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

ID:15463231

大小:7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上传者: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_第1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_第2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_第3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_第4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的曹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形象曹操丁国瑞(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专升本1班,陕西 汉中 723001)指导教师 雷勇[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既“奸”又“狠”,是一个被否定的角色。与小说相比,历史人物曹操性格更为丰富,史学家称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更为可贵的是,史书记载中的曹操还有颇具“人情味”的一面,这些都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抛弃了。小说中的曹操是“小传统”脸谱化的产物,是对历史原型的简单化与浪漫化的改塑。[关键词]《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形象;史学形象元蒙统治者以马上得天下,对于儒家学者以空洞名目左右辩论的习气深感厌倦。正是因为如此,科举制度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直到公元一三一三年,元顺帝在形式上虽然恢复了中国旧有的的科举取士制度,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构建中国式的文官组织。因此汉族许多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只好将才能向其它方面发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罗贯中,他所塑造的曹操又怎么会与旨在阐述名教的史学形象中的曹操相一致呢?因此,笔者想将曹操形象放在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一在毛评本《三国演义》中毛氏父子借周瑜的口是这样评价曹操其人的:“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P382)这显然带有他们的政治见解和个人爱憎。然而星月留空未必无因,在“刺卓逃难”中,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地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一事更特意刻画出了曹操的凶残本性: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下达了“分其肢体号令”[2](P210)。“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后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此后,曹操权势更盛,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第7页共7页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快。诱杀马腾父子,“杖杀伏后”,即使前朝奸臣王莽也没有敢干过杀皇后的事情。面对伏后的惨死,作为皇帝的汉献帝不但不敢救还吓得说出:“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1](P571)1由此可见曹操当时飞扬跋扈到何种地步。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正是因为作者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大量生动细致的描写,赋予了曹操的文学形象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更使曹操的大奸大恶的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作为正面人物曹操对立面刘备的出现,在两相比照下曹操的阴暗面就更加明显了。赵艳锋在其硕士论文中就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毛本《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百忙中忽入刘、曹自传:一则自幼便大,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在第一回正文刘曹自传的描写中,写刘备是“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而写曹操则用其“败而喁口”以欺叔父一事,于是毛氏有评道:“玄德孝其母,曹瞒欺其父,邪正便判。”再看“曹操释关羽”与“刘各送徐庶”两个典型情节的对照: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中写曹操送关羽离去后,关羽因缺少一纸。丞相文凭而屡受阻碍,因此才不得已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去。毛宗岗评道:“其于关公之去,赠金、赠袍,亲自送行,而独吝一纸文凭,不即给与。使关公而死于卞喜之伏兵,或死于王植之纵火,则操必日:非我也,守关将吏也。”而书中第三十六回写刘备送徐庶之景则情深意长,感人肺腑。当刘备得知徐庶将要离去,与徐庶对饮而泣,坐以待旦”;第二天更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最令人感动敬佩的当属其送别之辞:“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直至徐庶上马,刘备仍紧紧拉住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一边是金银珠宝贿赂不成万般无奈让其离去,一边是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以真情送其离去,两相比较之下,毛氏自有定论:“曹操之于关公,佯纵之而阴阻之,及阻之不得,而后送之;若玄德之于徐庶,则竟送之而已。且曹操深欲袁绍之杀玄德,而玄德惟恐曹操之杀徐母。一诈一诚,相去何啻天渊!”在与刘备的对比中,曹操成了一个道德丑的典型,他的奸伪、自私在鲜明的对比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也难免不产生爱刘恨曹的情感倾向。……”[3](P45)这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由于小说的巨大影响,曹操这一奸雄形象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似乎成为一种定评。二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如何呢?