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ID:34756093

大小:6.86 MB

页数:72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562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INECoLoGICALTHoUGHToFM随L】魁鄹[SMPERSPECTIVE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ⅥLIZATIoNNoRTHJL~NGSUByBiansuling1一I愀燃Y2527456Supervisor:AssociateProfessorWuGuoqing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o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Master’SDegreeinLaw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June.2013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名:和贪2叫年r月拶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口。(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名:干多套圳年r聊c需黼虢吴囤情Ⅲ弓年6只盘E1月fEtl 目录目录Ejj录⋯⋯⋯⋯⋯⋯⋯⋯⋯⋯⋯⋯⋯⋯⋯⋯⋯⋯⋯⋯⋯⋯⋯⋯⋯⋯⋯⋯⋯⋯⋯⋯⋯⋯⋯⋯⋯⋯⋯⋯⋯⋯⋯⋯⋯I摘要⋯⋯⋯⋯⋯⋯⋯⋯⋯⋯⋯⋯⋯⋯⋯⋯⋯⋯⋯⋯⋯⋯⋯⋯⋯⋯⋯⋯⋯⋯⋯⋯⋯⋯⋯⋯⋯⋯⋯⋯⋯⋯⋯⋯.IA】[;STRAI::T⋯⋯⋯⋯⋯⋯⋯⋯⋯⋯⋯⋯⋯⋯⋯⋯⋯⋯⋯⋯⋯⋯⋯⋯⋯⋯⋯⋯⋯⋯⋯⋯⋯⋯⋯⋯⋯⋯⋯⋯III绪论⋯⋯⋯⋯⋯⋯⋯⋯⋯⋯⋯⋯⋯⋯⋯⋯⋯⋯⋯⋯⋯⋯⋯⋯⋯⋯⋯⋯⋯⋯⋯⋯⋯⋯⋯⋯⋯⋯⋯⋯⋯⋯⋯⋯1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4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7四、创新与不足之处⋯⋯⋯⋯⋯⋯⋯⋯⋯⋯⋯⋯⋯⋯⋯⋯⋯⋯⋯⋯⋯⋯⋯⋯⋯.8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9第一节相关概念阐述⋯⋯⋯⋯⋯⋯⋯⋯⋯⋯⋯⋯⋯⋯⋯⋯⋯⋯⋯⋯⋯⋯⋯⋯⋯⋯9一、生态文明⋯⋯⋯⋯⋯⋯⋯⋯⋯⋯⋯⋯⋯⋯⋯⋯⋯⋯⋯⋯⋯⋯⋯⋯⋯⋯⋯⋯.9二、生态文明建设⋯⋯⋯⋯⋯⋯⋯⋯⋯⋯⋯⋯⋯⋯⋯⋯⋯⋯⋯⋯⋯⋯⋯⋯⋯⋯.9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11一、自然的先在性⋯⋯⋯⋯⋯⋯⋯⋯⋯⋯⋯⋯⋯⋯⋯⋯⋯⋯⋯⋯⋯⋯⋯⋯⋯⋯11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2三、用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发展⋯⋯⋯⋯⋯⋯⋯⋯⋯⋯⋯⋯⋯⋯⋯⋯⋯⋯⋯⋯⋯13四、社会关系制约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理论发展⋯⋯⋯⋯⋯⋯⋯⋯⋯⋯⋯⋯⋯⋯.14一、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14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16三、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18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21第一节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21一、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的转变⋯⋯⋯⋯⋯⋯⋯⋯⋯⋯⋯⋯⋯⋯⋯⋯⋯⋯⋯21二、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2第二节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23一、经济发展模式影响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2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二、生态环境薄弱⋯⋯⋯⋯⋯⋯⋯⋯⋯⋯⋯⋯⋯⋯⋯⋯⋯⋯⋯⋯⋯⋯⋯⋯⋯⋯28三、生态保护制度不够完善⋯⋯⋯⋯⋯⋯⋯⋯⋯⋯⋯⋯⋯⋯⋯⋯⋯⋯⋯⋯⋯⋯31四、公众生态意识相对薄弱⋯⋯⋯⋯⋯⋯⋯⋯⋯⋯⋯⋯⋯⋯⋯⋯⋯⋯⋯⋯⋯⋯32第三节典型案例剖析:“太湖蓝藻事件”⋯⋯⋯⋯⋯⋯⋯⋯⋯⋯⋯⋯⋯⋯⋯⋯⋯33一、太湖流域特征与蓝藻成因⋯⋯⋯⋯⋯⋯⋯⋯⋯⋯⋯⋯⋯⋯⋯⋯⋯⋯⋯⋯⋯33二、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与成果⋯⋯⋯⋯⋯⋯⋯⋯⋯⋯⋯⋯⋯⋯⋯⋯⋯⋯⋯⋯⋯34三、“太湖蓝藻事件”暴露的生态问题⋯⋯⋯⋯⋯⋯⋯⋯⋯⋯⋯⋯⋯⋯⋯⋯⋯⋯35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37第一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生态发展⋯⋯⋯⋯⋯⋯⋯⋯⋯⋯⋯⋯⋯⋯⋯⋯.37一、加快苏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37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8三、统筹协调苏南地区三大产业关系⋯⋯⋯⋯⋯⋯⋯⋯⋯⋯⋯⋯⋯⋯⋯⋯⋯⋯40第二节加强苏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42一、农业生态保护⋯⋯⋯⋯⋯⋯⋯⋯⋯⋯⋯⋯⋯⋯⋯⋯⋯⋯⋯⋯⋯⋯⋯⋯⋯⋯.42二、生态工业园建设⋯⋯⋯⋯⋯⋯⋯⋯⋯⋯⋯⋯⋯⋯⋯⋯⋯⋯⋯⋯⋯⋯⋯⋯⋯43三、加强水污染治理⋯⋯⋯⋯⋯⋯⋯⋯⋯⋯⋯⋯⋯⋯⋯⋯⋯⋯⋯⋯⋯⋯⋯⋯⋯46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48第三节建立完善苏南地区生态保护制度⋯⋯⋯⋯⋯⋯⋯⋯⋯⋯⋯⋯⋯⋯⋯⋯⋯.49一、优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50二、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50三、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52第四节提高苏南地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54一、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54二、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55结语⋯⋯⋯⋯⋯⋯⋯⋯⋯⋯⋯⋯⋯⋯⋯⋯⋯⋯⋯⋯⋯⋯⋯⋯⋯⋯⋯⋯⋯⋯⋯⋯⋯⋯⋯⋯⋯⋯⋯⋯⋯⋯⋯.57参考文献⋯⋯⋯⋯⋯⋯⋯⋯⋯⋯⋯⋯⋯⋯⋯⋯⋯⋯⋯⋯⋯⋯⋯⋯⋯⋯⋯⋯⋯⋯⋯⋯.59致谢⋯⋯⋯⋯⋯⋯⋯⋯⋯⋯⋯⋯⋯⋯⋯⋯⋯⋯⋯⋯⋯⋯⋯⋯⋯⋯⋯⋯⋯⋯⋯⋯⋯⋯⋯⋯⋯⋯⋯⋯⋯⋯..6:I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在研究“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将视线转向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经典论述中发现了能够启发当代人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路;二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江苏苏南地区是江苏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地区。在现阶段,苏南地区既担负着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危机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来指导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的生态思想为指导,来推动整个苏南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之路。文章首先提炼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几点重要内容:一是自然的先在性;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用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发展;四是社会关系制约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文章第二章研究了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发展情况,并重点研究了苏南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原因,以期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来指导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苏南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影响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苏南地区生态环境薄弱;三是生态制度不够完善;四是公众生态意识相对薄弱。文章最后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来指导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明:一是用科学技术促进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加强苏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建立完善相关生态制度;四是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垒堡!!坠曼!——————————————————————————————————————————————————————————————————一一AbstractS硫ethe20mcentury,theecologicalproblemshavebecometheworldwidefocuswitlltlledeteriorationoftheglobalenvironment.Thewaytodeal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maIlandnaturetUlTISintoamajorcontemporaryissuewearefacing·Intheprocessofresearchof"ecologicalcrisis”,manyscholarsputattentiontotheMarxismanddiscoverthethinkingthatcaninspirethecontemporarypeopletosolveecologicalcrlslsIi-omnl】merousclassiestatementsofMarxandEngels.Suchfindingisof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vigorouslypromotingaconservationculturemourcoⅧ1ny,creatillgafavorablelivingenvironmeritforourpeopleandcontributingtotheg|obalsecurity.SouthJiallgsuisoneofthewell—developedareasinJiangsuprovinceandeveninChina.Atpresent,SouthJiangsunotorayassulTlestheresponsibilityofspeedingupeconoIIlicdevelopment,butalsofacesthecrisisandchallengeofcontinuallydeterioratingecologicalenvironmentsimultaneously.Therefore,wemustrecogmzetheimportanceandproⅡmteaconservationcultureinSouthJiangsuundertheguidanceofMarx’secologicalmought,DengXiaopingtheory,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aswellastheecol091caImoughtproposedinthe18协NationalPeople’sCongresstodrivethewholeSouthJiangSuregionontothepathtoproductiondevelopment,affluentlifeandsoundconservationculture.First,thispaperabstractsseveralimportantpointsofMarx’secologicalthought:first,t11epreexisteIlceofthenature;second,thedialecticalunitybetweenmanandnature;third,realizationofecologicaldevelopmentwithscienceandtechnology;fourth,restrictionofsocialrel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ThepaperalsosummarizedthenewdevelopmentMarxistecologicalthoughtincontemporarychina·皿len.tllepaperstudiestheecologicalprogressofSouthJiangsuintheprocessofeconoIllicdevelopmentwithfocusonthedeficienciesandreasonsoftheconservationcultu】陀iIlordertopromoteconservationcultureinSouthJiangsuundertheguidanceoftheecologicalideologyofMarxism.SouthJiangsumainlyhasthefollowingdisadvantagesmtheconstmctionofconservationculture:first,theimpactofextensiveeconomicdevelopment;second,weakecologicalenvironment;third,weakconstructionofenvironme删infrastructure;forth,imperfectecologicalsystem;fifth,relativelylowpublicIII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warenessofconservation.ThemethodsandstrategiestoguidetheconservationcultureconstructionofSouthJiangsu、析tllspecificMarx’secologicalthoughtalemainlydetailedfromthefollowingaspects:first,topromotetheeconomicdevelopmentofSouthJiangsuwithscienceandtechnology;second,tostrengthenthe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SouthJiangsu;t11ird,toimprovetheconstructionofenvironmentalinfrastructure;fourth,toestablishandperfectrelevantecologicalsystem;fifnl,toimprovethepubliceco—friendlyaWareneSS.Keywords:Marxism,Ecologicalcivilizationthoughts,SouthJiangsuArea,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V 绪论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1.理论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也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领域的宏大理论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深刻而丰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和辩证的方法,对人类、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表述,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前瞻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关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在分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马克思首先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无机躯体,而破坏自然界就是破坏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些是由人类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有用性。但他并不赞同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反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利用和破坏,而是强调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追求和谐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具有统一性。在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其人类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彼此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并相互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生产系统与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矛盾必然引发生态危机。马克思提醒我们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①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如果要实现人类社会能在未来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全面和谐、共同发展。散见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生态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前瞻性地预见到了当代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之间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进行分析和思索,以及探求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正如弗罗洛夫指出的,“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①2.现实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非常严峻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各类生态事件在全国内的接连发生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12年的北京7.21大雨事件,暴露了北京的下水管网在出现重大雨情时的不堪重负,对北京乃至全国的下水管网的升级改造提出了警示;近半年来全国部分城市雾霾天气的增多,也对我们的环境污染检测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全国的空气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奶粉的质量从某些方面也验证了奶源的不合格,奶粉生产地的环境的堪忧;上海黄浦江的死猪事件更是让我们震惊。以上生态事件都是我们不容回避,而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历届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多次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先进生产力,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道路,实现良性循环。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在随后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再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④。党的十八大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说明党和政府对生态①张岂之.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J】.史学期刊,2001(3).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2007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20122 绪论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重视,并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以及纲领性文件中强调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江苏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镇江,是较先受到改革开放影响的地区,该区域经历了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其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为广大学者和研究机构所广泛关注,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的政府和经济单位借鉴和学习。与此同时,在苏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结合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并找出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指导,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以避免不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二)研究意义现阶段中国正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倡导和谐社会、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其主旨就是要全面建设和实现多元化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既包括政治文明,又包括生态文明。正确地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就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和升华,同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工作,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环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因此,本文选题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性意义。第一,在理论方面延伸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类的、政治和社会生态学的先驱。他们对人和自然相互依赖尤其敏感。他们的唯物主义使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自然环境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同时,他们的人本主义突出了社会经济对自然的影响”①。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虽然没有详细阐述生态理念,但是如果我们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掘出生态理念,从而延伸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使得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仍然能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指导我们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难题的强大理论依据。第二,在实践方面为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生态文明相比较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阶段,是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经过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然后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一种进步的文明,是基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①戴维·佩泊.生态社会主义[M].山东火学出版社。2005:13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明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一致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类的发展也应该与自然界的发展相协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因此,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些生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从理论上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改变人与自然之间是“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错误观念,不能把自然当作满足无限膨胀的欲望的功利性工具,把征服自然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和价值理念,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朝着“和谐化"、“非功利化"、“可持续化"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最终和谐统一。