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

ID:22087705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_第1页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_第2页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_第3页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_第4页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伦理与师生关系: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强调“等级秩序”,还强调“仁爱忠孝”,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是既强调“师道尊严”,又重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因此,儒家师生之间营造的是一种“有序”而“和谐”、“仁爱”而“忠孝”、“表率”与“效仿”的关系,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持这种关系。  关键词:儒家伦理;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为人师表  :G456文献标志码:A:1674-9324(2012)04-0009-02    一、“有序”与“和谐”的关系  礼乐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是自然和宇宙法则的反映。子曰:“不学礼,无

2、以立”,“礼”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并且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荀子认为“礼”是最大的法则,“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的外在形式是有“序”的等级制度,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上下区分的关系。孔子教弟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乐”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步调一致、欣喜欢爱、相亲相敬。“礼”的本质是“序”,意味着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意味着和合、和谐。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前提,孔门师生之间营造了一种尊师重道、“和谐”而“有序”的关系。荀子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

3、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将师与天、地、父并列,将尊师重道同国运兴衰联系起来,赋予了教师权威的地位。在汉代,尊师之风极盛,“君子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非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教师具有极高的权威是因为教师是礼的化身,“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同时教师还是“道”的代表,《学记》把师生礼仪列为“大学之教”的第一课:“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因此尊师重道赋予了教师权威和地位,但是教师权威不代表教师专制,孔子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

4、仁爱关系。孔子常常以礼乐教之、以礼乐践之,而学生则表现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礼秩乐和的关系。例如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礼秩乐和的理想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是怎样展现的呢?《论语·公西华侍坐》讲述的就是孔子通过教学了解弟子们的志向,从而表达自己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治国理想。所以,“礼”与“乐”是培养理想人格、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健全美好社会的有效手段。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儒家伦理思想中体现的“有序”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仍然具有很高的借

5、鉴价值。总之,儒家伦理思想反映的师生关系是尊师重道的,也是和谐有序的。在儒家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并非专制的,因为儒家更关注师生间和谐、融洽、亲情般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和亲情是以“礼”作为保证,通过“乐”去实现,并要求教师以“仁爱”的精神、学生以“忠孝”的美德去经营。  二、“仁爱”与“忠孝”的关系  在儒家看来,教师不仅有权威,而且更像是慈祥的父亲。在儒家的眼里师生关系就如同亲人关系。“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师如父”这种亲人般的师生关系使中国历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感恩戴德、终生忠孝、服三年心丧。那么,儒家文化里的这种浓浓亲情、师生之爱由何而来呢?儒家除了建立“

6、礼”、“乐”的社会秩序外,更提倡以“仁”、“爱”的道德精神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仁”指人与人要互相爱护,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道德准则。孔子主张从“亲亲”出发,由亲近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推广到爱众人,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儒家认为,“仁”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实现“大道之行”,实现天下人的相互仁爱,也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因此,儒家师生之间便形成了以“仁”释“爱”、以“爱”释“仁”的亲情般的师生关系,通过实际行动赋予“仁”深刻的内涵。“仁”在“礼”和“乐”之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因此师者首先要“仁”,要“爱人”。具体在师生关系上,“仁爱”表现在“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7、。“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爱表现在:第一是“博爱”。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这是师爱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博爱。他把师爱普及于每一个学生,所收学生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智愚。孔子还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就是自己的儿子孔鲤也不例外。第二是“无隐无私”、“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从这里可知,孔子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都教给自己的学生。第三是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孔子不仅关心学生的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