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ID:20965779

大小:7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上传者:U-991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_第1页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_第2页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_第3页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罗燕陈伟强(广丙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30400)【摘要】目的了解居民死亡率与死亡原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宾阳县2009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宾阳县居民粗死亡率为658.7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1.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74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6.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66.4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3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5.41%。0-29岁主要死因为意外伤害,30-64岁主要死因以恶性肿瘤为主,65-79岁主要死因以脑血管疾病为主。结论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损伤和中毒是宾阳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关键词】死亡原因死亡率【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074-02死因分析是平价一个地区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对居民的各种死因进行科学分析,以平价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确定防治重点,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1]。通过分析宾阳县2009年居民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运用死因编码、死亡率、平均死因顺位、各年龄段主要死因等各项测量指标,探讨影响宾阳县居民健康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来源于宾阳县全人群死因监测系统资料,人U资料来源于统计局提供的户籍人口资料。1.2统计分析方法 各种死因疾病按岡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分类,使用疾病监测年报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死因顺位及构成2009年宾阳县报告死亡数6169例,报告粗死亡率6.59‰,报告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43.37/10万、129.52/10万、121.52/10万、79.44/10万和76.45/10万。五项合计死亡数5157,点总死亡的84.00%,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伤害分别总死亡的22.64%、20.01%、18.85%12.32%和11.86%。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均为慢性病,占总死亡的61.23%。男性前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伤害,分别占男性总死亡数的24.96%、20.45%、16.08%、14.02%和9.52%。女性前5位死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伤害,分别占女性总死亡的22.82%、19.47%、18.29%、16.38%和8.64%,具体见附表1。2.2主要死因年龄分布前5位死因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不同,0-29岁主要死因为意外伤害,占全部死亡比例分别为:恶性肿瘤0.99%、脑血管病0、心脏病0.1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0.04%、意外伤害32.79%;30-64岁主要死因以恶性肿瘤为主(占全部死亡比例分别为:恶性肿瘤12.61%、脑血管病3.88%、心脏病3.9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0.41%、意外伤害5.15%);65-79岁主要死因以脑血管疾病为主(占全部死亡比例分别为:恶性肿瘤8.69%、脑血管病16.19%、心脏病14.6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1.86%和意外伤害3.43%)o具体见图1。2.3恶性肿瘤和伤害死亡情况 2009年宾阳县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率143.37/10万,占总死亡的22.64%,前五位恶性肿瘤死因为肝癌,肺,胃癌,鼻咽癌和结肠及直肠和肛门癌死亡率分别为52.01/10万、23.62/10万、17.83/10万、5.45/10万和3.63/10万,分别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病例数36.18%、16.42%、12.41%、4.38%和3.78%,;2009年宾阳县因伤害死亡报告死亡率76.45/10万,占总死亡的11.86%前五位伤害死因为交通事故、意外跌倒、意外淹没、奋毒物质的意外中毒及暴露于该物质下及故意自害的死亡率分别为28.73/10万、15.59/10万、9.08/10万、8.44/10万和5.45/10万,分别占伤害总死亡的37.57%、20.39%、11.87%、11.03%和7.12%,两项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3讨论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显示,宾阳县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4.00%。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传染病己得到较好的控制,而慢性病、损伤和中毒己成为宾阳县居民的主要死因。都市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不规律、缺乏适当运动、食品和水源污染等原因可能是导致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2]。分析发现男女标化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标化死亡率(676.89/10万)远高于女性标化死亡率(431.72/10万),这可能与男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4惯多于女性,男性工作范围、活动强度和生活压力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大有关[3】导致了男性平均期望寿命较女性短。按年龄段分析宾阳县居民死因,结果显示0-29岁主要死因为意外伤害,30-64岁主要死因以恶性肿瘤为主,65-79岁主要死因以脑血管疾病为主,说明肿瘤发生有低龄化趋势,且居于死因的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是环境、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生活方式疾病;意外伤害已居青少年首位死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扪[4],应将其列为今后疾病防治的重点,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对宾阳县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意外伤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当地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5】。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砬该着重加强儿童青年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表12009年宾阳县分性别前10位死亡率(1/10万)、图12009年宾阳县前5位死因不向年龄死亡率比较参考文献[1】余卓文,陈思东顺德地区2004-2005年居民死亡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78-3181.[2】申文豪3射海彬,李俊强,等广东省四市2004-2010年居民死死因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6):42-46.[3】伍英,白晓蓉.湖南省疾病监测点2006—2008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9,169(6):1796-1798.[4】王声勇,池桂波,伤害的社会代价及其研究方法[儿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2):133-134.[5]顾东风,Jiang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儿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