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

ID:25593297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1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_第1页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_第2页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_第3页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_第4页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研究【摘要】  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主要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变化为“湿”“热”“虚”“郁”。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四者之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导致“虚”“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变化。【关键词】《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温病条辨》列九种温病,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列为

2、一类,温疟及秋燥各单列一类,而暑温与伏暑,湿温与寒湿时而分而言之,时或合而论之。但总其所出之方,乃将多种温病分为温、湿两大门类。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温疟及秋燥之方为温热所设,而湿温之治方为湿热而设,暑温所列之方则分属治温及治湿。正如汪廷珍在该书中焦篇第43条按语中指出:“温热、湿温,为本书两大纲。”  据统计,湿热类温病出方83首,涉及药味154味。其中含祛湿药和清热药的方剂最多,分别为50首和47首,可见湿热类温病治疗以祛湿、清热为大法。其次,湿热类治方中35首方剂含化痰止咳平喘药,燥湿除痞、通降气机之半夏及宣肺化湿之杏仁为

3、多频用药,其配伍实亦为祛湿而设。再次,32首方剂含辛温解表药,其中多频用药生姜之配伍也以散湿为目的。另有32首和30首方剂分别含补气药和理气药。可见,除祛湿、清热外,补气和理气亦为湿热类温病的主要治法,而“湿”“热”“虚”“郁”则为该类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吴氏也曾在中焦篇第43条中明确指出湿热类温病的病理特点,他说:“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

4、又从内发也。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伤胃阴,则口渴不饥。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湿为阴邪,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在湿热类温病病理变化中,“湿”和“热”是导致该类温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温病条辨》中,“湿”和“热”的形成大致有两种原因,一为感受外界湿热病邪而成,即六淫中的暑、湿二气相合为病;一为体内湿邪久伏化热,亦可酿致湿热为病。暑温和伏暑的发生

5、均为感受暑湿之邪而得,如上焦篇第22条指出:“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而上焦篇36条又明白点出:“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湿温的发生除与感受外界湿热之邪外,还与内湿有关。或因肺不化气,或因脾不运化,或因形寒饮冷,或为素嗜饮酒,均可导致湿浊内蕴,郁久化热而成湿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外湿引动内湿,内外相合而为病。关于湿热之邪的感受途径,吴氏认为:“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即有自口鼻吸入和自肌表袭入的不同。其在发病方式上亦有所不同:自肌表而入者,以湿热郁遏卫阳方式起病,

6、初起表现有“头痛恶寒”的卫分表证;“湿热受自口鼻”者,则“由募原直走中道。”再就湿邪与热邪之间的关系而论,吴氏认为,湿邪是热邪生成的必要条件。湿邪阻滞三焦气机,是化热的主因。他曾有言:“秽湿着里,气机不宣,久则酿热”、“湿蕴生热。”而素体阳盛又是湿邪化热的内因,如他在中焦篇第40条自注曰:“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除“湿”“热”外,“郁”亦为湿热类温病综合病理变化之一。观其形成,与湿热阻滞气机关系密切。湿邪为质阴有形之邪,六淫之中湿邪最易阻遏气机,一旦与邪热蟠踞一处,胶固不化,更易阻滞

7、气机。气机阻滞,不但使湿不能消散,体内正常水液代谢亦受障碍,湿从内生,加重气机运行失畅。《温病条辨》中,气郁于中焦病证最为常见,如中焦篇第87条注曰:“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性。”第91条亦注曰:“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此外,气郁亦存在于下焦病证中,如吴氏在第56条自注中云:“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此外,“郁”尚包含血瘀。其形成为“气分之湿热久而入于血分”所致,以“久痢带瘀血”为主症。湿热类温综合病理变化中之“虚”乃以气虚为主,气虚之由有三:一为素体气虚。本自不足之人,湿热病

8、邪易从口鼻入侵。吴氏认为素体气虚为伏暑发生的内因。本自不足之人易感外邪,尤其中气虚者,湿热病邪易从口鼻入侵。另素体气虚之人,感受暑湿病邪易伏体内,至秋冬而发伏暑,如吴氏云:“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盖气虚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