结合当前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正承受着发展经济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如何调和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种科学、和谐发展的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思想上,我们要变革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在制度上,要改革现存不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制度;在科技方面,提高和改进科技水平,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在具体落实方面,应当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以调整和引导经济行为为主,以建设生态工程为辅;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以生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以此推进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改变当前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最终实现人类和自然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学者们都希望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现将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一)国外研究现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是否含有生态文明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西方学术界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有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领域毫无建树的“空白论";有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过时的“过时论”;甚至还有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生态文明相冲突的“灾祸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危机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危机,取而代之的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异化消费造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却对消费异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4 绪论消费异化是指人们把消费当作目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这个领域没有关注。因此,要用生态学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在这一领域进行补充,因此也成为“补充论。”而这个观点就成为生态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的研究基础上,西方的学者们渐渐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各种报刊和杂志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很多杂志都成为评说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前沿阵地。例如《每月评论》、《科学与社会》、《新左派评论》、《资本主义、自然、社会主义》等等。发表的文章有桑德拉拉杰的《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伯克特的《价值、资本和自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生态含义》等等。可以说,这些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在内容上加以补充和发掘,赋予了马克思生态理论以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拓展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对当今的现实问题具有更加充分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著作问世。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发表了《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着生态学方面的“理论空场”,应该把“文化”和“自然”维度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通过建立人和自然之间的文化联系来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生态关系∞。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与资本的无限扩张,但是自然界本身相对是稳定的,自然界不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而扩张,这样,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的消耗达到自然界所无法承受的地步时,其结局就是生态危机。要想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就要重视社会权力关系的重构,把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美国学者福斯特发表了《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重新梳理和挖掘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史中的生态内涵,通过强调历史观和自然观、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内在统一,在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揭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明确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规定为生态唯物主义哲学圆。福斯特还发表了《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福斯特认为,生态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个相互对立的领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使然。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必然要与有限的生态系统发生矛盾;而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大量的能源与原料,也同样意味着自然资源被大量的采伐与滥用;同时,大规模的生产也带来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有害物。当生产与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而超出生态所能承受的能力,必将产生生态危机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福斯特还通过对异化消费的批判,强调要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①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EM].臧佩洪、唐正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②王雨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让人们把劳动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获取未来消费和财富的源泉∞。戴维·佩珀发表了《生态社会主义:从新生态学到社会正义》,通过区分马克思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不同,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生态内涵④。他明确指出,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技术一方面能够强化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其生产和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异化生产的超越,不可能造成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建立以“社会正义”为特征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的解放⑨。本·阿格尔发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他认为,当代资产阶级承诺向人们源源不断的提供商品与财富来维持他们的统治,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必须源源不断的进行扩张与生产,这种行为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本·阿格尔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其根源是社会制度和权力关系的问题。莱斯在《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中提出了价值观变革的策略来解决生态问题。他通过分析技术、需要、满足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控制自然”的价值观以及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著名命题④。西方的学者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条件下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二)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的学者大都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其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中都内在的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国内的学者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了大量的研究。郇庆治在《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现代环境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研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生态学的内在一致性⑤,并且在《绿色乌托邦:生态主义的社会哲学》和《欧洲绿党研究》中,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郇庆治认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四个方面,即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未来绿色社会的设想和绿色社会道路。廖福霖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刘仁胜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总结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阶段:生态马克思主义阶段、生态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的生态学阶段。臧立在《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①王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2)②王雨辰.论戴维·佩泊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J].江汉论坛,2008,(12)③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33④王雨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⑤郇庆治.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到现代环境哲学[J].山东大学学报,1995,(2)6 绪论中挖掘和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关爱思想。姬振海在《生态文明论》中把生态文明分为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产业文明四个方面,并提出了达到这些文明的途径。王向峰阐述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化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才能构成一个理想社会的看法。其理想目标是,人类既能自由自觉地对待人自身,又能自由自觉地对待人类自然环境,即实现一种美的境界①。李明华在《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中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异化。而要修复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人们就要把目光重新转向“原野"。国内的大部分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学者著作的归纳、总结与评价,通过对现实生态问题的批判和对未来生态社会的设计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一)研究方法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以及国内外多位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著作、文献资料和电子期刊等,系统地学习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知识,并充分学习和吸收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作为苏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以掌握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础素材和奠定了基础。3.综合分析法通过现有指标分析、比较研究和原因分析,探析生态建设的现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采用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并提出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二)研究思路论文首先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概念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接①王向峰.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1,(5)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着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以及在中国各届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所倡导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有益的补充。结合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苏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对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从经济、生态、文化、制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探索有效解决苏南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四、创新与不足之处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一个热门话题,但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发掘和整理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想,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作为指导我们今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树立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通过构建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为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此外,本文首次对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由于文章篇幅和本人研究深度的限制,对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文本中提出的许多策略也是粗线条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专业。8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节相关概念阐述一、生态文明“生态”这个概念一般被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生物所处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而文明一般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目前学术界认同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原始文明阶段,生产力最为低下,人类对自然基本没有破坏,人类和自然处于基本和谐的阶段。在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显现,但是破坏程度不大,处于自然生态能够自行修复的阶段。而到了工业文明阶段,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大自然所不能承受的范围。由此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等接踵而来。由于工业文明不仅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而造成了生态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文明走向衰落,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必须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完全意义的生态文明,应该是以人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为主导和标志,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内,使发展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文明形态。①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做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果。生态文明与人类经历的前三大文明形态相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它是在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求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不仅要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维持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了物质文明的内容,也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人们一方面要利用自然的客观规律来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维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本质上就是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既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进化发展的生态环境结果。二、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现在提倡维护自然生态的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反映①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10,(1)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了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反映了人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在当今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与环境的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断深化与拓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在战略上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都是包含着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以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好当代的生态危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任务,为我国在当今社会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为了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将会更好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继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样就更具体的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更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一。十七大指出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的规模,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让生态环境质量显著的改善,生态文明的观念牢固的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任务更加具体而全面。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根据本国的实际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方针与政策。另一方面,要吸取其它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学习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技术与理念,以此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要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同其它远景目标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更成功的开展。我国才能真正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的过程。笔者认为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就是指: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突出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起适合于苏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苏南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本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观点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只有这样,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lO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的先在性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山。马克思主义认为是自然界的长期进化造就了人类。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先天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是后天的,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圆”。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没有自然界,没有这个外部的世界,人类就无法劳动,无法运用劳动来进行生产和创造。因此自然界绝不是人类可以肆意征服的对象,而是人类应该尊重和维护的对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自然界的先在性。“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力H-r_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阳光、空气和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理应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强烈的意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其次是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资料,也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料。因此,我们要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得自然免受人类过分活动的骚扰和损坏。自然界是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摇篮,没有了自然界,也就没有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因此,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的破坏和掠夺自然资源,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都说明了人类只有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类社会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与繁荣。马克思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与内涵,也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守的立场与观点。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通过生产劳动来完成物质的转换。人类就是通过劳动来完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而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人类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并且不断的改造与支配自然。因此,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纽带,人类通过劳动形成了与自然相融合的有机的整体,即“人——劳动——自然"这样的系统。人类通过这样的系统达到生存与生活的目的。同时,人类的劳动不仅是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74.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7~458.