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

ID:41972848

大小:1.61 MB

页数:111页

时间:2019-09-05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_第1页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_第2页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_第3页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_第4页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学辨证理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广西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2概述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以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3温病辨证理论在临床上意义: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纲领、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4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的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

2、演变规律、病程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代表作《温热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5(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温邪入侵人体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应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6功能失调为主卫、气分营、血分实质损害为主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7温病发展的主要阶段:卫气营血卫分证属表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属里气分证较浅营分证较深血分证更深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81、卫分证(1)概念: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卫的生理:《灵枢·本藏篇》“卫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

3、理,司开阖者也。”“卫者,卫外而为固也。”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9(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0(3)病机分析:邪郁卫表,肺卫失宣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1(4)发展趋势:卫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温邪犯于卫分,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能够驱邪外出,或加上及时恰当的治疗,温邪从表而解,疾病得愈。二是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正气不能祛邪外出,温邪可从卫入气;如患者正气极虚,温邪可由卫分而直接传入营分甚至血分,此时病情较为重险。第四章温病

4、的辨证理论122、气分证(1)概念: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在内。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都可属气分证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3气的生理:《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4气分证的形成途径一.是在卫分的温邪传入气分;二.是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邪可以直犯阳明,湿热病邪则直犯于脾胃等;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病邪伏于气分而内发;四.是由营分

5、邪热转出气分等。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5(2)主要证候: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一般按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可分两大类。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6(2)主要证候:温热类温病: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气分证是否一定会出汗?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8热盛阳明证: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见症。热壅于肺——身热,喘咳,汗出,口渴等;热扰胸膈——可见身热心烦不眠等;热结肠腑——可见日晡潮热,腹胀便秘等;热郁胆腑——可见身热口苦,干呕心

6、烦等。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19湿热类温病: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较特殊。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其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湿偏盛者:热为湿遏而多表现为身热不扬;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汗衰。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20湿热类温病: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较特殊。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中焦气机的表现,脾胃升降不能,故而有痞满之感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21湿热类温病: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较特殊。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苔腻为湿热征象湿热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多为白

7、腻苔;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为黄腻苔或黄浊苔。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22在论述气分证时每把热盛阳明证作为典型代表,而其他病变部位的气分证临床表现,将在三焦辨证中叙述。温病邪在半表半里者也归属于气分证范围,但其往往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或表现为寒热起伏,与一般的气分证不恶寒者有别。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23(3)病机分析:以热盛阳明作为代表,故病机为正邪剧争,热盛津伤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24以病邪犯阳明为例,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故邪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