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

ID:28157279

大小:3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_第1页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_第2页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_第3页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_第4页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秋胡戏妻》杂剧之结构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秋胡戲妻》雜劇之結構藝術吳淑鈿石君寶的《秋胡戲妻》雜劇源自一個具遠古文化意義的故事原型。先秦桑林中的歡愉與增殖儀式到了漢代,變成《陌上桑》中女子羅敷的以禮自防,甚至劉向筆下秋胡潔婦的投水自盡。漢以下,文人或讚或嘆,在詩歌中對秋胡妻的命運與決斷表現主觀情感。而元代雜劇中,秋胡妻一變而為生命鬥志昂揚的堅貞女子,且有了「梅英」的面目與名字。梅英新婚後屢遭橫逆,依然勇敢面對生活。雜劇中「戲妻」一場雖高潮起伏,然末折秋胡終獲諒解,夫婦母子慶團圓。《秋胡戲妻》雜劇的題目正名為「貞烈婦梅英守志,魯大夫秋胡戲妻」。故事主題明

2、顯在頌揚梅英的貞烈守節。此劇特別之處是前三折與末折之間的結構串連顯得十分勉強:首折寫梅英初嫁,丈夫即被勾軍離家。二折寫秋胡離家一去十年無音訊,梅英艱苦持家,堅拒父親強迫再嫁。三折十年後秋胡歸途上不知桑園女子乃梅英,強加調戲,遭梅英力斥。末折梅英返家認出桑園無賴為秋胡後要求離婚,後因秋胡母以死相諫卒闔家團圓。由於是旦本,對梅英角色性格突變的考察焦點應不離梅英的本身,而她最後的輕易妥協實令人費解,與之前三折的性格發展顯得格格不入。一般的說法是為了符合宣揚教化的前提,所以作者不惜減低戲劇效果,完滿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3、儘管元代劇作家對雜劇結構的考量表現得相當粗疏,但在流傳下來的眾多著名作品中,我們仍可通過結構藝術的閱讀體認,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以下試就幾個不同的角度,由外而內的探討《秋胡戲妻》雜劇結構的藝術意義。目的也在說明文學欣賞中,古典戲劇的欣賞層次是很豐富的。一、社會功能的藝術意義倫理教化是屬於戲劇情節結構的社會功能意義,這也往往是中國古典戲劇最普遍的深層意義所在。傳統戲劇的創作以抒情為主體,劇作家多從傳說、歷史、小說等取材構築故事,所歸結的思想感情,通常不出忠孝節義的一套,並總以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方式去處理結局,

4、以遂合劇場觀眾的心理期望。無論《竇娥冤》《西廂記》《救風塵》《灰闌記》或《漁樵記》等等,故事雖不同,思想架構卻是一樣的。這些作品中,主題是先設而外加於作品之上的,而劇作家所關注的卻是曲文的終極追求。在抒情和立意的前提下,情節的處理變得極不重要,甚至出現大量模式化和設計蹈襲的現象1.參考顏天祐《元雜劇中俗套蹈襲現象的列舉》,載《元雜劇八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頁171。。對早期的戲劇作品來說,一個嚴謹的文本結構可能並不比劇場裡觀眾的認受心理重要,因為戲劇有一半的生命在舞台上,而觀眾並非為接受文學教育才

5、進入劇場。舞台上上演的故事能讓觀眾渲泄俗世裡的生活感情,便容易感動他們,吸引住他們。倫理價值一直是傳統百姓體認的最根本也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生活感情緊緊相繫。此乃戲劇作品產生社會功能的主要意義範圍。《秋胡戲妻》中,梅英的妥協形象屈從於德性的形象下,後者更高大,是因為它載負著教化的意義。在符合思想架構的寫作前提下,經歷桑園事件,梅英即使對秋胡的期望落空,對曾堅守的愛情失望,她的內心世界卻不是被關注的焦點。由道德自覺而來的理直氣壯,經婆婆以生命脅迫,梅英在重新接納秋胡後完成了她始終孝義的光輝形象。團圓與榮耀是梅英所

6、有美德的回報,觀眾心中的因果理想於此得到主觀的實現。從這角度看,在三四兩折之間,情節結構的深層意義與社會的教化功能扣合無間,突出了作品的教化主題。如李元貞所說,是將夫妻「情」的衝突在家族倫理的標準上解決了2.李元貞在《元明愛情團圓劇的思想框架》中又說秋胡妻原諒了秋胡而團圓的結局,可能比悲劇更具社會教化的功能,展現了家庭社會倫理的理想,也是元明愛情劇的重要主題。載《中外文學》10卷1期,1981年6月,頁56。。謝俐瑩在這方面更從性別角度作深入的揭露,她說雜劇的教化主題於無意識中標示另一層的意識:男性的貞節被放棄

7、了,秋胡喪義敗德,卻得闔家團圓,無羞慚與懲罰,突顯男性至上的社會理想行為模式3.謝俐瑩《桑樹下的悲劇與喜劇──解讀秋胡戲妻》,《美育》116期,2000年,頁74。。二、雜劇體制的藝術意義中國戲劇發展到明清,作品結構的問題才備受注意,像王驥德和李漁,都談到戲劇結構應有變化和有規模,吳梅論作劇法亦說結構宜謹嚴1.王驥德批評元雜劇結構變幻固多,但一涉麗情,便關節大略相同。見《曲律》卷三《雜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83。李漁《閒情偶寄》有《詞曲部‧結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頁15。吳

8、梅《顧曲塵談》《制曲》有「論作劇法」,長沙:岳麓書社,1998,頁259。。元代是中國戲劇發展的成熟期,雜劇與明清傳奇在體制上有著很大的不同。王國維說元劇佳處在其文章與意境,至於元劇之關目,卻以「拙」和「草草為之」表示頗有否定之意2.王國維《元劇之文章》,見《宋元戲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頁121。。徐扶明歸納元雜劇結構之通病有四:任意拼湊、沿襲舊套、平鋪直敘、結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