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也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但是,如果人类通过劳动这种方式对自然界进行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影响人类自身的活动,进而产生消极的影响与后果。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必然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与桥梁。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调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循环,以实现整个物质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原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辩证关系。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自觉的遵守这样的原则,使得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和引起重视的问题。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劳动使得人类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又具备了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随意的践踏与破坏生态环境:而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类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来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同样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与劳动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自身的欲望肆意的对自然进行破坏性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认为,只有在社会当中,人与自然才完成了本质的统一,并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生态与环境上的问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协调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平衡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到实践中,就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自觉的遵守自然界自身运行的规律,实现中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永恒发展。总之,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指:“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①。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和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打好基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931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三、用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科学技术还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年代,他们就已经能够看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同样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技术与变革,从而造福人类。但也会带来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科学技术积极与消极的作用。他们认为,要想克服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要把科学技术运用在先进的社会关系下。只有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否则,只能为无节制的经济行为所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减少和有效的克制废弃的气体和物质的排放,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马克思肯定了科学特别是化学的作用。他认为通过化学,不仅可以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而且可以使得有害的物质转变为有用的物质,从而在新的生产过程中继续加以利用,节省了很多成本与资源。这样的方法为改良生态与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马克思在那样的年代就提出了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和缓解生态问题。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提出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废物再转为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循环中”,使“这种废物本身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马克思的这些循环利用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这个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大有益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社会关系制约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圆。这句话体现了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类处理与协调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先在自然”,更要关注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在马恩所处的生态环境还未充分暴露的资本主义年代,他们已经能够敏锐的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性与局限性,根据马克思恩格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5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斯的观点,生态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要克服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必须要用新型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真正的从根本上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解"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解,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才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去积极主动的改造和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人类的生产劳动才能真正的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之下进行。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生态观念才能真正的高度提升,从而对自然实施理性的创造与改造,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的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关系。因此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④马克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就是变革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并通过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实现共产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合理的社会关系,才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一、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一贯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地深化马克思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运用,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来建设国家和社会。建国初期,国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坏,如何尽快恢复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再加上多年战乱导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非常重视环境的整治改造工作,站在国家整体和全局的高度上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由国家整体调整和控制生态环境资源。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到过:“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393.1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建设良好生态自然环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以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为重点,具体措施是推进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和植树造林活动,提出了“消灭荒山荒地、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等口号,把绿化工作作为修复生态环境的突破点和中心环节。通过这种“大地园林化”的改造和发展有效地修复和改善了当时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也提高了广大人名群众的环保意识。邓小平的生态思想涉及的内容甚广。首先,关于经济与环境的生态思想。他认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反哺环境。他号召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参与绿化工作。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永远干下去。”①其次,关于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论述。邓小平始终强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圆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认为中国应该科学的控制人口的增长,缓解人均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压力。再次,关于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问题。邓小平一直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合理使用,提出资源的开发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规划。否则产生过度消费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他同时要求坚决取缔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最后,关于科技与法制的论述。科技与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邓小平非常强调科学与法制的作用。科学可以帮助生产与制造再生能源,也可以缓解与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保障。通过生态制度的制约与法律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起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提出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中长期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计划当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抉择,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只关注单纯经济增长指标和眼前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考虑到未来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良性循环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哪].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64.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在我国步入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各项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是将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相结合,指出社会经济发展应当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环境相协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代价,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发展中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由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的方法论。在科学发展观体系的指导下,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注重社会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均衡发展;在关注人和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和人类发展统一成为有机整体,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最终归宿。跨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诸多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面临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人类社会永续的、健康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延伸而发展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目前,党和国家已经将包含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定位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先后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作为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建设力度的加大,并且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同时,目前中国的理论界和众多学者也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的领域内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反思工业文明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第三,在发展观和价值观的层面上,发掘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伦理基础;第四,在实践方面,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其16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科学发展观中所阐述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我国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有助于引导我们从单纯关注发展经济之路,逐步过渡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拓展和创新,同时也为中国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科学发展观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多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既包括理念变革,也包括制度创新和发展。其中维护生态安全、保护自然环境已不是一个割裂的、单独的发展目标,必然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彼此交织,不可分割,互为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发展谋求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之一。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适用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一方面,人类来自于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其终极目的,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的自身;另一方面,人类具有主动性,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应当积极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消极面对,也不是简单征服,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和自然长期和谐的发展。第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中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全面发展,意味着统筹兼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不能有所偏废,而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协调发展,要求各方面的发展应该相互协调,互为促进作用,通过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的发展,更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任何以破坏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发展,都是短视的行为,是不科学的发展方式,维护生态安全、保护自然环境、建设好生态文明,将成为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要素,坚持生态文明,其他的文明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此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也要本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原则,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兼顾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活动质量和效益,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科技发展进步,提高科技水平,鼓励科技创新,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态文明先进的生产力;注重树立全民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充分协调好生态1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诸多要素的关系,促进我国走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三、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伴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的提出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抓好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任务放在比建设工业化和发展现代化更为重要的位置,切实采取措施,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气把这项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来。十七大报告提出“四位一体”建设要求——就是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四个方面的建设要同步推进、统筹兼顾、共同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比“四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比“四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单独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构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不但要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更要深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党的十八大还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几个方面具体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点和发力点,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的前进的方式方法和目标。十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18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八大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更是为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示性的方法和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中,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走上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2.把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政治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十八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的方向。3.把生态文明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水平,继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生产创造力,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4.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十八大报告制定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策措施,以期为人民带来一个安居乐业、生态和谐的太平盛世。上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理论发展,其实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毋庸置疑,这些理论成果对于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19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第一节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历来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有很多中小型乡镇工业企业在苏南地区大量涌现。由于体制和机制的灵活,优胜劣汰,适应能力强,自身活力旺盛,发展势头迅猛,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和企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苏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而生态问题日趋显现的背景下,如何协调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苏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且不容回避的课题。一、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的转变(一)苏南模式的兴起与发展苏南地区交通便利,接受经济和辐射的能力较强。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江苏苏南地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了经济由农向工的转变,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为苏南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镇企合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个政府超强干预的模式。这种方式很快的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苏南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苏南模式最辉煌的时候,它的GDP占了全省的1/3,工业产值占了2/3,农村经济总量占了4/5,县域经济占了90%。∞但是,乡镇企业生产布局分散、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粗犷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环境污染严重。2007年无锡的太湖蓝藻事件将苏南这块风水宝地推上了风口浪尖。