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

ID:19532816

大小:3.08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0-03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_第1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_第2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_第3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_第4页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保健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养生保健学(四)内容提要:第一节 睡眠养生保健第二节 饮食养生保健第三节 房事与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学(一)睡眠的生理1)概念:睡眠养生就是根据宇宙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恢复机体疲劳,养蓄精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2)中医的睡眠理论:(1)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昼属阳,夜属阴。与之相应,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2)营卫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①人的寤寐变化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运行最为相关。②“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3

2、)心神是睡眠与觉醒的主宰:①寤与寐是以形体动静为主要特征的,形体的动静受心神的指使,寐与寤以心神为主宰。②神静则寐,神动则寤;心安志舒则易寐,情志过极则难寐。3)睡眠的分期:(1)按深度分为四期:Ⅰ入睡期;Ⅱ浅睡期;Ⅲ中等深度睡眠期;Ⅳ深度睡眠期。(2)睡眠又可分为两种;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睡眠过程是这两种状态交替进行的。(3)一个睡眠周期: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交替一次,一夜大约有四、五个周期。第一节:睡眠养生保健√√4)睡眠的作用:(1)消除疲劳: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形式。(2)保护大脑: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记忆减退等。(3)增强

3、免疫:睡眠时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了机体抵抗力,使各组织器官自我修复加快。(4)促进发育:慢波睡眠期血浆中生长激素可持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5)利于美容:甜蜜的熟睡可使第二天皮肤光滑,眼睛有神,面容滋润。睡眠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进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所以说,睡眠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第一节:睡眠养生保健√(二)睡眠的时间和质量1)与睡眠时间有关的因素(1)年龄因素:①一般而言,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次数也越多。②老人睡眠深度变浅,质量不佳,应当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为重要。③由于性激素分泌差异有关,女性比男性平均睡眠时间长。(

4、2)体质与性格因素:①体质:阳盛阴虚型睡眠时间较少;痰湿血瘀型睡眠时间相对多。②体型:肥瘦分类,肥人较瘦人睡眠时间多。③性格:内向性格、思维类型的人睡眠时间较多;而外向性格、实干类型的人睡眠时间较少。(3)环境、季节因素:①春夏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②阳光明媚日子一般人睡眠时间短,气候恶劣天气里一般人的睡眠时间长。③随地区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稍稍减少;随纬度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稍要延长。(4)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①睡眠时间的变化还与工作性质、体力消耗和生活习惯有关。②“猫头鹰型”夜能力倍增,精力充沛,效率高,但昼精神欠佳。③“百灵鸟型”入

5、睡早,醒得也早,白天精力充沛,入夜疲倦。④精神因素、营养条件、工作环境等有关。第一节:睡眠养生保健√2)睡眠的质量标准:(1)“久卧伤气”:过多睡眠和恋床可造成大脑皮层抑制,使大脑细胞乏氧。(2)睡眠的质量决定于睡眠深度和REM的比例,REM对改善大脑疲劳有重要作用。(3)睡眠质量标准:一般说来,睡眠质量好,则睡眠时间可以少些。①入睡快。上床后5~15分钟进入睡眠幢态;②睡眠深。睡中呼吸匀长,无鼾声,不易惊醒;③无起夜。睡中梦少,无梦惊现象,很少起夜;④起床快。早晨醒来身体轻盈,精神好;⑤白天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不困倦。3)睡眠规律与子午觉:(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6、,符合觉醒----睡眠节律,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基本保障。(2)“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3)子午觉是古人睡眠养生法之一,即是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以达颐养无年目的。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4)夜间0点至4点,机体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点至1点,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时间。(5)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防病保健意义。第一节:睡眠养生保健(三)睡眠的方位与姿势1)睡眠的卧向:(1)定义: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与健康紧密相关。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五行相生理论

7、,(2)对寝卧方向提出过几种不同的主张:①按四时阴阳定东西:“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认为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②寝卧恒东向:“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头为诸阳之会,人体之最上方,气血升发所向,而东方震位主春,能够升发万物之气,故头向东卧,可保证清升浊降,头脑清楚。③避免北首而卧:“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古代养生家在这一点上基本一致。认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元阳,损害元神之府。临床调查发现头北足南而卧的老人,其脑血栓发病率较其他卧向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