本备战中国航道23日本完成宫古岛导弹基地建设距钓鱼2014/6/16日方行动日本备战岛仅170公里32 24日专家:解放军在钓鱼岛动作恐让日本2014/6/25日方态度日本备战加速备战25快讯:中国1艘渔船在钓鱼岛以北海域2014/6/27中方行动中国渔船作业时进水沉没26中国海警船编队抵达钓鱼岛海域搜救我2014/6/28中方行动中国渔船遇难渔船27中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沉没5人被救52014/6/29中方行动中国渔船人失踪28韩国反日示威现“钓鱼岛是中国的”口2014/7/3第三方态度钓鱼岛属号于中国29中国海警编队5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2014/7/6中方行动中国巡航30马英九:历史真相不能遗忘钓鱼岛一2014/7/7中方态度两岸合作寸不让31马英九:不要忘钓鱼岛是日本最早侵略2014/7/9中方态度两岸合作的中国领土32日记者吹嘘:日特种兵堪比美精锐可2014/7/10日方态度日本备战偷袭钓鱼岛33中国海警编队7月12日在中国钓鱼岛2014/7/14中方行动中国巡航领海巡航34日教授:日可向世界开放钓鱼岛让中国2014/7/15日方态度日本言论无话可说35少将:日本暗藏三大"海皇"备战钓鱼岛2014/7/23中方态度日本备战极具威胁36120年前,日本如何通过甲午战争窃取2014/7/27中方态度日本窃取钓鱼岛?37日本窃取钓鱼岛《波茨坦公告》勒令2014/7/27中方态度日本窃取其归还中国38李登辉坚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媚2014/7/29第三方态度其他日言论频遭批39专家揭日本企图移花接、偷梁换柱窃取2014/7/31中方态度日本窃取钓鱼岛的伎俩40《钓鱼岛历史真相》在沪出版专家揭2014/7/31中方态度日本窃取日本窃钓岛伎俩41日本决定给158个离岛命名包括钓鱼2014/8/1日方行动日本激进岛五附属小岛做法42外交部:日本对钓鱼岛附属岛屿命名非2014/8/1中方态度中国官方法无效评论33 43中方外交部回应日本命名钓鱼岛附岛:2014/8/2中方态度中国官方非法无效评论44外交部:中国已对钓鱼岛附属岛屿全部2014/8/2中方态度中国官方命名日方命名无效评论45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有名有主,不劳烦2014/8/4中方态度中国官方日本政府惦记!评论46中国3艘海警船入钓鱼岛12海里巡航2014/8/6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双语警告日船47中国海警船编队继续在我钓鱼岛领海巡2014/8/7中方行动中国巡航航48中国海警船再次巡航钓鱼岛向日海保2014/8/13中方行动中国巡航船宣誓主权49盘点邓小平十大精彩瞬间:机智回答钓2014/8/16中方态度历史因素鱼岛问题50日2015年度防卫预算将创纪录目标锁2014/8/22日方行动日本备战定钓鱼岛表4.2朝日新闻网2014年“钓鱼岛”报道样本序号标题时间情态分类主题概括1尖閣沖で遭難の中国人救助熱気球で2014/1/2中方行动中日关系魚釣島上陸を計画2(尖閣と米国日本への視線:靖国参2014/1/19第三方态日美关系拝、衝撃と失望度3安倍首相がダボス会議で不戦の誓い強2014/1/23日方态度中国威胁论調、中国の軍拡を暗にけん制4首相の発言、瞬時に拡散日中関係、2014/1/25日方态度日本官方评第1次大戦前の英独になぞらえ论5領土問題、主張は当然―NHK籾井新2014/1/26日方态度钓鱼岛归属会長の会見詳報26(社説)NHK新会長あまりに不安2014/1/28日方态度中国威胁论な船出7尖閣は「共有の道しるべ」山田慶兒2014/1/29日方态度钓鱼岛归属さん、船乗りから見た島々の歴史探る8教科書指針の改定支持経団連・米倉2014/1/30日方行动修改教科书会長9高校生が中国の同世代と交流ネット2014/2/3日方行动中日关系で渡航費集め福島34 10中国漁業規制、米高官が批判南シナ2014/2/6第三方态中国渔船海度11(時時刻刻)対ロ関係、日中綱引き2014/2/9日方态度中日关系ソチで首脳会談12トヨタとホンダ、中国での販売好調続2014/2/11日方行动中日关系く新車投入が奏功13尖閣沖に中国の公船3隻、領海侵入2014/2/17中方行动中国船只侵入14新型大国関係「米中、衝突避ける挑2014/2/20第三方态日美关系戦」スタインバーグ前米国務副長官=度訂正あり15(歴史認識の根っこ:5)深まる本土と2014/2/25日方态度历史因素の断絶17(ニュースの本棚)第1次世界大戦2014/3/2日方态度历史因素決定的だった指導者の選択木畑洋一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日開幕習政権2014/3/3日方态度对中报道の真価問われる19ヘーゲル米国防長官訪日へ4月上2014/3/9第三方态日美合作旬、日米政府が調整度20PM2.5対策で日中接近日本側、2014/3/15日方行动中日关系技術協力をアピール21先月の訪日客、20.6%増前年同2014/3/20中方行动中日关系月比22(声)大気汚染中国は協力要請を2014/3/27日方态度中日关系23中国国際観艦式を米軍ボイコット日2014/4/2中方行动中国威胁论本排除に不快感24小学教科書も「竹島・尖閣」初めて2014/4/4日方行动修改教科书全社に記述検定結果25(時時刻刻)領土教育、配慮と模索2014/4/5日方行动修改教科书小学教科書に尖閣・竹島26北朝鮮の挑発警戒米、日韓結束促す2014/4/7日方行动日美关系防衛相会談27(世界新秩序米中を追う)米、接近2014/4/9第三方行日美关系阻む中国に対抗动28焦点:領土問題で中国がけん制強め2014/4/10中方行动中国威胁论る、米大統領のアジア訪問控え35 