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课件2(肖德望)

求谏课件2(肖德望)

ID:36263623

大小:1.94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5-07

求谏课件2(肖德望)_第1页
求谏课件2(肖德望)_第2页
求谏课件2(肖德望)_第3页
求谏课件2(肖德望)_第4页
求谏课件2(肖德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求谏课件2(肖德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国天下求谏唐宋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秘书门下省出纳帝命审核尚书省具体贯彻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唐代谏官散骑常侍讽皇上及重臣过失谏议大夫分析朝政得失补阙拾遗朝仪供奉等事务讽谏分工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他重用取于直言的魏征,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见他为人正直,对他备加器重。魏征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非常赞赏他。魏征死后,太宗悲伤感慨

2、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他的统治期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

3、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的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影视剧中的李世民唐太宗画像以铜为

4、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唐太宗名言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回天之力”的故事唐太宗曾下令,要把洛阳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

5、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唐太宗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张玄素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赏给他500匹绢。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求谏吴兢关于《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唐代史学家吴

6、兢所著的一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10卷40篇,以记言为主。全书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关于吴兢吴兢,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吴兢具有忠于历史的赤诚。武则天时期武三思领导修撰国史,他以朋党为界限,记事不实。吴兢愤而私撰《唐书》、《唐春秋》,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时,他任右补阙,与刘知几等人共修《则天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

7、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张说几次请求删改,他都断然拒绝,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吴兢的高风亮节,得到时人赞叹,人们称誉他是当世董狐。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

8、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第一节的两层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1、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2、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由“君道”及“臣道”。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