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ID:10742509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_第1页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_第2页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_第3页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_第4页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中共合川市委副书记王元柱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研究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国家

2、经济发展模式、人口政策、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转移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核心动力是就业不充分。合川是农业市,农村人口达1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压力大。XX年农村实有劳动力XX万人,其中非农产业吸纳了XX万人左右,占总劳力的36.1,农业沉淀劳动力约47.2万人。据测算,我市现阶段农业生产需要的合理劳动力约X万人左右,有X万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其实,这个数据只表明农村的显性失业。从劳动力的增量看,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现代科技的普及推广、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每年新增的农村劳

3、动力近X万人。把显性失业与增量加起来,则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达X万人之多。可见,今后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重要。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动为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一)思想认识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

4、,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X,小学占X,初中占X,高中占X,中专占X,大专及以上占X,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X%。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三)农村

5、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本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四)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工不足,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加之我市城镇化水平为X,低于重庆X的城镇化水平,多数镇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

6、,功能不配套,产业支撑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从全国来看,随着企业改制和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失业率肯定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五)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虽得到放宽,但农民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等方面,无法取得与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城镇就业成本大。二是土地制度制约。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不能脱离土地从事其

7、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六)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据调查,我市X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仅占X。这表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几乎完全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因势利导,创新途径,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培育劳动力市

8、场与加快城镇建设并重,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12全文查看移联动。(一)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现实。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