29(声)領土問題は多角的考察が必要2014/4/12日方态度钓鱼岛归属30尖閣諸島警備「警察権使って」斎2014/4/15日方态度守护钓鱼岛藤・元統合幕僚長31(声)子どもに考えさせる教科書を2014/4/16日方态度修改教科书32与那国島に自衛隊レーダー基地、中国2014/4/19中方行动中国威胁论にらみ空と海の監視強化33限定容認論、支えに岸答弁集団的自2014/4/20日方态度集体自卫权衛権34オバマ大統領、アジアで何語る識者2014/4/22第三方态日美关系に聞く度35日米「揺るがぬ同盟をアピールせよ」2014/4/23日方态度日美关系藤崎・前駐米大使36〈速報〉海老蔵、オバマ発言に「感動2014/4/24第三方态日美关系覚えた」度37丸紅子会社の代理店社員3人、中国当2014/4/24中方行动中国威胁论局が拘束か38尖閣に安保適用を明記日米共同声明2014/4/25日方行动日美关系39日米首脳会談アジアの礎へ一歩を2014/4/25日方行动日美关系40日米首脳会談要旨2014/4/26日方行动日美关系41日米とTPP―交渉の手を緩めるな2014/4/26日方行动日美关系42焦点:オバマ大統領がアジア歴訪終2014/4/29第三方行日美关系了、同盟国にくすぶる「不信」动43(憲法を考える:上)改憲に執念、安2014/5/3日方态度日美关系倍首相の源流44日中の議員交流、再開へ共産党ナン2014/5/6日方行动中日关系バー3、高村氏に伝える45焦点:丸紅の中国事業に度重なる困2014/5/12日方态度中国威胁论難、前進しか選択肢あり得ず46中国軍総参謀長、米を牽制南シナ海2014/5/16中方态度日美关系問題「公平にみて」47遠のく、憲法守る政治集団的自衛権2014/5/16日方态度集体自卫权行使へ転換48「集団的自衛権」私ならこう呼ぶ識2014/5/18日方态度集体自卫权者らコメント49集団的自衛権の国会審議、来春以降に2014/5/20日方态度集体自卫权先送り政府・自民方針50アングル:中国進出の日本企業、ブラ2014/5/22日方态度中日关系ンド戦略に見る成功の鍵36 人民网上线于1997年,是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网站之一。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People’sDaily)主办的,是“人民日报社控股的传媒文化上市公司,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1《朝日新闻》创办于1879年,是日本国内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早报发行量825万份,晚报发行量386万份。2《朝日新闻》被认为是偏于左派的媒体。3两家媒体对钓鱼岛报道的情态主题,都被分为行动(action)和态度(attitude)两大类别。按照新闻标题和新闻语篇的具体内容,又被分为了“中方态度”、“中方行动”、“日方态度”、“日方行动”、“第三方态度”、“第三方行动”等六个方面。这样,对于人民网和朝日新闻两家媒体而言,在钓鱼岛报道主题上都涉及到“己方”、“对方”、“第三方”三种主客体关系。分类主要依赖以下原则:1、事件性报道都被归入“行动”分类中,诸如上表中人民网序号为29的报道《中国海警船编队抵达钓鱼岛海域搜救我遇难渔船》、朝日新闻序号为13的报道《尖閣沖に中国の公船3隻領海侵入》(《中国的三艘公务船侵入尖阁领海》)。2、人物言论、媒体评论、历史资料、官方表态被归入“态度”分类中,诸如人民网序号为31的报道《马英九:不要忘钓鱼岛是日本最早侵略的中国领土》、朝日新闻序号为10的报道《中国漁業規制、米高官が批判南シナ海》(《美国高官批评中国南海的渔业规定》)及序号为29的报道《(声)領土問題は多角的考察が必要》(《言论:领土问题多角度考察的必要性》)。3、对于主体的划分,则依据标题及报道的具体内容的指向,来划分是中方、日方还是第三方。如人民网第38篇新闻语篇《李登辉坚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媚日言论频遭批》被划分为“第三方态度”。首先,这篇报道主要报道了人物言论,因此被划分在“态度”分类中;其次,李登辉虽然是台湾人,但却并不能代表中方的态度,在对其形象的处理中,一直被中国主流媒体排斥在中国与台湾主流话语之外,因此在主体划分上这篇报道被划分在“第三方”之中。1人民网官网:http://www.people.com.cn/GB/50142/353480/353481/index.html2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6%97%A5%E6%96%B0%E8%81%9E3日本“评论与排名”网(口コミ&ランキング):http://kuchiran.jp/business/newspaper.html37 二、国际政治新闻语篇的情态系统及主题差异分析第三方行动第三方态度2%13%中方态度12%中方态度中方行动日方行动19%日方态度日方行动中方行动39%第三方态度日方态度15%图4.1人民网报道情态分类分析中方态度第三方行动2%2%中方行动第三方态度20%8%第三方行动第三方态度日方行动日方行动22%日方态度中方行动中方态度日方态度46%图4.2朝日新闻报道情态分类分析在情态分类的主体划分中,不出意料的是,两家媒体对于“己方”的报道在比例上来说都是最大的,人民网为51%,朝日新闻则为68%。这一点无可厚非,是新闻媒体报道选题的一种常态。两家媒体对第三方的报道是最少的,分别只占了15%及10%。但是,中日两家媒体在对己方报道的情态分类中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己方的报道中,人民网有76.5%是表达了行动,对己方态度的报道仅为23.5%;对于日方的报道则比较均衡,行动与态度的比例大致相当,行动报38 道稍多一些。