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无异于杀鸡取卵。苏南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来改变苏南地区这种“村村点火,家家冒烟”这种粗犷式的发展模式。(二)新苏南模式取代苏南模式九十年代以来,在各级政府直接参与和推动下,加快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苏南地区又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演进为新苏南模式。2006年,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首先提出了新苏南模式,它的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大地上的群①http:lltheory.southcn.com/c/2012—03/30/content_41904437.htm2l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众性实践,所以苏南模式是快,而新苏南模式是又好又快。新苏南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模式,超越全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局限,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新苏南模式是对苏南模式的创新与提升,是对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苏南模式实现了增长方式上的创新,为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面对粗放式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苏南地区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由“苏南模式"时高产值、低效益向现在的技术密集型发展。同时国际先进产业资本的进驻,也带动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技术的升级。二、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江苏省的全面小康指标包含了生态环境目标值,其中包括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目标值。苏南地区努力实现这些指标,从“十二五”规划以来,环境污染指标的增长率明显低于GDP的增长率,日益呈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苏南各市2004至2011年年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看出:随着各市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苏南各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图2—1苏南各市历年经济发展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2004--2011)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二)加快环保生态城市建设苏南地区有1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四个国家生态城市。苏南地区的各个地方政府也用招商引资的方式,使得原来“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被现在的工业园区所代替。吴江市、太仓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昆山市投资2.8亿元实施的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投产运行,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座城市实现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城市;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江苏苏南地区所获得的殊荣,是对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肯定与鼓舞。第二节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虽然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苏南地区的环境问题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面已经讲到,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先后经历过以下的阶段。首先是1978年至2000年期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苏南地区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乡村工业化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逐步走上了经济布局集中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即新苏南模式。在两个阶段中,苏南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于这些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往苏南模式背景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策略,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是一种无奈和短视的行为。而且投入的费用高,见效也慢。在进入新苏南模式之后,苏南地区的环境问题相对来说有所改善,但是苏南地区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仍旧非常庞大,对苏南生态安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下面总结下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一、经济发展模式影响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一)农业生态系统薄弱1.农业用地减少在粮油生产效益越来越低的背景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遭受挫伤,再加上局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无序发展,导致了农业用地的大幅减少。首先是粮食用地减少。苏南地区人口密度非常高,然而农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占有农用耕地的面积非常少,是我国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以苏锡常三市为例,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19亩,在无锡市,甚至有些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7亩,低于人居0.175亩国际警戒线。由于苏南地区的经济活动发展迅速,强度大,自20世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田被征用,农用地的面积大幅萎缩直至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以苏州地区为例,目前已经面临严重的水稻生产量萎缩的问题,过去该地区曾经约有80多万亩的棉田,现在已经基本绝迹,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今后10多年内,将会有100多万亩粮田会在该地区逐步消失。到2020年,苏南地区的平原农业将会消失,那将会带来严重而又可悲的结局。粮食的自给率逐年下降,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对苏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其次是调蓄水面的大幅减少,加大了洪涝灾害的潜在威胁。仍以苏州市为例,在1986年至2003年期间,该地区水域面积减少了136平方公里,这样的速度几乎就是每年减少一个金鸡湖的蓄水面积。调蓄水面面积的逐步减少,使得进入雨水季节以后,大量的雨水没有储蓄的空间。苏南地区1991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地受灾面积达到510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目前苏南地区的水患,较之以往的历史,有以下几方面的新的特点:第一是内容的增加,不仅只是洪涝,还新增了水污染的危害;第二是频率增高;第三是程度广度的增强;第四是所造成的损失增大。因此,苏南地区治理水患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也是前所未有的。2.农业科技水平及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历史上来看,苏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苏中和苏北地区是比较高的。然而根据2008年初公布的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来看,苏南地区的许多农业指标已经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水平。首先是农业从业人员数据,由于苏南地区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的强壮劳动力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至非农产业就业,“妇女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在苏南地区,我们在看到高效农业每亩收益超2000元、5000元、10000元甚至达50000元的可喜现象的同时,也到处可见大量已流转储备或批租的土地抛荒,大量配套的先进的机耕路和机电灌溉设施遭到破坏而农用机具下不了农田等现象。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作为产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弱化,农业科技在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中将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3.农用化学品滥用,农田生态系统薄弱苏南地区现存农田也难以起到生态支持作用,主要有农产品疫病较多、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用化学品使用过度。首先,污染最严重的是化学农药。它曾经为粮食、蔬菜等的高产、稳产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蔬菜和农副产品的需求已经从量到质的转变。人们更加渴望能吃到更加安全卫生的蔬菜和农副产品。生产有机、绿色食品的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在农24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田投入高浓度的化学农药不仅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而且还会加速土壤条件的恶化,削弱整体生态支持能力,形成长期难以治理的污染,并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危害。其次,化肥的使用使得化肥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到河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的繁殖,很多河水湖泊甚至出现了变绿变臭的情况。再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地膜覆盖棉技术以及地膜覆盖玉米技术等需要使用的农膜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以及使用以后,容易损坏并不容易消除,而且地膜的降解时间很长,这样就残留在土地中,对土壤产生了极大的污染。最后,由于制造业的规模化扩张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田被污染,也对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二)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工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较重。特别是基础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和扩张,造成苏南地区经济的增长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一方面不断地消耗资源,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这种密集的工业化区域正受到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在苏南模式时期,由于一味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从而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进入新苏南模式以来,苏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但是由于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工业化思想的束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筠.榭鬻j一一×溪一一鬻蕤鬻鬻鬻缀i*l颦鬃l鬻繁鬃l鬻鬻戮镶黟ii瓣麓壤;i;攀鬟豢;i蓦∞。豢蘸⋯“8l蘩冀鬟ll纛鎏糕鬻熬蒸乳王嗣聪霪I|1繁嚣羹麓攀骥釜瓣寨黧鬻鎏鋈鞫—鲁一再,q塾譬翊鼍”相讧—'一■熏赛∞鋈。∞、v0阚j耋耋童_}W。群?i黧螽誊鼙jj嚣。黧萼要;辅瓤a翼”辐黼摇,搿i囊爨缫i霉i煮熟鬻}鞠张蕊戮冀_蕊i燕一罐懒#鞘,博ioj“乳si鬻篱ii蒸鋈霪麟黉藜攀戮滋鬃蒺鬻鬟瀵l冀戮鬻蒸爹豢麓戮O惭惜慨。{。‘《≯掰霄吖3㈣∞㈨珊搿蛳‘。5㈣㈣‘科蜊‘州‘∞”删⋯“蜷鼎。⋯;。删黼8‘。一≮删嬲1005跚嬲潮∞10飘lS02排放情况同体物排放情况C02排放情况图2—2苏南各市历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2004--2011)以上构图所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由2004—2011年间苏南各市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苏南经济高速发展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在过去8年的发展历程中,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按照这样的排放量发展下去,经济发展上去了,环境污染程度也同样恶化了。(三)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自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特殊的地区。苏南地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模式粗放,盲目的追求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其中在工业中的重工业比重又是较大,是耗费资源与能源的主要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占比较少,发展远远不足。造成了苏南地区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数量大、密度高,在全国居于前列。表2—1苏南各市三大产业各占的比重(2011年)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南京2.744.952.4苏州1.755.642.7无锡1.854.244.0常州3.154.542.4镇江4.455.040.6苏南2.352.944.8以上表格所用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南京以外的其它四个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都要高出第三产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本世纪以来,苏南地区在由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发展以后,工业发展模式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发展。同时,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两个方面所推动的。从生活服务这个角度来看,苏南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近些年有了大幅的提高,再加上对闲暇时间的支配有了更高的要求,苏南地区的居民更愿意把增加的收入投入到提升自我、旅游、保健、娱乐等方面上来。从生产服务这个角度来看,苏南的企业目前在向生产的高级化发展。企业的生产日益在向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企业对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的投入和依赖越来越大。而在企业生产的高级化阶段,以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创新设计等为代表的生产服务,将成为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争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南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服务环节同样大有必要、大有市场。但是,苏南地区由于第二产业的绝对的主导型地位还没有改变,经济产值和就业人数仍然要依靠第二产业。因此,苏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不足,这是苏南地区的经济结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是苏南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问题。二、生态环境薄弱当前苏南地区已经跨入经济布局集中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苏南发展模式,由于苏南模式生态欠债过多,苏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总体非常薄弱,再加上苏南地区经济强度的增大,也造成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观点,本质上生产劳动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如果这种“物质变换过程”超出了自然的实际承载力,自然的正常物质和能量循环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当前,苏南地区的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苏南的水资源以湖泊为主,全省列入5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共有137个,其中苏南地区占128个,包括太湖、涌湖、阳澄湖等。其中苏州地区的湖泊占比达到7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湖泊开发呈现多元化态势,旅游、城镇建设兴起,养殖结构也随着市场发生一些变化,水质总体呈现波动中不断恶化的趋势。2%7%11%图2—3苏南地区湖泊分配比例囹无锡■南京口镇江口苏州■常州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在开发和利用湖泊资源方面所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警醒。首先,对于湖泊岸线的过度不合理利用,缺乏湖泊滨水区域的生态建设。苏南地区的湖泊大多数都严重缺乏滨水生态建设,周边分布情况复杂,不仅有农田、鱼塘,也有居民区和众多工业企业,造成了对水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对防洪泄洪的安全造成隐患。其次,水产养殖产业密集,破坏了水环境的自身承载能力。苏南地区淡水养殖业发达,分布在众多湖泊中,由于围网养殖过度密集,投入饵料过多,以及大量鱼类排泄物和水生植物腐烂之后形成的湖底淤泥,加剧了湖泊水质的恶化,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再次,湖泊的传统护岸方式也不足以保护水生系统的生态环境。苏南地区城市区域内的湖泊多采用传统的直立墙驳岸的护岸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局部封闭的水域,隔绝了水域和周边陆地区域生态系统的联系,不利于发挥水体自身净化和自身恢复功能,长期以往必然导致水环境恶化。而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湖泊多数是自然护坡形态,较少采用石砌护岸,所以湖泊的坍塌现象严重,湖水流失较多,调蓄水面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另外,很多湖泊的淤积现象严重,由于受周边污水排放、水产养殖、湖水流失、航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局部地区水流不畅,对行洪能力产生潜在的隐患。苏南地区这个以江南水乡著称的地方,如今水资源的状况再也回不到从前。太湖,这个曾经以“太湖美”歌曲闻名于全国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由于不断遭受工业污染和环境破坏,其水质每隔十年都降低一个等级,而且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非常。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引发了无锡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农作物肥料流入太湖,造成了太湖水的富营养化,产生了大量的蓝藻。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蓝藻的生存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加上现在太湖的纳污能力达不到现在太湖的污染水平,因此一旦出现不和谐的外部条件,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土壤及大气污染问题严重根据有关单位对苏南地区的土壤进行的采样、分析和化验的结果,已经发现了有多种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进行,也使得苏南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苏南地区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都面临着土壤污染严重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农村的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对于绿色食品的生产能力也是巨大的压力。除此之外,苏南地区还发生过多次地面塌陷事件,地面的坍塌就和对地面的过度开发、过度抽取地下水密切相关。江苏省和环境有关的职业病比例偏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全国其它地区偏高,而苏南地区又居于江苏省的前列。这和苏南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地区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不无关系。今年5月份江浙一带发生的浓雾事件,则是由于农民大量燃烧秸秆所致。在本世纪80年代,农村地区的秸秆还主要是应用于农户燃料、垫猪圈以及沤制草塘泥等。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有了大量的剩余,人们开始燃烧秸秆,或者是直接扔在河水中,造成了空气和河水的污染。今年江浙地区连续几天的浓雾就是这一原因所致。虽然这种污染的规模还不算太大,但毕竟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和居民健康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今年一月份北京地区的持续大雾,pm2.5值达到严重污染程度,同样的空气污染现象苏南地区也经常发生。苏南地区也是我国酸雨重灾区之一,其形成原因主要就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过多。大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苏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南京市政府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1.8千克以内,这样的排放强度对于南京以及整个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个挑战。报告中提出力争南京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以上,无锡也在其201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这些都给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系指旨在防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综合整治环境的公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或乡村)公用的、能提高环境质量的或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公共绿地和广场、给排水设施、集中供热设施、防灾设施、交通设施及其他集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等。①苏南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较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近些年,国家对环保的投资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处于严重不足的水平,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更少。目前,很多基层政府目光短视,更愿意将资金用作能够短期内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这样是无益于苏南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无益于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而且跟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苏南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相对仍然落后。其中部分区域的污水管网建设进度依然非常缓慢,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部分城市市政公用环保设施建设落后、废物处理设备严重不足,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致使城市环境质量恶化、投资环①蔡守秋,论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30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境变差,这样必然会制约苏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市场化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干预过多,市场化水平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主要靠财政拨款,但并不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就能运行。行政干预的过多,就会影响其发展。在我国包括苏南地区,环保产业基本上都是政企合一的体制来运行。如果政府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大包大揽,管理过多,势必会影响企业的自主管理,降低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以及灵活性。