陈寿在《三国志·魏武纪》中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4](P55)曹操出身于一个东汉的宦官家庭,作为宦官的子孙,年轻时的曹操深以为耻,因此发誓绝不依靠家族的势力来谋取权位,自己所相信的只有——能力。(曹操)二十岁时举孝廉,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在任上曾干过这样一件事: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幸爱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曹瞒传》)[4](P3)为达目的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这就是曹操。第7页共7页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公元一八九年,西凉的董卓率兵攻占了东汉的都城——洛阳,谋取了天下。此消息一出,各地有实力的豪强纷纷举旗自立,互相争夺势力范围,群雄割据的时代由此开始。在这股乱流中,曹操逃出了纷争中的洛阳,寻找着一条一试身手的道路。他突破了当时的世俗常规,从而增强了自己军事的实力。首先,他并没有惩罚大规模反叛的农民,而是将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因此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三国志·魏武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曹)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4](P10)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强了自己的兵力。其次,曹操致力于笼络有能力的人才。曹操一再下诏收揽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魏武三诏令”,这是曹操分别于公元210、214、217年以东汉丞相身份下令求才的诏书。内中提及有品行的人不一定有才干,有才干的人不一定有品行,所以,他征求的不是“实行”和“守信”之士,即使是“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提拔录用。正是这种彻底的实用主义思想,使大量的优秀武将与谋臣纷纷投到他的麾下。此外,曹操于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刘协到许县。此举保护了在动荡中流亡的东汉政权,同时将献帝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这样不仅可以“正名”,更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4](P258),即将与自己敌对的势力一概称为“逆贼”加以讨伐。虽然曹操常常有“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感慨,想保存一个完整的中央政权,所以他虽向外讨伐,却屡陷内线作战的处境。又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也成为众矢之的。但是曹操此时已将“军权”、“人才”以及“天下大义”的名分一手在握,他接连击败了周围有实力的豪强,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在此期间曹操甚至采用了一些非常残酷的手段与方式,《资治通鉴》中曾有如下的记载:初,京遭董卓之乱,民流东出,多依徐土,遇(曹)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曹)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应,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虚邑无复行人。[5](P710)正是通过这样残酷的手段,曹操的“残暴”与强大被一起传遍了天下。在短短的十二年里曹操已控制了中央地区的青、徐二州。然而就在此时,有一个强大的敌人阻挡了他前进的道路。公元200年2月,袁绍发兵十万直逼曹操的根据地——许都。而应战的曹军不过是袁绍军的十分之一,曹操的亲信荀彧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公(曹操)以至弱当至强”[4](P743)同年四月,袁绍大军在黄河以南登陆,军力单薄的曹操沉着应战采用偷袭与伏击的方式,陆续击败了不少袁绍军中的将领,“等待时机,趁其不备,出其不意”扰乱敌军的部署和军心,为曹军带来了局部的胜利,但是袁绍在军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渐渐逼近曹操的阵地——官渡。同年八月,曹操被迫困守在官渡的堡垒中,此时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三四”[4](P744),袁绍的猛烈进攻与粮食的日益匮乏,使得一种失败感在曹军上空蔓延开来……。困守官渡三个月后,曹操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袁绍军中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因为在袁绍军中不被重视,而且其家属犯罪被袁绍流放,所以才投奔曹操),他带来了重要的情报并献策偷袭袁军。袁绍军粮辎重,皆积于乌巢,袁营北四十里。今拨淳于琼为将军、运谷使监支。(淳于)琼嗜酒无备之人,精兵诈为袁军,问之则曰:“吾蒋奇也,差来护粮。”到彼烧其粮食。不三日,绍军自散也。[2](P9)第7页共7页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曹操的部下对此计都有所怀疑,认为过于冒险。但是曹操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若失此良机,日后恐再无机会改变颓势;即使可能性低,也要乘此机会赌上全部,因此决定采用许攸的献计。公元200年10月,“(曹操)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4](P38)真如情报所言,袁军的粮草部队真的在哪儿吗?如果是陷阱,曹军将会在此战斗中全军覆没。幸运的是袁绍的粮草部队果然在那儿,曹操立即下令进攻。但是,敌军的数量是曹军的一倍左右。此外,袁绍的军队察觉到了奇袭,援军正逼向曹军的背后,这样下去曹军将会腹背受敌。“贼兵在后,请分兵拒之”[5](P744)曹操的部下叫道,曹操在此险恶处境中果断命令道:“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会战!”[](P)若不能全歼粮草部队就无法击溃袁绍的大军。在曹操的大力鼓动指挥下,曹军经过一番殊死的搏斗,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得知粮草已断,袁军军心大乱陆续向曹军投降。不久,“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5](P745)。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击败了袁绍,控握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奠定了他统一全国的基础。无疑,此时曹操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人。