而朝日新闻则恰恰相反,在对己方的报道中,有67.6%的报道是表达态度,反而对于中方的报道中,有91%是关注中方行动,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在前文对及物性的分析中曾经提到,不同的及物过程造成的话语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对于行动,从及物性上来讲,是表达一种行动过程,而态度则是一种心理或关系过程,新闻语篇中态度与行动的区别就在于,其背后反映的是对具体问题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态度差异。首先,人民网关注己方行动,通过大量的行动与事件报道将钓鱼岛问题置于实践中,关注具体现实的进程与影响,也更多地向国内民众展示中方为保护钓鱼岛、维护国家主权所付出的具体行动。其次,朝日新闻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报道显示出其“守方”姿态。钓鱼岛如今在日本的实际控制之下,对于日本而言,用态度性报道更符合其实际情况。而对中方的报道,则用大量的行动报道塑造中国的攻击者形象,在“中国威胁论”、“集体自卫权”等议题上制造影响。日本媒体的报道多涉及的是态度问题,而对于行动的报道次之。表态是自我行为立场的表达,它比单独对于行动和事件的报道更为直接和带有更强的主观性。在国际关系中,很多表态的立场包含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和价值的判断。媒体报道日本人的表态也证明了日本人对于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更依赖外部的舆论和评价,因此遇事先表明立场也是争取国际积极舆论风向的手段之一。最后,人民网与朝日新闻网的相关报道的“行动”与“态度”的分类是隐藏在跨越全年的所有新闻语篇中的。单独的新闻语篇建构的是具体事件差异,整体的报道则通过情态差异传递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差异。通过提取关键词和关键信息,人民网和朝日新闻的报道都可以被分为若干个主题。这些主题就语篇分析来讲,较低频率的关键词分类参考意义不大,因为难免会有主观性因素和分类误差,其分布也较为分散。但是通过比较较高频率的报道主题,可以窥见两家媒体报道差异的由来。302525201512101075655434433222210图4.3人民网报道主题分析39 2018181516131412121078655564333420图4.4朝日新闻报道主题分析在人民网的报道样本中,数量最多的报道主题是“中国巡航”,即有关中国海警编队巡航行动的报道,有25篇,占到了样本总数的25%。其次是“日本备战”活动,包括建设导弹基地、增加防卫预算、军方人物发表备战言论等,如序号为22的报道《日在距钓鱼岛最近岛部署导弹欲扼住中国航道》及《日2015年度防卫预算将创纪录目标锁定钓鱼岛》等,一共有12篇。仅这两部分报道数量就占到了样本总数的近四成。由于中国巡航行动及日本备战活动大部分都是属于“行动”的情态分类,这也符合人民网注重行动报道的特点。报道数量排在第三位的主题是宣扬“钓鱼岛属于中国”,如序号18的报道《美1943年报纸刊登开罗宣言内容证明钓鱼岛属中国》及序号为93的报道《男子拍下日本1785年所绘地图标明钓鱼岛属中国》,一共有10篇。与人民网不同,在朝日新闻网的报道主题中,数量最多的是有关于“日美关系”的,一共有18篇,如序号38的报道《尖閣に安保適用を明記日米共同声明》(《日美共同声明指明适用于尖阁的安保》)。其次,中日关系、中国威胁论、集体自卫权的主题在报道数量上排在了二、三、四位。可以看出,这些报道主题大部分都是态度性报道,这与前面的情态分析结果相一致。朝日新闻网的报道主题更加关注议题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当然,对于主题的分类是有着很强的主观效果的,分类并不可能绝对客观和准确。但是却并不妨碍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人民网与朝日新闻网在涉及钓鱼岛的报道中,在主题设置方面,基本是在“自说自话”。原因在于,虽然报道主题分类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是两家媒体在该报道主题上相差甚远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人民网报道最多的中国海警巡航活动上,朝日新闻网的报道在样本中数量为40 零(但这并不意味着朝日新闻在整年的报道中没有一篇相关报道)。在人民网报道数量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主题中,朝日新闻也鲜有报道。反之,对于朝日新闻热衷的态度性主题,如日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威胁论等主题,人民网的报道也十分少。不同的主题反映了人民网与朝日新闻网对同一国际政治议题的不同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效果。议程设置在传播学中常被用来说明媒体引导舆论指向的问题,它表明,媒体对现实的反映并不是“镜子式”的,而是存在选择与加工的过程,完成对现实的“主观建构”。基于前文对于话语建构意识形态差异产生传播隔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议程设置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话语的建构作用。