企业也就失去了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企业就不能真正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到位。3.理念保守,环保基础设施技术含量低苏南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属于相对先进的水平,但是还没能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程度。从生态建筑上看,很多城市玻璃外墙的设计不但不能起到低碳环保的作用,还会吸光吸热,提高能源的消耗;城市下水管网的设计还在沿用很多年前的设计方案,不能根据城市的发展与时俱进,气候出现大的降雨的时候,往往出现全城菏泽的情况;另外,环保基础设施所用的材料也达不到低碳、环保的要求。这些都与苏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要抓紧时间落实这些方面的问题。三、生态保护制度不够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苏南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是在持续的恶化,制度的缺失、监管体系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市场型经济制度的不健全。苏南地区本身资源宝贵而又紧张。因此,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更要有计划性的有节制的开采和使用。如果违背了这样的原则,将会导致苏南地区资源的日益缺失和大量的流失,生态环境也必将持续的恶化。因此要确立和规范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购买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的补偿制度。其次,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以及制度建设不足。通常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运行和推进,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上进行宏观上的规划、引导、调节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上不能仅仅局限于停留在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这些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其更重要的作用和突出的功能还在于:一、通过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调配资金和资源配置;二、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苏南地区的环境相关税收制度;三、鼓励和促进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和形式,搞活苏南地区投融资体制;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逐步优化苏南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制度,加强对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性管理。最后,现阶段中央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从战略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但是苏南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将一些明显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项目上马,最终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短期效益,取得一定的政绩,但是长远来看对当地居民的福利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涸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将会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因此,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要杜绝这种“唯GDP论”的情况的发生,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四、公众生态意识相对薄弱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占相当大人口比例的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不可小视。生活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苏南地区地处中国乃至江苏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垃圾量更大、对环境的破坏力更强。之前的太湖蓝藻事件的污染源大部分就是来自生活污染。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近年来,在太湖总氮和总磷的来源中,工业污染比例下降,而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比例增加,太湖水富营养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污染、农业污染、汽车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电子垃圾污染的高峰期已经来临。在城市生活中,居民的生活垃圾总量也非常大,这方面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也相当大。这些垃圾占用大量垃圾处理场地资源,严重影响到大气质量及城市景观,同时还会造成土壤条件的恶化,污染水资源,形成潜在的火灾隐患,并可能导致有害生物性传染疾病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家庭污水的排放等,对居民的环保意识要求较大。虽然现在很多苏南地区已经实行了垃圾的分类处理,但是居民的执行能力堪忧。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他们的生态意识相对是要落后于发达的城市区域。这些区域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塑料袋、塑料薄膜、废旧电池等,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处理和应用,同样也会加剧苏南地区生态环境的负担。苏南地区是少有的乡镇经济发展领先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近些年发展模式有了质的变化,但是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区域是在思想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和乡镇。乡镇的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和生态观念相对都比较落后。一些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处理、污水处理等等,都对苏南地区乡镇企业主和私营企业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要推进苏南地区民间自发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和力量的形成和不断壮大。苏南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既要强调人类的发展,又要兼顾自然和发展,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双向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既要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又要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符合马克思主32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义生态发展理念的科学的发展观念。第三节典型案例剖析:“太湖蓝藻事件”20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事件让苏南地区居民体验了以生态换经济的恶果。蓝藻是一种水生藻类生物,通常在湖泊遭受到有机物污染,氮、磷等成分严重超标的情况下,湖水会呈富营养化状态,如果遇上合适的温度条件(一般是摄氏18度的气温),就会形成适合蓝藻生长的环境,蓝藻生长速度非常迅速,而且蓝藻爆发时,会消耗和溶解水中大量的氧气,湖水中的鱼类和其他类的水生生物就会因为缺氧而死亡。导致水体颜色变化,伴有恶臭,水质严重污染。长期如此的话,湖泊将成为“死湖”。太湖蓝藻的爆发不仅造成了太湖水域内鱼虾等生物的大量死亡,还给整个太湖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并给苏南地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一、太湖流域特征与蓝藻成因(一)太湖流域特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太湖总面积2338平方公里,南北长6815公里,东西宽34公里,有大小岛屿48个,峰72座,常年水位下水深1189米,库容4413亿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浅水型湖泊。①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历史上的太湖流域内自然水系发达,众多河网交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现如今,太湖流域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工业强度最高的区域。太湖流域的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0.38%,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48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为0.5亩,仅达到全国人均水平的36%;区域内总人口为453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周边有江浙地区的八大经济发达城市群,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而单位土地面积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更是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57倍。(二)蓝藻爆发成因1.气温高及水位低因素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4月平均水温是19.56"C,是近25年来最高。加上降水量偏少,水位为近50年最低,使藻类生生高峰期大大提前,这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①王福源,王培元,刘晓敏,孙瑞瑞.苏南地区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l(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水体因素导致蓝藻爆发性繁殖的直接原因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形成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指湖泊当中的营养物质自然地富集,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千万年的演化。而目前苏南地区所出现的蓝藻爆发其成因主要是人为原因。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这些富含污染物质水源未经适当的处理就排入自然江河湖泊水系之中,就会造成水体中氮、氨、磷以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升高。同时农业生产方面大面积施用的化肥和农药等物质,以及水产养殖方面投放过多的饲饵,长期逐渐积聚,也是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3.水体流动性因素回顾和分析整个太湖蓝藻事件,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藻类相对集聚严重的区域都是水体流动性差、半封闭的湖湾水域,例如沙渚取水口、锦园一华东疗养院、犊山口以及十八湾生态观光带等地,而水体流动性好的水域蓝藻爆发的情况则相对来说好很多。在特定风向之下,蓝藻过度繁殖会消耗和溶解水中大量氧气,导致水体内大量生物体的死亡和腐烂,产生严重的异味。总的来说,“太湖蓝藻事件”既有天灾的因素又有人祸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人为的生态意识的薄弱、太湖生态建设的薄弱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与成果无锡市政府因此提出了“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太湖水环境治理目标,并指出了“确保本地居民饮用水安全、太湖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太湖水质稳中趋好”的“十二五”太湖水污染防治目标。2011年11月,无锡市正式施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建立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污染防治等各项制度,经过各方努力,近年来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太湖水质稳中趋好,蓝藻暴发减弱.对于促进太湖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太湖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落实到具体措施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长江的水调到太湖,改善了太湖的水质结构;打捞蓝藻,防止蓝藻腐烂产生新的污染:用科学的办法清除长期积累在湖底的污染底泥特别是游动的底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从源头上对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以上几种途径,形成控源、截污、捞藻、引流、清淤、修复等多手段协同的治理措施。经过各方努力,近年来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太湖水质稳中趋好,蓝藻暴发减弱.有效地改善了太湖水质,保障了供水安全。蓝藻暴发面积逐年减少, 第二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富营养程度得到较大改善。2007--2009年,无锡市共打捞蓝藻140万t,累计相当于从太湖中提取了800多t氮、160多t磷。2009年,太湖无锡水域主要水质指标继续改善,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富营养化指数与2008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9%、16%、18%和4%。太湖无锡水域水体中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明显减少,首次出现藻类集聚现象逐年推后,2010年比2009年又晚一个月,藻类密度和聚集最大面积都有显著下降。∞对于促进太湖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太湖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太湖蓝藻事件”暴露的生态问题“太湖蓝藻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背后暴露的是苏南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工业污染严重近30年来,太湖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多年GDP增速超过20%。但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传统高污染行业如印染、造纸、化工、酿造等在工业中仍占较高份额,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仍然相对较小,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苏锡常三市第二产业比例均有所上升,其中,苏州市第二产业比例上升最多,约5.2%;2008年苏锡常三市第三产业比例较2001年有升有降,但升降均在2%以内。与2002年相比,2008年无锡和常州两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增加约31%和36%,工业排放污染负荷仍然较高。2007年开始太湖流域对6大行业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区内工业企业治污设施进行提标升级改造,企业治污能力有所加强。但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缺乏有效保障和监督,设施正常运行率不高,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同时,对湖泊富营养有主要影响的氮、磷,动监测和总量控制尚未全面展开。(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程度不够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虽逐年提高,但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总体滞后,厂区、管网不配套现象还比较普遍,部分已建污水处理厂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减排能力。如2006年底太湖流域虽然形成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324万t/d,但实际处理量仅198万t/d,其中生活污水处理量115万t/d。圆流域污水处理厂处理深度不够、中水回用率低,除磷脱氮处理标准普遍偏低。村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滞后,部分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污泥规范化处置薄弱。①王鸿涌.无锡太湖蓝藻治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0(23).②华风林.对防范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的思考[J].环境科技.2012(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三)种植养殖业污染严重太湖流域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种植、养殖业较发达。据报道,太湖流域现状农田肥料年用量平均为氮1]巴570~600kg/hm2,磷)J巴80~99kg/hm2,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过量的化肥投入提高了土壤的N、P背景值,增加了向水体流失的风险和流失量。同时,流域内蔬菜、水果和花卉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其农田上单季作物氮肥用量是普通大田作物的数倍甚至数10倍,且利用效率低,造成大量氮、磷排入水体。家禽养殖量大、分布广,实际养殖中,只有60%左右的畜禽粪便作有机肥,粪水处理率低,污染严重。水产养殖向周围水体排放的氮、磷也相当可观,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四)水量调控手段薄弱太湖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水体流动性差,换水周期长。2000年前降雨是影响入湖量的主要因素,近10年来依靠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部分地改善了太湖东部的流动性和水体交换,但无法形成湖体调水引流循环,乃至改善运河以北地区水体的水质、水量有序交换。而且望虞河调水期间,导致太湖北部区域尾水排放不畅,流域河流污染程度加剧。总之,太湖水污染的治理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治理太湖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工作就能取得效果的。针对这些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采取长效措施,方能最终解决这个难题。①张红举,陈方.太湖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途径[J].水资源保护.20lO(3).35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人和自然会有相互和谐以及相互对立的两面性。因此,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南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来有序的进行。第一节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生态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的应用,充分体现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强调变革生产方式、运用科学技术的内容。因此,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抓住运用科学技术这个关键内容,为苏南地区经济的革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动力;也要用升华的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指导苏南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本节从苏南经济的三大产业进行说明。一、加快苏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一)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农业的有机生产方式,它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的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在生产中不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且对土地要求很高,不能含有重金属污染成分,却要求含有很高的有机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要求不能污染有机农产品,且不允许污染加工场地之环境。苏南地区在发展有机农产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本充足的优势,利用现代的科技水平促进苏南地区农业的高效发展,大力发展苏南地区的绿色、有机农业,提高苏南地区农产品的附加值。(二)绿色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业复合而成的产业,生态绿色旅游是以生态农业的绿色景观为主要观赏物的旅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加快苏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苏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开发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路径,大力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苏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在大力开发苏南地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3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可同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常州市就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全市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的目标。∞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园区双管齐下,苏南地区的绿色生态旅游业必能获得有效而长远的发展。无论是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还是绿色生态旅游,都要求加快苏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苏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这不仅是提高苏南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决淘汰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导作用,用科学技术促进苏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质量和市场化水平。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变废为宝,使得原本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品变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因此,科学技术的利用可以实现工业产品的循环利用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循环工业的运用为苏南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而目前由于苏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苏南地区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必然造成自然资源和重要原材料的大量消耗。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南地区必须放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工业,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苏南地区工业比重大,外资项目多,企业园区化的特点证明苏南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而在这个阶段,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排放大量水、固体以及气体污染物为代价的。我们坚决不能走有些西方国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任务同传统工业化一样,依然是要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与传统工业化不同的是,新型工业化不仅仅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新型工业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苏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速工业经济转型①姚晓东.2013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338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首先是转移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推进节能减排,以促进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创建环境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步伐,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有些能耗大的产业,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使其达到循环产业的标准,以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南京市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2013年完成金陵石化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改造,完成华润热电、化工园热电、华能南京以及扬子、南化等燃煤锅炉烟气脱硝工程;而一些污染严重落后而不及时治理或者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产业,要坚决予以取缔。