曹操政治与军事并用,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与卓越的军事家。通过曹操战胜袁绍这个大敌,透过官渡之战,大家想必会明白:曹操不是那种有实力就自此傲物,盲目进攻的“暴发户”。总之,该忍就忍,该等就等,在时机成熟后就举兵猛攻,这就是曹操。正是因为曹操能掌握好时机,所以曹操无愧于“旷世英雄”这个称号。在此我们仅引用此一战例向大家证明曹操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明确了曹操作为“旷世英雄”英雄的一面。三然而,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另一位天才的笔下却被描绘为一位阴险狠毒的“弄权者”。从而,影响到今人对于曹操形象的看法。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时隔两千多年的两位作家对于同一素材上关于对曹操形象塑造上的不同。华陀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名医,曹操因为头痛病就请华佗来替自己医治。病医好后,没几天这个病又发作了,于是曹操不得不再请华佗替自己治病。《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累书,又赦郡县发遣,(华)陀持能厌食事,犹不上道[4](P539)正是因为华佗“持能厌食事,犹不上道”,所以曹操对华陀怀恨在心,误认为华佗有能力治愈自己的头痛却不让它断根,想要“养吾病,欲以自重”[4](P539)。再加曹操本身生性多疑,于是,当曹操见华陀时总有一种被愚弄、被欺骗的感觉……。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养寇自重”,曹操此时就认定华佗是在“养吾病”,让我曹操的头痛永远不会好,也不会坏。只有这个样子你华佗才能在我面前神气。有一天,曹操终于忍无可忍,就将华佗陀杀了,然而故事并没有因此完结。“及后爱子仓舒及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4](P540)这个爱子就是曹冲,中国有一个有名的童话讲的就是这个小神童的故事: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既施行焉[4](P393)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曹冲非常聪明,所以曹操很喜欢他。后来曹冲得了重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甚亡哀”[4](P394)。于是“文帝宽喻太祖”[4](P394),在这个时候,曹操说了一句真话“太祖曰:‘此吾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第7页共7页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小儿子曹冲死了,我曹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我的不幸;但是对于你们这些人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跟你们竞争继承权的人又少了一个。此后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P759)不正印证了这句话吗?但是这个故事到此仍没有结束。曹冲死后,曹操“言则流涕”,后来还“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4](P241)什么意思呢?就是曹冲在十三岁时就死了,曹操想到曹冲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坟茔中,觉得应该找个人去陪他,于是“聘甄氏女与合葬”,本来合葬的对象不是“甄氏女”,而是曹操的好友邴原的亡女:原女早亡,是太祖爱子仓舒亦没,太祖欲求合葬,原辞曰:“合葬,非礼也,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志,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愚也,明公焉以为哉”太祖乃止[4](P241)面对权倾朝野的曹操,邴原竟然拒绝了,回想一下曹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残暴形象,杀孔融、杀杨修,甚至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这样的人却被邴原以“训典”为理由拒绝了。于是,“太祖乃止”,“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那么,邴原为什么会拒绝曹操呢?在《周礼·地官》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禁迁葬者与嫁殇者”[4](P1050),按古人的解释,“迁葬”,谓生时非夫妇,死既葬,迁之使相从也。“殇”,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生不以礼相接,死而合之,是也乱人伦者也[4](P1050)。邴原以《周礼》中的这句话为由义正词严的回绝了曹操。在以忠孝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明文禁止“禁迁葬者与嫁殇者”的背景下,曹操依然我行我素的为小儿子举办阴婚,更为荒唐的是,曹操“命宛据子(曹)琮奉冲后”[4](P393)。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经典文化在与民间或民俗文化中,至少在东汉时期就已是“双轨”的。现在一些文化学者总是在强调如何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上的记載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在以忠孝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中,经典文化所要求人们的言行规范在实际生活中实行起来就已十分困难,更何况是在今天。对于老百姓而言,市民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被接受。因为这种文化与经典文化比较起来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曹操在此所奉行的就是市民文化。因为这种文化能满足两点心理诉求:第一,早逝的曹冲也能够结婚,不再孤单;第二,曹冲也没有断后。这个故事本来是一个闹剧,但却非常具有“人情味”,可是在罗贯中笔下却被大幅度的删改,而写成了“曹操杀神医华佗”。在这个故事中人物形象被简单的脸谱化处理:(曹)操即差人星夜请华陀入内。操令诊脉,陀曰:“此是王上风息所患之病也。”操曰:“孤王生患‘偏头风’,不时举发,五七日不饮食,甚是痛苦,不可治疗?”陀曰:“此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坎开脑袋,取出风涎毒,此病可以除之,再不发矣。”操大怒曰:“汝欲杀孤耶?”陀曰:“王上曾闻关公中箭毒,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自然无忧矣。今王上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骨,孤脑袋安可比臂也?汝必与关公情热,乘此机会,欲与其人复仇耶?”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之罕有,未可废也。”操叱之曰“天下无此鼠辈之无礼!”急令人追拷。