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

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

ID:38128424

大小:406.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8

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_第1页
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_第2页
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史志鉴研究论“康雍乾盛世’’的史学思想陆万昌1黄震2(1.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2.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0)【摘要】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治史的优良传统,历朝的统治者都会编纂前朝的历吏。就所修支书来说,清朝康雍乾时期无论种类之多或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此时期官方编纂的<明吏),体例严密,考订详填,史料正确,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比较符舍公论,被公认是二十四吏中质量最好的史书之一。可见,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史荦成就,超过了清朝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康雍乾盛世的支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秉公持平”论兴亡;(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明亡清兴;(3)十分重视对史

2、料的收集和鉴别运用;(4)重视选拔和任用有学问的人担任吏官。。康雍乾盛世”时期的之学思想给我们当今盛世修吏以很多启示。【关键词】康雍乾以史为鉴实事求是进步历史观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是清朝前期较有作为的三位君主.他们深深懂得.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建立了清王朝.但要巩固其统治,一方面必须争取汉族士人的支持和合作,清除汉人的排满情绪;另一方面必须认真总结和借鉴前朝治政之得失.积极学习和继承汉族先进文化,尽量减少执政失误。为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带来新机。为此.他们除了自己毕生努力学习经史子集等汉文典籍外,还大力提倡甚至参与经史子集的收集、整理、修订、编纂工作。为使史籍真正能起到鉴戒

3、的作用.他们提倡史书要纪实,主张写信史。清朝重大史学成就的取得.是与康、雍、乾三帝的进步史观和高度重视分不开的。一、。秉公持平”论兴亡我们知道.<宋史>是元朝修纂的.<元史》明朝修纂的.都是不同民族统治之朝为前朝所修纂的史书.由于编纂者或多或少带有狭隘的民族感情色彩和编纂时问过紧,造成失实之处较多.直到当今不少史学家仍颇有微词。清朝编纂<明史)也是异族之朝所修。因此康熙帝特别强调要吸取(宋史>、‘元史)的教训,使(明史)编成信实传世的史书。为了避免<明史>重犯<宋史)、‘元史)修纂之失误.康熙帝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对《明史)的成书时间不作规定.防止仓卒草率造成失实的毛病;二是强调写史必

4、据实秉公.防止带着狭隘的民族感情色彩去评论前朝史事。他说:史书永垂后世,关系甚重,必据实秉公,论断得正.始无偏颇之失,可以传信后世。又说:<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关系甚巨⋯⋯后有公论者必归罪于朕躬。朕不畏当时而畏后人,不重文章而重良心者此也。康熙帝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明史)的纂惨工作。他说过“纂修史书.虽史官之责,而当朕之时修成此书,稍有未坍。咎将归朕。。表面上看.好像康熙帝是为了逃避后人的指责,注重个人名声之毁誉,实际上这是为政者敢于对工作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中国几千年史学工作者注重直笔.实录传统史德的继承和光大.这是难能可贵的。康熙

5、帝不仅一再强调修史要据实秉公.而且他自己对明朝的史事都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他主张,。论古人之道,犹后之论今,须在中正和平,中正则不偏.和平则不阙。”所谓中正.就是要对史事采取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所谓和平.就是不要凭个人感情好恶妄下结论。把中正和平作为评论古人的一项原则.这体现了康熙帝的进步历史观。康熙说过:“元人讥宋.明复讥元.朕并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惟从公论耳”。康熙并不像元、明两代的统治者.随便讥讽贬低前朝,他对明朝的历史就采取了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康熙E—I一年,他告诫大学士等人说:“前纂修《明史)诸臣.以所撰‘本纪’、‘列传’数卷进呈.朕详细悉批阅⋯⋯朕思洪武系开基

6、之主,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贤辟,虽时殊事异,然皆励精著于一时,谟烈垂诸奕也”。康熙三十六年,他再次告诫大学士等:“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我朝见行事例,因之丽行者甚多。且明代无文后预政,以臣凌君等事,但其晚季坏于宦官耳”。康熙帝既对明初洪武、永乐、宣德的统治以及明初开国佐命诸臣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又对明后期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等帝的腐败和魏忠贤坏政进行揭露。他说“明季诸帝.俱不甚谙经史.⋯⋯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加万两,供用银数100万两⋯⋯明季宫女至9000人.内监至10万人”。在谈及明朝灭亡的原因时,康熙帝认为,不能把明朝灭

7、亡全都归罪于太监,明末朋党纷争才是招至明亡的主要原因。他说这并不是他有意袒护太监,他本人并非信用太监之君主.他之所以这样认为完全是出于说公道话。康熙帝把“秉公持平”看成作史论古的基本立场,反对“胶执私见为一偏之论”.这确实反映了康熙帝的进步历史观。二、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角度看待明亡清兴清初,汉族人有着严重的排满情绪,尤其是那些以汉族王朝为正统的汉族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把满族看成是中国以外的异族。把明亡清兴看成是外族入侵灭亡中国。对此,康熙帝的主要措施有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