①镇江则要求深入开展化工行业整治,关闭企业50家以上,化工园区集中度达到65%。@在淘汰和优化落后产业企业的同时,要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促进苏南地区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苏南地区要加强与外资企业科研合作、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加快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苏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最后,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节能环保型产品来替代高耗能的落后技术,有效发展风电技术装备,加快工业结构的实际转换。(二)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工业,就是通过工业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推动工业系统的生态化质变,向工业生态系统演进,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发展模式。@节约能源是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提高企业废水、废料的回收效率和加工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将产业结构与最终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把握需求升级、技术进步和比较优势的提升,加快工业结构的实际转换。苏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应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速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苏南地区发展循环型工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减少资源投入,节约能耗;第二,生产性能稳定、可重复使用的产品:第三,高效利用工业废弃物。从本质上讲,循环型工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从原有的原料——产品——废料到循环后的原料一一产品——废料——净化废物。循环型工业在苏南地区全面推广存在思想认识、技术障碍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推广的时候可以在冶金、石化、造纸等高消耗、高污染企业执行,时机成熟时在全①季建业.南京市政府2013政府工作报制R】.2013②刘捍东.镇江市政府2013政府工作报铽R】.2013③李军.推行资源节约标准发展江苏循环经济[J].市场周刊.2006(6).3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行业展开;并且在执行时以积极的引导、鼓励为主,注重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对于苏南地区循环型企业不仅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更是要给予科学技术上的支持。1.政策上的扶持实行绿色经济核算,围绕资源消耗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率等指标,建立循环工业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按照核算机制运行并且效果良好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指导性意见方法如节约能源实施办法、“三废”处理办法等来指导循环型工业的创新与发展。设立对于循环型工业的专项资金,来补助响应循环政策的创新型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以及环境保护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银行的信贷优惠等政策。2.科学技术上的支持苏南地区对于循环型工业的支持不仅要体现在政策层面上,更要建立与循环型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并鼓励骨干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其次,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的研发的投入,来扶持一批循环工业应用的示范工程和项目,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循环工业的研发投入;最后,在循环工业的技术上要有所创新,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力度,特别是在太阳能利用、光伏制造等关键性的技术和行业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三、统筹协调苏南地区三大产业关系“十二五”期间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达到47%,年均增长4%。”而苏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第二产业原有的比重较高,笔者认为要跟全国的平均水平有区别的对待。因此,苏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以内部的重新规划以及协调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为主。(一)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苏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重点逐步转移为金融服务、高新技术服务等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让这样的行业更大程度地服务于其它行业,服务于苏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例如有序的拓展金融服务业;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加快研发设计行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进一步提升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服务;积极发展检测检验、知识产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对服务业的发展要求提供更高的发展环境,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要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含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发展;要强化服务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自身也要规范服务、诚信服务。总之,要提升苏南地区第三产业的质量,粗放型要向集约型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发展一批苏南地区的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使得苏南地区居民对于运输、零售等服务型行业有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应对苏南地区的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和批发市场等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进行优化配置。苏南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苏南地区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天然的资源,全面发展苏南地区的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划一些精品的生态旅游路线和旅游风景区,同时也要注重这些地区的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升苏南地区的生态服务理念,完善苏南地区生态旅游的服务体系,提高苏南地区生态旅游的质量,进而提高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苏南地区要相应地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地区间交通设施以及配置先进的通讯网络。这样也对苏南地区的此类生活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因此,苏南地区要以建设数字城市为平台,加快信息化步伐,积极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三)三大产业相互协调由于上世纪90年代苏南地区以政府牵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进入21世纪以来,苏南地区的第三产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很高,第二产业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很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都将是苏南经济的支柱。因此,苏南地区的三大产业的调整,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千万不能盲目发展第三产业,而是应该在尊重苏南地区实际的情况下来发展第三产业。例如常州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就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①这是经过认真研究做出的决定。当然,面对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发展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住宅产业、旅游文化等生活型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提高苏南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推动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①姚晓东.常州市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34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第二节加强苏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解决人与自然间矛盾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就是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消除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新陈代谢裂缝”,恢复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问正常物质循环,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可持续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如果人类的发展无视自然,必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分析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处理当今社会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农业生态保护自然界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借鉴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在尊重自然,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一)严格保护农业用地首先是保护粮食用地。农田尤其稻田是苏南地区主要的生态支持系统,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防治洪涝灾害。由于苏南地区地势较低,经常受洪涝灾害困扰,稻田具有储水与滞洪作用,可缓解洪涝灾害。加上城区、工业区大量水泥设施、路面和众多的大包围、小包围致使大量雨水直接或间接入河,增加了河道排水负担。第二,防治水土流失。第三,防治地面沉降。另外,稻田不仅可以涵养水源、缓解热岛效应,还具有改善局部小气候的作用。日益薄弱的苏南农田生态支持系统对苏南生态安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呈现的如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与薄弱的农田生态支持系统息息相关。城市化不等于水泥覆盖森林,城市化也不等于消灭农田,苏南地区千万不能走进这个误区。其次是要保护水资源面积。要舍得投资,按更高标准来治理以太湖为重点的流域内所有湖泊、河流。要确保苏南地区水资源的保持量,断然不能随意的缩小水资源的面积,这样不仅不利于苏南地区生态方面的安全,也会减少水产品的种类与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二)治理农业生产污染42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在现有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下,所应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要以保护和不破坏现有的农业生态体系为目的。实现治理环境污染和发展农业生产并举,同时进步,同时提高。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是个典型的案例,①蒋巷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通过科技的手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1.综合治理秸秆焚烧目前全国各地区的秸秆类物质主要是被一次性烧毁或者直接废弃。蒋巷村则是充分利用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在缺氧状态下发生热解反应,产生的燃气通过输配管网直接输送到各个村民家中供使用。这种技术的热源转换率为75%以上,热源使用率比直接燃烧要高3倍以上。蒋巷村的这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实施之后,每年秸秆的消耗量将近365吨,并建成了一个500立方米的储气罐。这样不但节省了当地村民的能源消耗开支,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苏南地区在面对秸秆焚烧的污染局面时,要开发出秸秆的更大、更经济有效的用处,来引导农民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处理秸秆,让漫天浓雾远离人们的生活。2.实施禽畜养殖场的治污工程随着农村大量集约化养殖场的建立与发展,生产过程中禽畜的粪便如何处理和再使用,成为农业生产污染治理的一大问题。一般保守的办法是将养殖粪便存放在化粪池一段时间后作为有机肥料直接使用,这样的粪便使用率极低。蒋巷村有一年产2000头猪的养殖场,建成了一座200立方米的沼气池,并配套了40立方米的储气柜。这个中型养殖场将牲畜的粪便收集起来,转送到沼气池中,对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消化,产生的沼气供养殖场的生产生活使用,而发酵后的粪便则是作为高效有机肥料送往生态种植基地,满足苏南地区绿色蔬菜种植的需求。这种把禽畜的粪便变废为宝以达到污染治理的养殖场治污工程值得学习与推广。二、生态工业园建设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苏南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能够可持续供给。为了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供给,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苏南地区的工业不可避免的要向工业园区集中。生态工业园区(EIP)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来规划和建设的产业园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副产物和废物交换,物质、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共享等手段来实现园区整体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圆①吴晓春.苏南生态新农村建筑节能示范一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人居环境建设【J】.建设科技.2010(5).②Cole,R.P.J.Hall.Industrialparksasecosystems[d】.JoumalofCleanerProduction,1995,3(1,2).4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至2010年4月,环保部门共批准了36家单位进行国家级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苏南地区的很多工业园区也是榜上有名。2006年,昆山工业园区被环保部门批准为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2008年,南京开发区被环保部门批准为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被环保部门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无锡新区被环保部门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而江苏省自2005年起也批准了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0家省级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其中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和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5家园区已经通过验收。苏南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园区的建立,优化了苏南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工业园区的节能节水和污染减排。为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苏南的工业园区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是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但是,由于苏南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集中、产业活动强度大、资源通量高和污染密集,也已经成为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发地。再加上苏南地区地域情况的特殊性,苏南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苏南地区经济以乡镇企业起家,在经济发展上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苏南板块县域经济强大,这在中国其它地方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结局非常不利于苏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新一轮发展中,苏南的众多开发区在功能上要有新的要求。苏南地区工业园区的经济系统的运行要严格按照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由原来的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苏南地区的工业园区、高新开发区。这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的园区升级换代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和系统支持。同时也需要工业园区以及苏南人自身不断的创新和发展。1.第三代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需要新一轮的政策创新生态工业园区如果要真正成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就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政策创新,成为新一轮的政策先行区。对于生态工业园区而言,必须要坚持生态主导的发展定位,如何进行政策创新,使之成长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因此,在政策上要协调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消除现行政策的部门色彩和不合理之处;更要进行政策创新,综合运用约束、激励、压力和支持性政策手段,构建统一的生态工业园区政策体系,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规范的制度框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2.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纳入园区决策主流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要想取得效果,就需要将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要素纳入到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决策主流中去。例如,建立热电、污水处理和废物循环等生态基础设旌:充分考虑废物循环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保障工业共生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进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或产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相互间的协同关系,尊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周期和客观规律,避免冲突和矛盾等等。3.加大生态创新力度,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物质代谢分析与综合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及风险控制技术等专一性技术的研发,加大最佳适用技术和最佳可得技术的推广;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强化科研创新和交流,开发资源利用新方式,延长经济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加大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优化集成平台技术与决策系统的科技支撑、推广和应用;创建和培育一些公共平台,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创新体系,培育核心竞争力。4.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联盟迄今为止,我国包括苏南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停留在单个工业园区层面,没有形成类似于英国国家产业共生项目(NISP)那样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产业网络体系。①如果能将各个生态工业园区的资源整合利用,形成规范的产业链条,各个生态园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将会有更大的提高。5.引导园区内外资投资方向目前到苏南来投资的外企大都是制造类企业,有的甚至是高能耗、高污染类(如重化工)企业,给苏南乃至整个江苏和周边省市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在目前外资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对外资依赖性较严重的情况下,应当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引进外资的问题,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引进的错误方法,重点引入高技术、清洁型制造业和优质服务类企业,优化产业结构。②同时,加强对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和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大力发展本土品牌的高技术产业,逐步改善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的现状。总之,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工业园区以及苏南人自身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整合提升各类工业、科技园区,用园区的发展带动工业的发展,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园区的经济密度和产业水平,带动地区特色经济和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形成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型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点带面”地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以此来推动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NISP.英国国家工业共生项目NISP网站[EB/OL].http://ww.nisp.org.uk.,2010.05.10.②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宏观经济研究,2001,(4)4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三、加强水污染治理(一)湖泊资源污染管理无锡太湖事件给苏南地区的水生态保护敲响了警钟,也为苏南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参考。健康的湖泊应具有完整的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良好的连通性和完整性、足够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苏南地区的湖泊资源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在治理的过程中要实施专业而又人性化的治理措施:1.科学的湖泊整治第一,布置人工湿地。把人工湿地分布于湖泊污染严重岸线段、湖岸冲刷严重岸线段;第二,建设生态护岸。对于岸坡侵蚀严重的湖泊,可以采用人造砌块生态护岸,岸坡侵蚀不严重的湖泊,可采用植物生态护岸或木栅栏护岸:第三,对湖泊进行生态清淤。生态清淤在于清除重污染和重金属含量高的表层沉积物,减少淤泥中污染物和氮、磷营养元素的二次释放,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遏制湖泊生态稳定性的退化;第四,滨水空间保护。以湖岸线为界向外延伸30m至50m范围的滨水空间内,对于尚未进行任何建设的区域,禁止一切开发性项目的建设,实施严格保护;对于现存的村落、工厂等已建设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施拆迁;对于已建设项目应加强生态防护,建设防护性能强的绿色立体生态屏障。2.湖泊生态修复保护水源地、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是要做好水功能区污染负荷总量限排工作。