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

ID:37178343

大小:228.7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5-11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_第1页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_第2页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_第3页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_第4页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壤圈土壤的形成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地质大循环过程过程:基岩出露地表——风化淋溶——风化壳——搬运——沉积物——沉积岩;时间极长、范围极广意义:形成疏松多孔的成土母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生物小循环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的统一过程。过程:低等生物使母质积累有机质和养分——地衣、苔藓——高等绿色植物:意义:控制了自然界养料物质无限制的淋失,使有限的营养元素得到无限的利用,使母质转化成土壤,促进土壤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停地运动和向前发展。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地质大循环是生

2、物小循环的基础;两个循环过程同时并存,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地质大循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综合(图2.1、2.2),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2.土壤形成过程是随着时间进行的。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3.土壤形成过程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基本现象构成。它们之间

3、的对立统一运动,导致土壤向某一方向发展,形成特定类型的土壤。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4.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土壤形成过程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3.在土壤内部物质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土壤主要发生过程地带性土壤,与生物气候带相联系灰化过程条件:寒温带,针叶林

4、植被;物质迁移特征: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硅铝铁分离,铁铝胶体络合淋溶淀积于下部,二氧化硅残留在土体上部;结果:形成灰白色灰化淋溶表层,Fe、Al络合物聚积的灰化淀积层。粘化过程条件: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物质迁移特征: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结果:形成粘化层。富铝化过程条件:中亚,南亚热带和热带;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物质迁移特征: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结果: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

5、或铁磐层。盐分迁移,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水分差异引起。盐渍化过程条件:干旱少雨气候带及高山寒漠带。物质迁移特征和结果:易溶性盐类在土体上部聚积。钙化过程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物质迁移特征:由于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不发生移动,钙镁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结果:土体中、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水分状况程度上的差别潜育化过程/灰粘化作用或潜水离铁作用条件:终年积水;结果:潜育化作用——潜育层或青泥层;潜水离铁作用——潜育层粘粒部分的硅铝率和硅铁率都较高。潴育化过程条件:干湿交替;物质

6、迁移特征:铁、锰物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结果:形成潴育层。如水稻土。白浆化过程条件:质地粘重或冻层顶托水分较多的地区,土壤表层经常处于周期性滞水状态;物质迁移特征:侧向漂洗——铁、锰还原淋失,粘粒机械淋洗;结果:腐殖质层下出现白浆层。有机质积累与分解程度不同腐殖化过程条件:草原及草甸植被;物质迁移特征:土层上部积累大量有机质;结果:形成腐殖质层。泥炭化过程条件:排水不良,过湿,嫌气环境;物质迁移特征:土层上部积累大量有机质,部分有机残体未完全分解;结果:形成泥炭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