新闻话语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文本层面的一种呈现,更是在宏观的国际政治传播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建构地位。加之大众新闻传播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诸如受众广泛、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使得话语对相关议题的建构效果更加明显。只要不同新闻语篇对同一议题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差异,话语便会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表现出来,再通过常识化、合法化、话语的弥散效果等扩大国际政治的传播隔阂。在案例语篇中,人民网与朝日新闻网的主题设置差异不仅仅是主观分析的结果,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因素,拥有着重要的现实影响。两家媒体通过对同一议题形成“语篇群”,用不同的主题因素反复刻画及勾勒事件线条,不断丰富与发展“钓鱼岛”这个国际政治“象征符号”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各自的传播渠道表达出来,将“钓鱼岛”议题主观化、复杂化,成为一个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41 结语随着“语言学转向”的发展,国际政治语境下的传播隔阂也出现了“话语转向”即不单单要考虑传统的传播制度、传播方法、传播技术、文化差异等因素,也要考虑传播内容本身——在本研究中表现为话语——的性质。当前,国际政治传播中出现了话语的泛化现象,大量的文本充斥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文本的“泛滥”和语义的“扩散”。有后现代学者认为,“知识的爆炸导致了旧的知识体系的崩溃,也就是‘整体的支离破碎’”1。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查尔斯纽曼(CharlesNewman)提出的“话语的通货膨胀”(inflationonofdiscourse)也表明后现代社会是一个用语言、文本乃至象征符号堆砌的世界。国际政治传播也逐渐呈现出这一特点。社会话语体系多元化,众多的“边缘话语”,诸如女性主义话语、青年亚文化话语、网络话语、新媒体话语使得国际政治传播语义进一步分化,与后现代主义观点相类似的去基础、多中心、多元化的国际政治话语环境正在形成,国际政治传播隔阂也因此呈现话语意义上的复杂化,对此进行话语分析的重要性也在凸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技术化和现代化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紧密加强,全球化成为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人们从以往的对自然的征服中逐渐摆脱出来,“价值理性”逐渐代“工具理性”,取得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却也使人们陷入了另外一个充满意义与象征的泥潭。让·鲍德里亚(JenaBaudirllrda)指出,现代的“消费社会”是一个由语言符号构成的类像(simulacrum)世界,李普曼(WalterLippmann)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理论则指出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象征投射与描摹的虚拟世界。国际政治生态环境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与资源的世界,更是意义与符号的世界。意义符号、文化象征、意识形态元素都在话语层面不断展现,现实的世界逐渐退化,虚拟世界正在由大量的象征性符号构建而成。西方哲学的蜕变过程也证实着类似的观点。从索绪尔到维特根斯坦再到奥斯汀、巴赫金,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日常语言学派再到超越语言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世界对意义的追寻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分析的历史跨越。国际政治传播的文本化也在这样的浪潮中变得不可避免。后结构主义洞悉了现代社会的“表征危机”,即则突出表现了当代社会的话语体系或许是解构的、分化的。分化的话语体系导致在不同社会话语单元之间将直接产生传播隔阂。而在社会话语单元内部,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政治的理解差异也将导致传播隔阂的产生。传播隔阂,归根到底是存在于符号与意1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页。42 义的世界当中的。