各地区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的基础上,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污染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而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对达标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同时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3.加快周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污水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大城镇污水整治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机制。无锡市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太湖新城180平方公里“清水流域”建设,要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30%。∞4.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要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建立由社会各相关部门组成的水质监测体系:水利①朱克江.2013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3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部门在调配水资源时,对可能影响饮用水的水源情况应及时通报:航运部门在发生有可能污染水体的海事时,也应及时通报;还可发动社会各单位、居民建立水质监督网络,一旦发现水质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二)生活污水管理(2008年度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而非工业用水。因此,加强苏南地区生活污水的治理也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部分。而苏南地区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苏南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机制相比较而言比较完善,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治理成为重中之重。解决苏南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要解决好生活污水处理相关的家庭配套设施,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推广净化沼气池、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等来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同时,要加强苏南地区农村人口的生态环保意识,自觉做好污水排放工作。1.科学的规划设计苏南地区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中,应该结合农村地区的地形、人口的数量、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规划设计污水管网。在建设污水管网的过程中,要提高管网的入户率,避免入户管网的二次施工,增加二次施工带来的人力、物理、财力的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避免穿越河道、铁路、主要公路等现状设施,以减少施工、动力提升及运行成本。∞2.灵活的选取方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选择费用投入、运行成本适宜,处理效果好的技术方案。根据苏南各地在已有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优先推荐有动力生化+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动力生化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脱氮,人工湿地处理段主要用于强化有机污染物去除和脱氮除磷。根据这样的组合而确定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可以使COD去除率达到79%一88%,氨氮去除率达N61%-83%,总氨去除率43%一85%,总磷去除率55%一90%。②3.长效的统一管理由于苏南地区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污水处理系统的维护费用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后期运行费用。例如可以通过适当收取自来水费、乡镇自筹以及企业资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在后期的管理上,各地政府也要不断完善长效的管理制度,实行各部门的联合统一管理,在环保、财政、水利、农业各部门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下来实行农村污水治理的长效管理。①江苏省建设厅.农村省会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2008.②赵挺.对苏南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12(4).4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地区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环保基础设施是美化环境的前提。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排水管面积、集中供热范围、燃气化水平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控制污染、保持生态的水平。随着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环境污染物的排量必然大幅增加,这就对苏南地区的公共设施、城市绿化、道路交通、排水管网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然会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南京市就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新增20个小游园,完成40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创建和提升工作,绿化村庄500个。①苏州则在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虎丘湿地公园等重大绿化工程,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②镇江要求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新建小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③这些目标都要求苏南地区大力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苏南地区人民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苏南地区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先进的管理建设理念西方有些国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生态问题的瓶颈。例如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遭受战争和工业的双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世界罕见。但是德国运用大量的环保科技,并重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一批生产发达、环保基础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城市,德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可以改良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经验,要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低碳建材、节能建筑等科学、生态的方式,为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二)灵活方便的建设渠道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要从整个苏南地区的环境综合政治情况和总体效益出发,根据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的种类和区域的环境特点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项目、有利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的重点项目,更是要给予大力的支持。特别是要把环保基础设施用在处理污水、排水、城市绿化、防火防灾等项目上;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冲破行业和隶属关系的界限,实行以集①季建业.2013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tal.2013②周乃翔.2013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3③刘捍东.2013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3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中治理为主、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谁污源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来加强苏南地区的环境保护。对于对污染的治理有效实施的企业进行政治表彰和政策倾斜,增加这些企业对环保贡献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促进苏南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会反过来促进苏南地区生产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升级改造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三)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需要政府动用大量的资金和金融部门提供大量的贷款才能正常运转的一项工程。相比较其它基础设施建设,苏南地区要更加重视和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证资金的充分。通过增加预算、贷款优惠、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资金的充足。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要做到专款专用,通过一切途径杜绝浪费和挪用,以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实旅环保基础设旌建设之前,认真调研,掌握准确信息,选准项目,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工作应该认真负责,量力而行,防止过度建设、重复建设。另外,除去国家和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也应该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启用各种财政收入来支持和扶持本地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上级划拨的专款一定要做到专用,做到不浪费,更要用足用好,使得这些环保基础设施更好的为地区环境和生态作贡献。还要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例如,利用补偿资金、赞助资金、引进外资、受益者集资、私人资本融资、社会捐款等多元化渠道。第三节建立完善苏南地区生态保护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苏南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依照法律程序,修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地方性环保政策来协调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制度规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积极引导苏南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谋求苏南地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结合。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在环境的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进行着不公平的分配。破坏者没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受害者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因此,我们要通过制度的构建来激励和约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有益或有损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制度的供给,以解决生态制度4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缺失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制度的创新,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来改进和改革生态制度。具体措施如下:一、优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了自然资源的范畴。矿藏、水流、森林、草原、荒地等都是属于此范畴。自然资源是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社会经济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但是地方的自然资源由国家划拨给地方无偿使用。这种资源使用的低价或无价引发大规模、低效率地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出现“公共地悲剧”的博弈结果。目前,苏南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直接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推动苏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以换取苏南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规律,一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生产环节的废品又进一步恶化了苏南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了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改变长期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缓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苏南地区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苏南地区生态保护的效率。因为只有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较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针对资源产权的不同情况,应该加以区别对待:一是对于产权已经明确界定清晰的,在均衡资源使用者和公共利益所有者的利益的基础上,产权主体通过分配或拍卖的方式或程序获得其所有权;二是对于产权难以清晰界定的,应确定公共产权主体获得所有权,并且其所有权由统一的机构负责实施管理。以上基础上,还需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市场化进程,实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市场交易体制,构建完善的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机制。二、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除了优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这样才能建立和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运用政府和市场的手段,协调生态利益的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苏南地区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地区。单单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抑制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更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苏南地区更加需要建立和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让污染者去负担;让破坏者去恢复;让开发者去保护;让受益者获得赔偿,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一)完善生态法律保障体系生态补偿立法的缺失是限制和阻碍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生态补偿实质上涉及到资金再分配和财政再分配的问题,有可能影响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没有法律作为后盾,具体到实际问题很难操作。应尽快出台环境基本法或环境法典,建立权威、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促使生态补偿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鼓励和支持。当前我国应尽快根据现实情况出台《生态补偿条例》,在《条例》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争取早日出台《生态补偿法》,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下来,使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得到法律的有力支撑。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前提的,如果生态补偿制度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则为其推行提供了可靠保障,还可提高其实施的效率。这样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样适应于苏南地区。(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参照世界上各国对于生态补偿的实践操作和先进经验,政府首先在推进生态补偿体系中应当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生态效益的购买方,而且还需要借助有效的市场机制来调节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从而达到提高国家层面的整体生态效益的目标。例如,美国和哥斯达黎加等国政府作为生态效益最主要的购买者,法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建立的林业专项基金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的专款。借鉴国外经验,苏南地区应该发挥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2.政府与市场互补作用在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方面,苏南地区可以遵循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方面互补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生态利益补偿体系。一方面,政府应当主导完善环境税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的价格和交易机制,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生态利益共享原则和相对应的责任分担机制,提供财政补偿、生态融资等行政手段;另一方面,也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和培育与生态环境补偿交易相关的市场机制,培育出与生态利益补偿相关的包括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在区域内可进行大胆试点,逐步推广,促进利益补偿体系的差异化和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三)创新生态补偿方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征收生态税例如设置生态税种,征收生态税。生态税收作为一种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具有资金配置和行为激励两项基本功能。如美国用于补偿生态区域的转移支付资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生态税收中获得的。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性,通过设置生态税,政府可以向生态效益受益地区的公众或企业强制征收生态税的方法来补偿生态保护和生态经营者。生态税的征收对象主要包括在生态效益中受益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范围包括有经营收入的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力发电厂、大中城市自来水厂、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风景旅游区等的经营单位和个人。2.设立生态补偿基金还可以设立生态补偿基金。遵循“谁投资,谁收益"原则,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特定地区总体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从各地区收缴来的基金,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再重新配置给他们,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并实行专款专用,这样不仅能降低处理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交易费用,而且能够缩短环境物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时滞。还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建立区际生态转移支付基金,支付基金的运作模式可由相关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建立“资金横向转移”的补偿模式。三、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对于绿色GDP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尽管一些国家尝试性进行了绿色GDP的核算,但核算过程复杂,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因此,苏南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探讨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及简便的运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绿色GDP考核体系归根结底是为苏南地区的生态发展服务的。因此,绿色GDP考核体系不仅要兼顾苏南地区的特点,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绿色GDP考核指标必须反映绿色GDP的目标内涵,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第二,符合统计口径原则。确定绿色GDP考核指标,应当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和相关部门的公开资料信息,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方便性和指标量化的合理性;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绿色GDP考核指标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应当具有实践应有价值。应尽量采用简单的数据统计和计算方法,便于使用和操作;第四,可对比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GDP指标的数据①赵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J].科学社会主义.2009(4).52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记录,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出包含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要素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应当选择具有统一性和典型性特征的指标来进行衡量,以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能形成对比,反映出绿色GDP指标的演进轨迹,以便因地制宜采取对应措施,提出解决方案。根据以上原则,苏南地区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可以考虑以下内容作为考核的标准①:表3—1苏南地区绿色GDP考核指标准总目标则具体指标与单位备注层绿经GDP增长率(%)彦济人均GDP(万元/人)反映目前经济增长GDP发科技成果转化率(%)情况的宏观经济指考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标核层体社城镇化率(%)系厶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人)能够证明环境问题Z;进城镇登记失业率(%)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步社会基本保险参保率(%)影响层水耗强度(立方米/万元)能耗强度(吨标煤/万元)资物质消耗强度(吨/万元)源土地资源消耗强度(立方米/万元)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反映出经济发展对约能源消费结构(%)资源的利用水平房屋空置率(%)层土地产出率(%)三废综合利用贡献率(%)①朱海玲。石超.涉外环境降级成本调整的绿色GDP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9(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森林覆盖率(%)环人均耕地面积(平方米/人)境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反映经济增长给生友主要饮用水质达标率(%)好污染物排放强度(%)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层环保投资占GDPI:E重(%)因此,对苏南地区各级政府来说,要从根本扭转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将环保质量、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环保的投入力度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纳入领导人的考核体系,以确保绿色GDP能发挥正常作用。