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

ID:42969165

大小:5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4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_第1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_第2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_第3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_第4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建议一、中考语文命题中有关文言文阅读考查要求是这样的: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以、而、于、贝I」、虽、焉、乎因、其、之、然、且、为、者(只考词义,不考词法)2、理解文屮重要句子的意思。内容一与中心关系密切名言警句形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题型:翻译句子(落实词义关注句式)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文章要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能力要求:整体把握综合归纳语言表述二、结合中考文言文试题分析1、题型特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命题情况看,一般是设置了五个题冃,前三题都是选择题,

2、一般是对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选择其中正确的一项或两项,也有选择其屮错误的一项或两项。第I川题是“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O第五题是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概括。从以上可知,文言文部分是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形式,来全面考查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2选文特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段来看,2003年的《指喻》,2004年的《河中石曽》,2005年的《墨翁传》。篇幅都在250字到300字之间,前两篇文体都是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后一篇是人物传记。3、命题意图第一道题是考查学生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二、三两题是考查学生们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

3、虽然不多,但出现频率很高,是考查的一个重占•八・、•03年考查了“以”、“且”、“虽”、“而”、五个虚词。04年考查了“于”、“以为”、“为”、“其”、“之”等五个虚词。05年考查了“以”、“而”、“虽”、“于”、“之”等五个虚词。其中“之”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中考中一直把它当作重点来考查,这连续的三年中的第三个选择题都是考查“之”字的用法或意义。尤其是考查它作代词时的意义。第四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所选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能力体现在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自己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第

4、五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把握与概括能力,它包括文章要点、文章屮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等几个方面。能力要求:整体把握综合归纳语言表述[NextPage]4、解题思路试题中出现的文言文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出试题的范圉应是在考纲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求之中的,考查的内容只是课内文言文教学的延伸,因此其屮出现的大部分文言词语和句式是屮学课文屮出现过的,能被看懂。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尽可能地把题答好,就要善于从已知信息111发去推断未知的答案。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是选记叙为主的短文,且以人物传记与故

5、事性较强的浅近文言文为主,那么就要弄明白写的什么事(起因、发展、结局)、什么人(做事、行为、言语等),人物与人物间的关系、事件间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思想观点与情感表现,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动机目的(中心)等,以此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语段屮心要旨。这样,依据•己知信息进行周密的逻辑思维,经过综合归纳就可以基本了解选文的大意,把握选文的基本内容了。这个过程叫做整体阅读,或者叫做整体感知,即先不去思考、解答个别的、具体的问题,而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把握文章大意(主要内容)。文章大意感知准确了,那么就为下一步的解答具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下面的解

6、题就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形。笫二步是根据每道题的内容、题干的要求,从已知信息屮声找相关的内容,即解题时的有用信息。然后从全文大意与相关内容出发来推断答案。我们以2004年中考试题《河中石兽》为例第一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四个句子的意思,然作出正确的回答。A项的“临”,D项的“已”在教材中已多次出现,在句中解释为“面对”、“停止”都没有错误;这些都是可确定的已知信息B项全句的意思是“两个石兽一起沉人河底”,“并”在句中应解释为“一起匕C项全句的意思是“(僧)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7、”,“竟'应解释为浣、终”。’所以此题的答案是B、Co第二题:考查“于”、“以为”、“为”、“其"等虚词的意思。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有很强的规律性,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作用、意义是容易区分的。A项的“于水中”、“于地”分别作动词“求”;“置叩勺补语,“于”作介词“在”解释;B项的前一个“以为”作动词“认为”解释,后一个“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应该解释为“用佗)作为”;C项的两个“为”都解释为“成为”;D项的两个“其”虽然都是代词,但指代的对象却不同,前一个“其”指代,他”(即“老河兵”),后一个“其,,指代“那里,,(即“

8、河内,,)。所以此题答案是A、Co第三题:考查对的正确理解。“之"是文言文屮使用频率非常高、用法比较多的一个屜词;此题主要考查“之''作代词时的意义。根据全篇内容可以明确①句的“之''指的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