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南充高中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小说由叙述和聚焦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与聚焦,既相矛盾又相依存,当然主要是依存关系。②《在乡下》是美国作家梅森的代表作:他们现在住在一家“假日酒店”里,就在高速公路对面。他们离华盛顿只有一百英里,A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萨曼莎把婆婆和艾米特留在电视机跟前,B她自己坐在游泳池旁边,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C她身处其间,位于这巨大的能量的正中心——柴油卡车的噪杂声浪之中。③上面引文由两部分组成。萨曼莎的聚焦和叙述者的叙述,二者相互依存,既简洁又顺畅。④然而,这仅是叙述与人物聚焦的一般关系,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⑤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晓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在黛玉的聚焦中出现了大量人物,每一次聚焦都将故事向前推进,而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最后是宝玉出场,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撞击出惊诧的火花与喜剧般的莹莹泪光。⑥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推断,这些人物聚焦是否是叙述者的一种姿态呢?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见到凤姐时的情景: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⑧根据《红楼梦》内部编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六岁,尚处于儿童时代,一个六岁的儿童怎么会辨认那么繁缛的服饰与质地呢?黛玉的所见,她的聚焦发生了偏离。作为聚焦者,黛玉是准确的,但聚焦对象是不准确的——不可能出于六岁儿童,这就使人怀疑黛玉的背后站着另外的聚焦者,这个背后的聚焦者当然也是叙述者。⑨这就触及到叙述者与聚焦者的根本区别。在前者是讲,将后者的聚焦用话语传达出来,这样,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焦者,也可以低于聚焦者,十分繁缛复杂。为了制造现场感,叙述者有时要对当时的聚焦者保持模拟的姿态。比如,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所看到的东西,大人是叙述者,儿童是聚焦者。这类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几乎存在于一切虚构性叙事作品之中。而且有时候,艺术水准越是高超的作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是凸显。⑩这其中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然而,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⑪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没有叙述者,哪里会有聚焦者?(选自王彬《从文本到叙事》,有删改)材料二:①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②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选自《红楼梦》)1.材料一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⑤节以此证明人物聚焦不仅可以推进故事发展,而且可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B.第⑤节承接上文,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具体地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
C.第⑦节又以黛玉进贾府情节为例,可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D.两处例证前呼后应,把读者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依据材料一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聚焦”是“看”,但除了视觉,还包含着其它感知与思索。B.只有采用“滞后叙述”策略,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C.为了避免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D.人物的聚焦其实质也是叙述者的聚焦,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3.根据材料一第⑨节,下列小说片段中属于叙述者高于聚焦者的一项是()A.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看着它牙齿发出咔嚓一声,朝着鱼尾巴的肉咬过去。(《老人与海》)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百合花》)D.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哦,香雪》)4.材料一第②节三处画线句属于不同的叙事方式,请辨明并将序号填入对应的空格处。萨曼莎的聚焦:____________叙述者的叙述:____________5.运用材料一第⑩段画线句的观点,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湖西王庄。”“老王呢?”“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有删减)文本二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
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性格的巧合。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样,人物性格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而性格的巧合有时更能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节选自葛乃宏《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6.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B.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叙李老壮当年偷鸭,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莫言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C.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D.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8.分析文本一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9.阅读文本二,分析莫言在文本一中设置了哪些类型的巧合,并分析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泰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二)公【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待人和而不流。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至大元年冬十月既望,东平段从周记。”(选自段从周《止斋记》),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圣人之止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道”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为能尽止之之道者”,道,指道理。B.“回虽不敏”,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都是谦辞,不才之意。C.“闭门却扫”,意思是关上大门,不再洒扫以接待客人;这里的“却”和“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意思相同。D.“生民”,意思是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B.赵公管理九郡,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赵公总是以恻隐之心对待,但是也不因此随便宽恕他。C.赵公认为自己已六十岁,官至三品,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书斋取名为“止斋”。D.作者起初认为赵公精力未衰,可当大任,并以此为由拒绝作记的请托,后又受托成文,并认为“公之止”有可取之处。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其中唯竹与菊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孔子和“止”,请结合材料谈谈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李白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①喧谤声。曾参②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注】①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②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门徒。《战国策·秦策二》:“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一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B.诗歌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挚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D.诗歌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16.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3)“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屠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上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有十五贯钱。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
。《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合……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B.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C.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D.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推理,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不仅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19.小王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跟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小王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方便,占用时间较少,学习效果更好;否则,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相互贯通。请运用逻辑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小王表述的逻辑问题。20.请参照文段中所举前一例句,合理进行逻辑推断,续写后面一个句子。当下很多励志鸡汤,常被冠以一些商界名人的名义到处传播,给不同境遇的人以鼓励。当然,很多句子也存在矛盾,经不起推敲。譬如:“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然而,人有了野心,并不一定就真的不会穷了。“网络上面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①____。“上当是因为自己太贪”,那么,贪心,是不是一种对成功的贪婪?“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②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禾木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神奇地方。时值七月中旬,清晨的禾木草原,还透着几分寒意,在生长着禾本科植被的碧绿草原上,黄色的贯叶连翘、糙叶败酱、紫色的柳兰、薰衣草,红白相间的飞廉,紫粉相间的牛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争奇斗艳。初升的太阳,揭开了蒙在禾木大地上的神秘面纱,站在观景台①,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苍翠的阿尔泰山脉披金戴银,葳蕤的草原花海②,散落草原的民居星罗棋布,矗立在村口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阳光下③,格外抢眼。返回时我们抄近路,零距离寻访了禾木河。河道不宽,淡蓝色的河水波光粼粼。
河两岸的白桦林,如一排排亭亭的少女,在为远行的使者送行;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是激昂悠扬的天籁,令人陶醉痴迷;奔腾的浪花,似蓝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给禾木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回到车上,翻看途中拍摄的美图。欣赏窗外掠过的美景,我看到了美丽中国的生态画卷,也找到了深藏心底的那份静美诗意。禾木,真是人间天堂。2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河流两岸生长着一排排笔直的白桦林:流淌的水声就是那激昂、悠扬、令人陶醉痴迷的天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整体把握图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和思考,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