[2](P750)《三国志》中华陀只是一个配角,而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华陀竟被塑造为一位能与曹操唱对手戏的角色,他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曹操的奸雄形象更加成功与丰满。然而我们在看毛本《三国演义》中能看到这些东西吗?我们会知道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吗?我们会发现曹操除了凶狠残忍与大奸大恶的一面还有很有人情味的一面吗?没有。就像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三国演义》“欲现刘备长厚而近伪”,同样,作者在写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的同时也突出了他的凶狠残忍,而曹操的后一方面被大大的加强了,例如在周先慎写的《明清小说》中对曹操就有如下的论述:第四回里,在曹操出场不久就写他杀吕伯奢,一开篇就给读者留下可怕的第7页共7页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印象。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因多疑而误杀吕,陈宫谴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却回答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裴松之注所引的孙盛《杂记》中,却有曹操误杀吕伯奢家人的记载,但是作者不是原文照搬,而是在艺术上做了三点重要的加工:一是《杂记》只记载了曹操杀吕伯奢的家人,而没有杀吕本人,《三国演义》却加写了曹操在明知误杀吕家八人后还将在路上遇到的吕伯奢杀死;二是《杂记》并没有写陈宫陪同曹操到吕伯奢家,《三国演义》特意写陈宫陪同,意在使陈宫为曹操的陪衬,使曹操的奸诈、残忍显得更加突出;三是写陈宫对曹操的负义行为进行谴责,由此而引出曹操那两句臭名昭著的人生信条……”[7](P43)四正像西方社会学家树立“大传统”(greattraditional)与“小传统”(littletraditional)的对立概念一样。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大传统,有正规的组织,结构和形式,但只能适应于高层人物。小传统则比较通俗化,适应于大众。《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阐述正统观念的“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因为其中资料分歧与离奇的故事荟萃,很容易被小说家删节裁剪为半创作性质的大众读物。实际上,《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宋元话本为基础,后来经元明之际罗贯中等人的整理编撰便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既然是“通俗演义”,在社会学家看来自然就属于小传统的范畴。所以周瑜见杏黄旗而大叫一声,诸葛孔明巧借东风等离奇的遭遇,与真人事实相混合,既可以提高作品的故事性,又可以将信史浪漫化。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英译本的标题为“RomanceofThethreekingdom”。然而受这种小传统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京剧脸谱。曹操因为是京剧中是头号大奸臣形象,所以全部面孔敷白如涂墙,眼细如丝,颊间肌肉褶皱,表现一派险诈气象,大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感觉。由于道德是小传统文化中一成不变的标杆,所以许多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被简单脸谱化了,而历史的多面性与时代的复杂性被后来的文学家们简单化与浪漫化了。正如德国数学家David·Hibert所说:“物理对于物理学家太难了,因为物理学家不知道数学”。如果你对于历史上的曹操以及史料不了解你就很难对《三国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做更深入的理解与剖析。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曹操其实曹操不见得比同时代的刘备,孙权更为狡诈。黄仁宇在他的著作《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这样描写曹操:(曹操)他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譬如说他不顾家业生产,那是因为他志在天下,用不着瞻前顾后的去优虑衣食积蓄了。而他放浪形骸,可以在“每与人谈论,戏弄吟诵,尽无所隐及欢笑,以至头没案中,肴膳皆粘污巾渍”的形容中可以看出来。这也可与他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相应证”[8](P63)当然,笔者的目的不是为曹操翻案,更不是指责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小传统对于历史真相的穿凿与扭曲。相反的,“民俗”文化能成历史的一部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在古代的中国,以皇帝与神秘主义直接统治亿万民众的时代中,总有一些政府力所不及的地方,要靠社会力量来支持。但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中,民间的忠孝思想是支撑着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时这也是历史不应该忽略的。然而无论历史上的或是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及其影响,都只是西晋以后历史的一个侧面。第7页共7页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赵艳峰.曹操形象:在历史与文艺中的演化[D].深圳: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05.[4]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8.[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6]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7]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黄仁宇.赫逊河畔看中国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2.TitleDingGui-rui(Grade2008,Class1,MajorChinese,SchoolofLiberalArts,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1,Shaanxi,China)Tutor:LeiYongAbstract:单击此处键入英文摘要KeyWords:单击此处键入英文关键词第7页共7页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修改完了,基本上可以了,你再把文章仔细看看,尽量不要出现错别字,尤其是引文中的。第7页共7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