因而,当代社会出现的社会话语的解构和分化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进一步扩大,如互联网等新的大众传媒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弥补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带来的传播隔阂,反而由于社会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分化,传播隔阂进一步加剧,国际政治传播也在“表征危机”的笼罩之中,从中厘清话语关系也变得愈发困难,即新的传播技术通过其强大的传播效力将隔阂得以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福柯、拉康(JacquesLacan)、阿尔杜塞等后结构主义学者对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消解,主体与历史在他们的理论中被不断解构。由此,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便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解构国际政治传播话语的。权力在福柯那里变成了依话语而“流动”的河流,所到之处形成多中心的弥散的权力体系,话语是权力的来源。权力与政治紧密相连,不同的话语便建构了不同的国际政治权力差异,不同的权力也彼此之间存在隔阂。国际政治话语常常通过常识化、合法化方案、建构主体身份、制造主客体差异等方式,建构意识形态差异、建构多中心的权力差异,传播隔阂便内生在国际政治话语之中,并由其所建构和表现出来。国际政治新闻传播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由于当前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与兴盛,国际政治新闻传播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国际新闻语篇的话语建构却一如既往。新闻语篇的议程设置及新闻框架的设置,可以通过情态系统及主题设置来进行。对于同一议题的大量语篇,在纵向形成话语的堆砌,在横向形成差异化的话语形态,从而在整体上产生传播隔阂。需要说明的是,话语分析是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分析的一个视角,并不代表它可以解释所有的国际政治传播隔阂。国际政治传播的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仍然重要,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可代替。话语分析存在主观性强、系统性差、概念界定不清晰,方法不系统等问题,这使得话语分析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补充,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但是,话语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其深厚的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基础是对传统国际政治思维模式的有益提升,在将来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并不只局限于对国际政治传播隔阂的分析上。43 参考文献中文专著1.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2.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M.福柯,谢强.知识考古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02期:16-22.4.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5.维特根施泰因.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96.6.戴伊克.话语心理社会.中华书局,1993.7.黑玉琴.跨学科视角的话语分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丁建新.边缘话语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0.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张晓峰.政治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2.辛斌.批评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3.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马蒂尼奇.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汪民安.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7.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荷]迪克,曾庆香.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中文论文1.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1):21-26.2.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5(4):56-62.3.