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ID:44532279

大小:2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3

上传者:U-7604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摘要:在上海市正在开展中的二期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及研究性学习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课程改革、课程理念创新的参与者与推进者,必然要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向引导、启发、协助的方向拓展,以适应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通过教学展示课《从补血剂看铁的化合物》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指导探究、启发思考、尊重质疑、共同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关键词:课程改革角色转变引导探究尊重学生在上海市正在开展中的二期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与推进者,化学课程理念的这一系列重要创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变,以新的形象出现,适应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在我校正在进行的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试点中,我也担任了新教材的试点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化学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科学探究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化学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大胆实践、深入体验的。通过在前一阶段的教学展示课《从补血剂看铁的化合物》中与其他老师的反复备课、深入讨论、教学实践,使我对于教师这一教学主体在教学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所应进行的思想上的深刻转变有了一个更加清晰与明确地认识。 一、因材施教,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教师与学生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于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过程,更是一个课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发展与转化的过程,这就愈要教师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重塑。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来收集和筛选素材,可以对化学教科书进行适当的“裁减”,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主动构建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广泛联系的课程资源,使化学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通过缺铁性贫血这一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引入二价铁,并且将这种科普性的内容安排为学生的小品表演,扩大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参与度,同时通过这种活泼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注重化学的生产、生活实践作用。二、大胆放手,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希望能够在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贯穿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培养、科学品质的培养。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将二价铁的性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索来完成,教学中的重点放在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大胆推测一科学验证一得出结论”上。教学片段一:[学生讨论]:通过对氯化亚铁溶液可发生的反应讨论分析二价铁可能具有的性质。[学生分组汇报,相互补充]:1、二价铁可以水解。2、二价铁可以与碱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 、二价铁能够被氧化为三价铁。[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现象]:1、氯化亚铁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蓝2、氯化亚铁溶液与氯水反应,然后加硫氤化钾,溶液变红。3、氯化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学生现象不一,产生分歧]:生1:看见白色沉淀,现在变为绿色沉淀。生2:只看见绿色沉淀,现在接近灰绿色,在试管壁上出现红褐色沉淀。生3:在试管内液面的表面一层为红褐色沉淀,内部为绿色沉淀。[教师设疑];同一个实验,接近的操作,却出现不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呢?[提出问题2]:讨论:红褐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产生的?它产生的原因与快慢和试验操作中的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回答]:生:我们小组认为红褐色物质是氢氧化铁,我们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看到红褐色沉淀与试管壁上的物质相似。生:我们小组认为红褐色物质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我们把灰绿色沉淀取出,滴在滤纸上,很快转化为红褐色,是由于跟空气的接触面增大了。生:我们小组有做了一次实验,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保持相对静置,可看到一丝丝白色沉淀,慢慢转化为浅绿色,振荡后,逐渐转化为灰绿色,过一会儿,看到试管壁上有红褐色物质出现,我们认为这个实验中不能振荡。振荡,就有空气进入试管,与沉淀接触反应。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价铁具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剂 氯水氧化,空气的氧气也有氧化性,也会把两价铁氧化。[教师小结]:通过这一实验现象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转化为了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说明二价铁极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的性质。在以上这个关于“二价铁极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知识环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让教师直接解疑,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在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现象、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教学片段二:[提出问题3]:思考,如果要制备纯净的氢氧化亚铁的沉淀,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方案展示]:1、我们要制备出氢氧化亚铁的沉淀同时防止它被氧化,在试管中先滴加氢氧化钠的溶液,然后在氢氧化钠的溶液表面加少量不与水反应的液体,比如煤油,然后用长的胶头滴管吸取一滴管的氯化亚铁的溶液,将它深入到氢氧化钠溶液的底部,然后缓慢滴加,就可得到氢氧化亚铁的沉淀。2、在一个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亚铁的溶液,然后用煤油液封,接下来直接放入一小块钠,因为钠会与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的沉淀,而且反应中释放的氢气还是一种还原性的气体,提供还原性环境,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3、使用电解池的原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做电解液,铁棒做阳极,碳棒做阴极,同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用苯液封。4,使用原电池的原理,用吸氧腐蚀制备。 [教师小结]:大家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围绕着隔绝氧气、减少氧气的量进行的,再一次说明了二价铁极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的性质。本段的教学设计,从知识点上说是对于“二价铁极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知识点的巩固,但是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化的处理,而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自主探究活动加深对二价铁易被氧化的理解。而且应该说,在这一段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相当的发散,通过一个知识拓展到一系列相关知识,该讨论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较大的过程,结束的时候还有学生意犹未尽,继续思考着。这样一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好的。三,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学片段三:[学生提问]:氢氧化亚铁的沉淀是白色的,氢氧化铁的沉淀是红褐色的,为什么在这里出现了一种绿色沉淀?[教师引导]:你们自己考虑一下呢?[学生积极发言]:1、是操作问题,氯化亚铁在滴加下落过程中已经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在落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立即产生氢氧化铁的沉淀,所以两者混合,得到的沉淀为灰绿色。2、亚铁离子在溶液中较多情况下呈现的是绿色,所以这里可能是亚铁离子没有完全反应,所以使得溶液为绿色。3、在氢氧化亚铁完全形成氢氧化铁的沉淀之前,先与氧气、水结合形成一种绿色的络合物,但是因为氧气与水的量不断增加,最后得到的产物还是氢氧化铁的沉淀。4、颜色与低加的量的多少有关。5、与 溶解度有关,反映放出热量,从而使氯化亚铁部分析出,所以沉淀的颜色为绿色。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质疑:灰绿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应该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发现了问题,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只了解白色、红褐色是什么物质,并且将问题提出,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发展,首先就应该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忠于科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高高在上、教师权威的做法和观念、具有“民主意识”,以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将教学过程营造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在教学中以对话人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表达的欲望。所以,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予以鼓励,并且激励大家进行大胆的假设,在相互探讨中将思维、视线打开,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实验设计,并且通过实验课程完成他们的验证,在整个过程中,尊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在无形中将学习的质疑精神、学习的科学态度,传递到学生的身上,进一步完成对于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从在不少的问题,这种研究型课程课堂的灵活性对于教师的驾驭水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自身的观念、教师的理论水平都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应该说 课程改革,向每一位教师提出巨大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进行自我观念的更新,进行自身观念的转变、自身角色的转,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去实践、不断去完善,在教学之外不断加强自我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名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我们的身上责任艰巨。主要参考文献张焰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23—24鲁学军教学中的反思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3):1高剑南试论化学学科特色化学教学,2003,(10):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