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ID:39233004

大小:273.81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6-28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_第1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_第2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_第3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_第4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北京大学胡军教授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一,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阶段三,现代化与现代性四,现代化的内容一,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自明末清初以来,尤其自鸦片战争之后,中西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知识界急欲解决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陈独秀曾经说过,自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的问题十有八九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造成的。后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一书中曾经这样来概括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挑战与回应”的模式。于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百多年来始终是中国人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但似乎至今没有找到好的理论来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要清

2、醒地认识到,现代化的要求自身不是从我们自身文化系统内滋生的,而是由外面输入的,是由于西方文化的逼迫而不得不走这条道路。所以严格说起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其源头在西方文化。虽然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大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索考虑解决这一问题。注重实际生活的人未见得看重这一问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对之梦牵魂萦,时时刻刻在思索如何解决此一问题。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重镇,应该说新学或西学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显学。当时在北京大学极力提倡新学或西学的干将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等。即便是蔡元培本人也是倾向于新学,而对旧有的学问

3、并不是很重视的。他们的文化立场主要是得自于西学东渐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大冲击。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阶段1,第一期在明朝中叶,西教西著初入中国,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而已。(陈的这一说法是有问题的,有宣传的作用,而无学术的意义,除徐光启外,尚有李之藻、杨廷筠两位成为了信徒。此外还有一品大员14人,进士10人,举人7人,秀才300人,皇室成员140人,内侍40人也皈依了天主教。)第二期为清初,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第三期在清朝中叶,鸦片战争以后,西洋武力震惊中土,于是虽有“同治中兴”提倡西洋机械练兵之术,于是“夷务”或“

4、洋务”、“西学”为当时人所热衷的新名词。此一阶段持续约三十多年,大致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马关条约》之签订。洋务运动设及的范围较广,但不出实用范围,如造船、造兵、练军、设立各类学校以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译书。第四期在清末,甲午之战,军破国削,康梁乘势变法,变法虽不成功,但是新思想拓宽了领地,于是由行政问题折入政治根本问题。第五期在民国初年,当时新旧之所争,康梁提倡,只在行政制度优良后,尚未涉及政治根本问题。但在民国初年,一部分有识之士有了政治为根本问题的觉悟,于是进而有了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的讨论,辛亥革命后,共和告成。第六

5、期即辛亥之后的四五年,共和却转变为专制。由于备受专制政治的痛苦,于是人们渐渐厌恶专制,而倾向共和民主。第七期便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人生论。在这七期中西冲突中,中国人最初的觉悟是西洋的器物,其次是政治制度,其后便是人生态度或用陈独秀的话讲就是所谓的“伦理觉悟”。可以说,这七期的文化进展历史可以大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是在西方文化逼迫之下进行的,其动力不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之内,而是来自于西方文化。但是西方文化这种「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却各有不同。例如西方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新教等现在对中

6、东、印度、非洲等国家或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一点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一文中有过极为明确的描绘。但西方的宗教对我国虽有一定的压迫,但并不构成巨大的压力。相反,我们的看重现实生活的精神生活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好课题。要言之,由于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三,现代化与现代性我们在讨论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之前,首先来看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显然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性(modernity)之间有着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对此学术界有

7、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爱森斯坦德就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他是这样说的:“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其实,这样解读明显地是从时间的维度着眼,指出在什么历史阶段,社会从前现代逐渐地转向现代。我们再来看看学界对现代性的概括。吉登斯是这样来解释现代性的。他说道:“现代性指社会或组织模式,大约在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