孙吉胜.语言、身份与国际秩序: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5):26-36.44 4.孙吉胜.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语言与国际关系的后结构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8(3):41-57.5.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复旦大学,2005.6.曾华.话语分析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7.7.王磊.国际关系领域批评话语分析之语言学和哲学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2011(1):245-247.8.姜自凤.话语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7.9.李智.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4):158-159.10.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3(6):199-203.11.范颖.新闻话语中的社会现实——评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J].名作欣赏,2011(17).外文专著1.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Longman,1995:428.2.FaircloughN.AnalysingDiscourseRoutledge,2003.3.NormanFaircioughLanguageandPowerTaylorandFrancis,20134.FoucaultM.ThearchaeologyofknowledgePantheonBooks,1972.5.FoucaultM.Madnessandcivilization:ahistoryofinsanityintheAgeofReasonTavistockPublications,1967:612-617.6.TeunA.vanDijkDiscourseandCommunication:NewApproachestotheAnalysisofMassMediaDiscourseandCommunicationDEGRUYTER,19857.vanDijkT.A.SocietyandDiscourse:HowSocialContextsInfluenceTextandTal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8.ThussuDK.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continuityandchange[M].HodderArnold,2006.9.MohammadiA.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globalization:a45 criticalintroduction[M].SagePublications,1997.10.FoucaultM,BurchellG,GordonC,etal.TheFoucaulteffect:studiesingovernmentality[M].HarvesterWheatsheaf,1991.外文论文1.Fairclough,Norman.Analys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Routledge,2003.2.BrownL.WorldsApart:TheBarrierBetweenEastandWest[J].JournalofInternationa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2009,2(3):240-259.3.FodorJA,PylyshynZW.Connectionismandcognitivearchitecture:acriticalanalysis.[J].Cognition,1988,28(1-2):3–71.4.HurKK.Acriticalanalysisofinternationalnewsflowresearch[J].CriticalStudiesinMediaCommunication,1984,1(1):365-378.5.DavisonWP.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J].KatyOhara,1965.6.JorgensenMW,PhillipsLJ.DiscourseAnalysisasTheoryandMethod[J].Sage,2002.7.DavisonWP.Internationalpoliticalcommunication[J].KatyOhara,1965.8.TownleyB.Foucault,Power/Knowledge,anditsrelevanceforHumanResourceManagement[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5,18(1):518-545.