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

ID:50158086

大小:483.08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3-08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_第1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_第2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_第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_第4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的药物治疗(2016).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2016)阜阳世东医院(原:男科医院)徐永(皮肤科顾问)阜阳市疾控中心皮肤性病门诊退休副主任医师(13905581653;0558-2252222-8858)本文常用缩写及注解lHZ=带状疱疹;NSAIDs=非甾体抗炎药NGF=神经生长因子PHN=带状疱疹后神经疼NNH=需要对伤害处理RDBPCS=随机、双盲和安的人数[注1]慰剂对照NNT=需要治疗的人数TCAs=三环类抗抑郁剂[注1]VAS=视觉模拟量表[注2]NP=神经病理性疼痛ZAP=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本文常用缩写及注解【注】1、NNT和NNH:统计学术语,其“値(数字)”是经

2、过RDBPCS统计学处理得出的。为便于理解,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本文将其简单地解释(不一定妥当)为:NNT→有效性指数,假设NNT=5,则表示用某一药物治疗5例患者,会有1例有效,已知阿米替林的NNT=2.8,其表示该药每治疗2.8例患者,就会有1例有效,以此类推;NNH→副作用指数,假设NNH=5,则表示每5例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会有1例发生副作用,已知普瑞巴林的NNH=4.3,其表示每4.3例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会有1例发生副作用,以此类推。如需进一步了解NNT/NNH,请咨询统计学专业人士。2、VAS: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疼痛视觉模拟量化简便方法。具体方法

3、:在纸上画一条10cm(100mm)横线,设左侧一端为0(无疼痛),右侧一端为10(最剧烈疼痛),在每一cm处画一座标,在每一mm处标一小点,让患者将其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标注在相应位置。0为无疼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序言PHN是HZ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最难治的NP。其疼痛程度,历史上曾做出过如下描述:疼痛剧烈无比,令患者悲惨,令视者痛心,令医者束手无策,甚者阿片类亦无济于事。阿片类对伤害性疼痛-癌性疼痛等疗效确切,但对NP特别是PHN疗效次之,单独使用时甚至完全无效。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PHN的发病

4、率逐年上升,特别是PHN迁延数年乃至终生不愈者日趋增多,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等则提倡50岁以上人群中预防接种HZ疫苗,也有一些国家以水痘疫苗代替之,亦能起到部分预防效果。近年来,尽管新的疼痛控制技术不断涌现,但仍有少数患者对现有的任何疗法显示抵抗,甚至完全无效。即使是人们普遍认为较为有效的普瑞巴林,单独使用能使PHN疼痛程度缓解≥50%者也仅有30%左右。1.AZP的分类[1-2]分为:①前驱期疼痛(皮疹出现前1周内);②急性期疼痛(皮疹出现后1个月内);③亚急性期疼痛(皮疹出现后4个月内);④PHN(皮疹出现后超过4个月,或者皮疹痊愈后

5、超过3个月),前三者属于伤害性疼痛(NSAIDs有效,扑热息痛为其首选,效果确切),后者属于NP(NSAIDs无效)。但是,急性期、亚急性期痛疼也可合并NP。2.PHN的定义[1-3]Dworkin(2007)提出的定义:皮疹出现后超过4个月(既:皮疹痊愈后超过3个月),其持续性疼痛量化指标VAS在“3”以上。这个定义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可和赞同,也符合国际疼痛学会对慢性疼痛的定义,并已逐步得到了公认。但是,也有少数学者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沿用传统的定义:皮疹消退后超过1个月,也无疼痛量化指标。这既不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干扰了疗效判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

6、中国专家共识》(2016),依然沿用Rowbotham(1995)提出的“皮疹痊愈后持续性痛疼超过1个月,也无痛疼量化指标”。3.PHN的发病机制[1,4-5]NP的发病机制分为周围性、中枢性和心因性三种,也是PHN发病机制的基础。PHN多为周围神经机制,也可以是中枢神经机制、心因性(精神源性)机制和双重性/多重性机制。3.PHN的发病机制[1,4-5]3.1周围神经机制持续性伤害刺激导致神经纤维敏化;受损神经组织释放溶血磷脂酸,促使神经纤维脱髓鞘,诱发假触角形成和脊髓后角痛觉传递神经纤维在二级神经元内发芽,导致痛觉超敏;受损神经纤维区域异位性钠通道和α-肾上腺

7、素能受体表达,导致痛觉超敏;交感神经纤维在后根神经节内发芽,植物神经自发放电直接刺激后根神经,导致自发性疼痛;Aβ-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根胶质内,触觉刺激直接传递至痛觉二级神经元;疼痛抑制系统功能障碍。3.PHN的发病机制[1,4-5]3.2中枢性神经机制NMDA受体诱导脊髓二级神经元敏化;下行性疼痛抑制系统功能障碍;小胶质细胞的ATP受体-P2X受体表达,导致疼痛加剧和痛觉敏化范围扩大;中枢神经系统痛觉调节和识别机制功能障碍。3.3心因性(精神源性)机制单一心因性机制的PHN并不多见,但大多数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因性因素,特别是病程迁延的患者,临床上不容忽视。

8、3.4双重性或多重性机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