通过对表格中反映的问题的切实解决,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增长转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的增长,实现一种经济、资源和环境多方位优化的增长方式,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发展。运用绿色GDP考核体系,督促本地区政府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导苏南地区经济向着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管理和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减少和杜绝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发展的现象。只有建立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才能防止苏南地区走上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双“增长"的局面。第四节提高苏南地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一、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公众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理应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因此,很有必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只有老百姓也具备了生态环保意识,才能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我们的碧海蓝天。“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起家,也要靠宣传教育发展”①我们知道,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企业所有者或企业主获得企业利润,政府获取企业缴纳的税收和管理费用,而环境污染的代价则常常是普通民众承担。个人与组织①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54 第三章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之间的力量与影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同时风险成本也是极不对称的。因此,将环境保护仅仅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环境立法程序上相应的加强立法机关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参与和协商。公众主动参与,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政府公开信息程度与公众参与政府事务意识息息相关,政府有责任宣传相关知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来普及和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价值观。同时还须进一步完善企业行为信息公开制度,扩大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领域、范围和数量,保证公众的行为能力与其承担的相应责任相匹配,避免复杂、困难的环境问题发生时把这些问题推向公众,责怪公众的无能与无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苏南地区居民当中推广生态思想,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1.在苏南地区居民当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对苏南地区人民进行低碳概念的宣传与普及,尤其是城乡结合部与农村的居民,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居民,鼓励他们平时所使用的生活用品为低碳的生活用品,杜绝使用一次性水杯、筷子等易耗品以及对环境保护有威胁的商品。鼓励大家用公共交通,或者汽车、步行的绿色方式代替对环境有破坏的方式。在平时居民的生活中,要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苏南城区的很多小区已经实行了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如何能够被准确的分放在不同用途、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中,这跟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与推广。2.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来普及和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鼓励适当消费、量力消费;再次,从学校开展相关环境教育的课程,普及环境与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得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众多,而企业职工多以苏南地区居民为主,同样需要培养这些企业员工的生态环保理念,并且进行专业性的绿色生产方面的宣传与培训;同时,企业主在企业当中有着重大的决策和主导作用,企业主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能带动整个企业的绿色生产与绿色制造,更好的为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二、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分散的、个体的力量与政治和经济精英无法抗衡,他们弱小的话语常常被权威声音所淹没,因而很有必要发展环保第三组织——非政府环保组织。非政府环保组织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是使用组织的因素来强化抵制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在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上社会力量不对称、不均衡的格局。以前的几十年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微观协商式民主”模式。在欧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各国政府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显著加强,他们制订法律、和政策法规时更加注重普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努力让社会公众有效参与具有争议的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个过程事实上普遍采取了协商讨论的方式。例如,德国《联邦污染控制法》规定:所有的法律和一般行政法规的制定,每次都需要选出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代表组成小组,向该小组充分听取意见。这个小组主要由科学组织的代表、受影响的有关工业和运输系统的代表、以及各州负责污染控制的最高机关的代表综合组成。我国在制定环保法规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国外的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办法,“加强非政府环保组织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广泛听取第三方民众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经过协商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及严谨性。1.通过多方渠道争取运作资金国外的金融市场相对规范与活跃,再加上慈善活动的兴盛,给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保证。苏南地区要争取在国内相对落后的环境中,利用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网络、网站等手段争取私人捐赠;更要争取与大公司、大企业合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争取环保组织运作的资金。2.环保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为环保组织服务。国外很多环保组织都是由专业人士和科学家组成。例如美国生态协会、美国环境保卫基金等。苏南地区在组建非政府环保组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这种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必将会为苏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专业、权威的数据与解决措施。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民众自发意识的形成,是基于民众个体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个体之间相互信任和尊敬而形成的,这样可以实现将一部分环境治理的责任和具体任务落实从政府层面转化为广大民众层面。这种民间性、自发性的组织是一种长效的、广泛的、极其重要的发展力量。在现阶段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政府应该进一步激发非政府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这个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环境发展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P56.56 结语结语现代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缺陷,突出表现为生态危机迅速扩张,人类及其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世界都在不断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文明之路。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理论创新的梳理,从理论层面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实践层面,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创新理论对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强调了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人与自然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描述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还强调要用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发展,这为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又一条建设性的对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制约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敲响了警钟。第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建设良好生态秩序与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通过科学的方式进一步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也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拓展和创新。第三,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苏南地区一度处在生态事件的风口浪尖上。近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颇具典型性。苏南地区作为生态脆弱的经济发达地区,既担负着加快发展经济,又面临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需要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苏南经济发展新模式。第四,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苏南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苏南地区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指导,从战略层面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上苏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其创新和发展,分析了江苏苏南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制度上的创新以及公民生态意识的5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高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分析与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一致,也与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相一致。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如何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处理好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和谐仍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课题。限于篇幅和研究深度,文中对于许多策略的探讨还是粗线条的,本人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细致的剖析与摸索。58 参考文献一、著作部分【1】崔广柏,刘凌,姚琪,逢勇,姜翠玲.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究LMI.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l咽.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曲格平.中国的环境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6】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7】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8】俞可平.生态文明系列丛书总序口Ⅵ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9】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臧佩洪、唐正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环境法治(2007年卷)LMI.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t9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1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环境发展政策建i.gl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二、学位论文部分【1】黄炯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p】.福建农林大学,2010.【2】何晓燕.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研究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3]文lJ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p】.南华大学,20lO.【4】雷毅.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四川建设研究田】.I匹t)11农业大学,2011.[5】唐大川.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615E宁.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动趋势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7】徐宁.苏南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8】张汉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9】张凯军.从马克思生态思想看吉林省生态城市建设[D】.长春师范学院,2011.5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0】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三、期刊部分【l】卞莉.江苏苏南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2).【2】卜泳生.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一一以苏南地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7).[3】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10(1).【4】蔡守秋.论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5】陈立新.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蓝藻治理的实践【J】.江苏水利,2012(10)[6】陈润羊,花明.新农村环境保护的SWOT研究【J】.乡镇经济,2009(8).【7】樊奇.我国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市场失灵问题fJ】.辽宁经济,2006(6).[8】华凤林.对防范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的思考【J】.环境科学,2012(4)[9】姜春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求是,2008(21).[10】李文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建议【J】.《高科技与中国产业化》,2007(9).[1l】李克国.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12】李荣生.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养羊业【J】.地理研究,1999(18).[13】李亚青,王栓军.浅析低碳生活方式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12(6)【14】李军.推行资源节约标准发展江苏循环经济【J】.市场周刊.2006(6).[15]文ljd,朋,周怡.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城乡居民思想观念的改进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16]文lJ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探讨【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1)【17】唐为首.“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J】.经济丛刊,2007(4).[18】吴晓青,夏峰,洪尚群.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J】.四川环境,2006(1).【191_q:一家变.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鄂州大学学报,2012(6).[20】王仕民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前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8).【21】王雨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2215[:.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2).【23】王雨辰.论戴维·佩泊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J】.江汉论坛,2008(12).【24】王向峰.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1(5).[25】王晓莉,陈默,吴林海.低碳生产意愿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一一江苏苏南地区212家工业出口企业的案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6]T.晓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27】王鸿涌.无锡太湖蓝藻治理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0(23). 参考文献【28】王福源,王培元,刘晓敏,孙瑞瑞.苏南地区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l(3).【29】万玉山,李娜,丁庆忠,张平,王明新.苏南地区发展低碳农业模式的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2(4)[30】吴晓春.苏南生态新农村建筑节能示范一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人居环境建设【J】.建设科技.2010(5).【31】谢小芬.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3)【321余维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探微【J1.生态经济.2010(9)[33】张利痒,岳利萍.我国自然资源产权的制度安排及其优化【J】.改革,2007(1).[34】张传刚.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_绿色科技.2012(12)【35]N]颖,李清宇.苏南小城镇低碳水网系统的规划方法与政策探析【J】.水利经济,2010(6).[361氍E建,张东沽,王晓江.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方面的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1N]Jg[.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估与对策研究一一以苏南地区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8】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391朱宪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实事求是,2011(3)[40】张岂之.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J】.史学期刊,2001(3).【41】赵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J】.科学社会主义.2009(4).【42]赵挺.对苏南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12(4).【43】朱海玲,石超.涉外环境降级成本调整的绿色GDP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9(4).[44】Cole,R.P.J.Hall.IndustrialparksaSecosystem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995,3(1/2).[451FriedlB,GetznerM.DeterminantsofC02emissionsinasmallopeneconomy101.EcologicalEconomics,2003,45(1).四、网络类[1】苏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朱华祥.戴伟峰.农业环境与发展网络版,http://唧.docin.com/p-24—038784,html.五、报告类[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6l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的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社.2007.[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2]季建业.南京市2013政府工作报告JR].2013.[2]周乃翔.苏州市2013政府工作报告【R】.2013.[2]朱克江.无锡市2013政府工作报告【R】.2013.[2]姚晓东.常州市2013政府工作报告【R】.2013.[2]刘捍东.镇江市2013政府工作报告[RI.2013.62 致谢致谢时光飞逝,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我的心情兴奋却又不舍。三年的潜心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也从各位老师那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智慧豁达的生活理念,为再次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学术研究是艰苦的,但是我的导师吴国清老师却时不时的给我加油打气,给我鼓励。吴老师工作的孜孜不倦、学术上的勤奋严谨也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这里,向吴老师表示感谢,感谢您像父亲一样的关怀与鼓舞。同时也感谢思政部的其他各位老师,感谢盛邦跃老师、花亚纯老师、余林媛老师、李献斌老师、王建光老师、杨珉老师、葛笑如老师、李晓广老师⋯⋯他们的博学,他们对学术研究的专注,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徐晓明,在我攻读研究生的三年,他不仅要攻读博士学位,还要应对繁琐的工作。但是在生活和学习上,他却处处以我为先,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三年来的朝夕相处,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感谢大家对我这位走读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学弟、学妹们的朝气与活力,也感受到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成为我学习的动力、快乐的源泉。马上就要离开南京农业大学这所美丽的学校,并且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我将用在南农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同时,也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各位老师三年来的辛勤教诲。祝福各位老师:安康幸福!卞苏玲2013年3月15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其伟大实践》,《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第11期,第一作者。2、《树立正确利益观的新审视》,《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3期,第二作者。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市场周刊》,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6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