互联网资料1.Secretary'sPreface: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humanrightsreport/index.htm#wrapper2.2014HumanRightsReports:Introduction: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humanrightsreport/index.htm46 #wrapper3.2014HumanRightsReport:China(includesTibet,HongKong,andMacau):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2014/eap/236432.htm4.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437484/1437484.htm47 附录A:人民网及朝日新闻2014年“钓鱼岛”报道样本后50篇表A.1人民网2014年“钓鱼岛”报道样本(后50篇)序号标题日期情态分类主题概括50日2015年度防卫预算将创2014/8/22日方行动日本备战纪录目标锁定钓鱼岛51日媒称四艘中国海警船驶2014/8/24日方态度中国巡航入钓鱼岛海域2014年第20次52《钓鱼岛真相》今年年底2014/8/28第三方行动其他将以七种文字在全球发行53日本海保厅2015年涉钓鱼2014/8/29日方行动日本备战岛预算申请翻番54中国海警编队9月1日在2014/9/1中方行动中国巡航中国钓鱼岛领海巡航55日媒称中国在钓鱼岛附近2014/9/9日方态度日对中报道实施“未经同意的调查”56日本对中方巡航钓鱼岛苦2014/9/10日方态度中国巡航无良策自称只能抗议57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2014/9/10日方行动中国巡航两年无力应对中方巡航58外交部:日组建钓鱼岛警2014/9/12中方态度中国官方评备部队的行动吓唬不了谁论59日媒:中国公务船在钓鱼2014/9/12日方态度中国巡航岛出现降低但渔船增多60中国无人机航拍钓鱼岛影2014/9/16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像曝光灯塔清晰可见61组图:国产军游中辽宁舰2014/9/17中方行动收复钓鱼岛搭载歼31武直10收复钓鱼岛62组图:直击我海警编队钓2014/9/17中方行动中国巡航鱼岛巡航坚决回击日船喊话63中国记者亲历海警钓鱼岛2014/9/18中方行动中国巡航执法48 64记者亲历钓鱼岛巡航:中2014/9/19中方行动中国巡航方坚决回击日船喊话65两岸携手营救钓鱼岛海域2014/9/19中方行动中国渔船失事渔船054A军舰护驾66专家:打钓鱼岛史料战,2014/9/20中方态度历史因素日本绝赢不了67像卧虎像盘子又像鞋中国2014/9/22中方行动中国巡航记者近拍钓鱼岛68专家:军舰救渔船离钓鱼2014/9/25中方态度中国渔船岛很远渲染这个太小气69日本海保厅新增2艘巡视2014/9/27日方行动日本巡航船10月起“警备”钓鱼岛70日本海保厅新增2艘巡视2014/9/28日方行动日本巡航船下月起警备钓鱼岛71日本1天内服役2艘巡视2014/9/29日方行动日本巡航船专门巡逻钓鱼岛72日专家:日有信心打赢钓2014/10/1日方态度日本备战鱼岛之战但不会简单73美副防长:如有人夺取钓鱼2014/10/4第三方态度日美合作岛美将用武力支持日本74日海保两年造10舰打造2014/10/8日方行动日本备战“专属队”监控钓鱼岛75国产万吨钓鱼岛执法船首2014/10/12中方行动中国巡航曝光日本专家:怪物76中国无人机航拍钓鱼岛影2014/10/17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像罕见曝光:灯塔清晰可见77中国海警编队10月18日2014/10/19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78日媒称中国钓鱼岛战略发2014/10/25日方态度日对中报道生变化阴险但富有成效79中日军官将在北京谈预防2014/10/28中方态度中日协商冲突约定不谈钓鱼岛80日本更新国家地图其中2014/10/30日方行动日方窃取“包含”中国钓鱼岛81中国海警船再进钓鱼岛122014/11/3中方行动中国巡航海里巡航天数累计27日49 82日本升级相关情报机构强2014/11/4日方行动中国巡航化“警戒”钓鱼岛83日曝中国万吨海警船明年2014/11/7日方态度日本言论赴钓鱼岛称为“怪物”84日媒称安倍对钓鱼岛问题2014/11/9日方态度日本分歧让步85中国驻日大使:对日方有2014/11/12中方态度中国官方评关钓鱼岛言论表示严重关论切和不满86日海保为增设钓鱼岛警备2014/11/13日方行动日本备战专属部队返聘150名海保官87日本内阁公然否认中日共2014/11/22日方态度日本言论识称钓鱼岛不存争议88中国海警连续5天巡航钓2014/11/25中方行动中国巡航鱼岛反驳日方警告89日自民党竞选承诺“牵制2014/11/26日方态度日本备战中国”强化钓鱼岛应对措施90钓鱼岛重要文献《琉球国2014/11/27中方行动历史因素全图》亮相秋拍91中国3艘海警舰船编队292014/11/30中方行动中国巡航日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92俄称售华S400性能超俄自2014/12/2第三方行动中俄合作用款可摧毁钓鱼岛目标93男子拍下日本1785年所绘2014/12/3中方行动钓鱼岛属于地图标明钓鱼岛属中国中国94张仕荣:维护钓鱼岛主权2014/12/6中方态度两岸合作需要两岸人民良性互动95日本海上保安厅钓鱼岛专2014/12/11日方行动日本巡航属巡逻船已增至6艘仍未完成建制96中国海警编队12月19日2014/12/19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在钓鱼岛领海巡航97日称中国在南麂岛建军事2014/12/22中方行动中国建军事基地距钓鱼岛300公里基地98中国在钓鱼岛附近建基地2014/12/22中方行动中国建军事南麂岛未来或多军种驻扎基地50 