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观照的理论

如实观照的理论

ID:32504639

大小:188.50 KB

页数:114页

时间:2019-02-09

如实观照的理论_第1页
如实观照的理论_第2页
如实观照的理论_第3页
如实观照的理论_第4页
如实观照的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实观照的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实观照的理论体方法师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和身心的状态中,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得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自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不仅要通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的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一些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

2、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连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还只是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只要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不论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了烦恼、解脱了生死,业力就不再相续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先放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

3、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上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着直接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如实观照,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对象。不过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

4、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种种的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从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我们是偏重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地“照见”呢?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而“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因此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多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相同,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

5、,重点是在这里。...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执”的解脱,菩萨是广观一切万法。那我们现在不是广观一切万法,还是先从五蕴身心来下手观察它,所以,我们才要有如实观照这一个方法,这个可以直接地来解答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就来看,这个观照要怎样观照?下面有几个条目很重要。一般来讲,“如理思维”应该在意念上要去判断、要去分析,“法随法行”就是在身心上去实践。思维的过程中好像应该要有分别心,知识上的认知、种种修证、种种观想等都在里面,但是师父的如实观照有一点跟这里不太一样,就是说,当我们在观察我们身心活动的过程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是怎样,你照它“原

6、来”的样子。这“如实”两个字,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比如讲,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你的经济程度如何,也不管你现在的身心是在喜、怒、哀、乐的哪种状态当中,都没有关系,照你原来的样子,也就是照你身心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它。这一点很重要噢!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如实”二字,就是照你现在身心当下的样子,不管它现在是在喜怒哀乐哪一种状态之下,都没有关系,一定要照它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去观察它就好,重点就在这里。在观照的过程里面,不管你发觉它里面怎么样,重点是在照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迎”和“拒”。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的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

7、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的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很好”,起了这个观念——“像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