99中国海警编队12月23日2014/12/23中方行动中国巡航在钓鱼岛领海巡航100日媒:日本政府要求石垣2014/12/24日方行动日本分歧市放弃“调查”钓鱼岛表A.2朝日新闻2014年“钓鱼岛”报道样本(后50篇)序号标题日期情态分类主题概括51アングル:中国進出の日2014/5/22日方态度中日关系本企業、ブランド戦略に見る成功の鍵52日中韓経済協力、強化を2014/5/23日方态度中日关系呼びかけエコノミストら53中国、異常接近は「防衛2014/5/26日方态度中国威胁措置で発進」日本側は论強く抗議54「米本土へ核攻撃→米艦2014/5/27第三方态度集体自卫護衛」も15事例を自权公に提示集団的自衛権55首相答弁を読み解く:32014/5/29日方态度中国威胁名指しで脅威を強調论56(ニュースのおさらい2014/5/31日方态度集体自卫ジュニア向け)「集団的权自衛権」って何57日中韓巡り・学び・成長2014/6/2日方行动中日韩关立命館大「キャンパスア系ジア」58「東・南シナ海有事も想2014/6/6日方态度中国威胁定」中国軍拡、米国防论総省が指摘59集団的自衛権、憂える歴2014/6/11日方态度集体自卫代内閣の要加藤、村山权両氏語る60(社説)集団的自衛権の2014/6/20日方态度集体自卫協議歴史の審判に耐え权られぬ51 61中国序列4位、日中の関2014/6/24日方态度集体自卫係改善に「安倍首相の決权断必要」62尖閣付近で中国漁船が沈2014/6/27中方行动中日关系没、5人不明新華社報道63危険はらむ軍事優先周2014/7/2日方态度中国渔船辺国刺激、緊張招く懸念集団的自衛権閣議決定64中韓首脳会談―日本は傍2014/7/5中方行动中日韩关観したままか系65(集団的自衛権海外識2014/7/10日方态度集体自卫者の視点:上)安倍政権权の閣議決定、こう見る66離島での準有事対応の必2014/7/15日方态度军事应对要性強調首相、尖閣占領を念頭67日中関係「ナショナリズ2014/7/19日方态度中日关系ム冷まして」評論家・馬立誠氏68中国、海軍増強を訴え2014/7/25中方行动中国威胁日清戦争120年軍艦论の実物大模型/博物館を計画69(世界新秩序米中を追2014/7/30日方态度日美关系う)太平洋から見る日米中ラルフ・コッサさん70(「積極的平和主義」の2014/8/5日方态度军事应对実像)武器共同開発、日仏の思惑に差71日中、歩み寄りの気配2014/8/8日方行动中日关系中国、APEC見据え福田氏訪中、潮目か72(社説)日本と中韓異2014/8/12日方态度中日韩关常な外交に終止符を系73紛争の海、最前線は座礁2014/8/18日方态度中国渔船船だったフィリピン×中国52 74教育2014大分)2014/8/23日方态度其他(多国籍大学APU:中)留学生争奪も世界戦母国増はリスク分散にも75尖閣領海警備、倍増502014/8/28日方态度其他4億円要求海保、態勢強化へ76【海外リサーチ】中国メ2014/9/8日方态度军事应对ディア、新浪微博(シナウェイボー)からみるここ3年の日中関係変遷77尖閣の中国船、最長航行2014/9/14中方行动中国船只36日連続侵入78中国公船3隻が一時領海2014/9/20中方行动中国船只侵入尖閣諸島沖侵入79WORLD/日中の明日のため2014/9/30日方态度中国船只東京―北京フォーラム侵入80米軍支援、拡大の一途2014/10/9日方态度集体自卫集団的自衛権の容認、背权景日米防衛指針見直し・中間報告81ロシア機への緊急発進減2014/10/15日方行动る対中国機は横ばい7―9月82(変わる外交・安保日2014/10/28日方态度日美关系本の行方:上)対中戦略、日米で温度差83対中戦略「米国巻き込ま2014/10/29日方态度日美关系ねば」長島元防衛副大臣に聞く84領海内、中国旗掲げ悠々2014/11/2中方行动中国渔船とサンゴ密漁船急増85サンゴ密漁―中国の対処2014/11/6日方态度中国渔船を求める86谷内安保局長と楊国務委2014/11/7中方行动中日会谈員が会談日中首脳会談に向け87(社説)日中合意首脳2014/11/9日方态度中日会谈会談で再出発を53 88(社説)日中首脳会談2014/11/11日方态度中日会谈問われるのはこれから89(緊急連載日中首脳会2014/11/12日方态度中日会谈談:中)歓迎・懐疑、異なる反応90日中海上連絡メカニズ2014/11/17中方行动中日会谈ム、2年半ぶり協議開始へ91中国核戦力「5年で急拡2014/11/22日方态度中国威胁大」日本での核抑止力论低下、警鐘米報告書92日中関係「良くなると信2014/11/27中方态度中日关系じる」中国高官が祝賀行事で93<衆院選公約要旨>自民2014/12/1日方行动日本经济党経済の好循環を全国へ94問われる政策と成果景2014/12/2日方行动集体自卫気回復・集団的自衛権・权原発再稼働・定数削減衆院選公示95POLITICS/日中対話、相2014/12/5日方行动历史因素次ぐ再開友好委員会・財務相会談・環境フォーラム歴史認識には懸念96(現場から:7)「持ち2014/12/12日方行动中日关系込まれる愛国」に違和感2014衆院選97死ぬまで言いたいことを2014/12/17日方态度日方人物言う「石原節」最後まで引退正式表明98中国公船2隻が領海に2014/12/24中方行动中国船只尖閣・魚釣島沖侵入99習氏の直属組織、指示か2014/12/30中方行动中国威胁国有化後、新設尖閣に论中国軍艦接近100中国公船が領海侵入2014/12/31中方行动中国船只侵入5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