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ID:5487893

大小:403.0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7-12-13

上传者:U-3679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1页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2页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3页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4页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疾病监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疾病监测曾光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部分疾病监测基本知识 疾病监测的定义疾病监测是现代疾病防治工作中两项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一切应当知道的人,以便采取干预措施。(此为广义疾病监测的概念)狭义疾病监测:基本内容同上述概念,但狭义疾病监测主要强调从人群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通过对该样本人群的某一或某些特征进行检测或调查,来达到监测整个人群上述特征的目的。 疾病监测概念的主要内涵(1)强调长期地、连续地收集疾病的动态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的动态分布,不仅指疾病的人间、时间和地域的动态分布,也包括从健康到发病的疾病谱的动态分布;影响因素,包括与疾病发生有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疾病监测概念的主要内涵(2)对收集的资料要认真核对和分析,信息的准确性是疾病监测的生命;一定要及时上报和反馈信息,使一切应该了解信息的人都能迅速地知道。这一点十分重要,我国过去对这一点强调不够。希望能够引起各级疾病监测系统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疾病监测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控制疾病流行服务。 疾病监测与对策监测报告对策调整流行病学调查卫生政策控制活动资源配置实施对策连续监测评价分析投入产出流行病学情报早期发现流行病学家的基本工作 理想的监测系统简单Simplicity敏感Sensitivity灵活Flexibility可接受Acceptability及时Timeliness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高PPVHighpositivepredictivevalue可持续Sustainability 我国疾病监测的发展我国疾病监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染病监测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传染病监测的迅速发展,出生、死亡监测和慢性非传染病监测起步。第三阶段:包括行为监测在内的第二代监测开始发展 疾病监测发展的第一阶段按照现代疾病监测定义回顾,我国的疾病监测活动起始于1950年组建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反馈系统,与这一系统发展相平行的是,逐步建设了一支应对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卫生防疫队伍,在现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系统至今仍然是我国最重要、最基本的宏观监测系统。该阶段疾病监测的特点为重视对疾病流行期的监测。 疾病监测发展的第二阶段(1)自1978年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流感、乙型脑炎、流脑、副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各单病种的监测系统。1980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牵头,在我国建立了长期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了对出生、死亡和传染病监测为主并逐渐增加非传染病内容的监测工作,目前该监测系统的疾病监测点已达145个,监测人口达1千万人,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 疾病监测发展的第二阶段(2)其他监测系统如,医院感染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系统,卫生部死亡监测点系统,以及食物中毒监测等系统也相继建立。九十年代以后,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需要,我国成功地开展了以“零病例报告”和小儿“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主动监测。 疾病监测发展的第三阶段(1)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开展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需要,首先北京的部分社区,九十年代初在天津市,以后世界银行卫七贷款项目在疾病监测点系统的部分点中开展了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学监测,这些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钠盐摄入、体育锻炼等。 疾病监测发展的第三阶段(2)在九十年代结束前,为了更好地控制AIDS/STD在我国的流行,我国在世界银行卫九贷款项目中,首次在新疆、福建、广西和山西四个项目省布置了分别针对高危人群、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行为监测,包括监测多性伴行为、静脉吸毒、避孕套以及清洁注射器的使用等。这一监测和血清学监测、疫情监测结合在一起,被称为“第二代监测”。 疾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1)被动监测(PassiveSurveil1ance):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称为被动监测。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即属于被动监测范畴。主动监测(Active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或者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病例,称为主动监测。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即属于主动监测。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 疾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2)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实际病例:指确实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在传染病诊断方法中,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是较为可靠的方法。监测病例:在大范围的疾病监测活动中,由于技术或经费方面的问题,不采用病原学诊断方法,而是确定一种较为稳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这样确认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疾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3)常规系统,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持点是传染病义务报告人都要上报传染病病例.哨兵医生监测系统:如美国的监测流感样病例发生监测系统。其由美国各地自愿参加的120名医生做流感样病例的前哨监测,每周直接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他们诊断的流感样病例。常规报告系统与哨兵医生(SentryDoctor)报告系统: 1983年11月~1984年4月美国哨兵医师报告的流感样病例〈美国CDC提供的资料〉 疾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4)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直接指标:监视病例的统计数字,例如发病数、死亡数和发病率、死亡率,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分析传染病疫情趋势时常用之。间接指标:当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时,可以采用间接指标来达到监测的目的。如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数”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疾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5)稀型调查与密型调查:稀型调查: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内(一般为一年),对监测指标开展较少次数的调查称为稀型调查。其常用于调查一个监测期内呈现规则动态变化的单项流行病学指标。密型调查: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内开展较多次数的调查(至少3次)为密型调查。其常用于同时监测多项呈动态变化的流行病学指标,以摸清其相应之间的关系,也用于监测多项呈动态变化的流行病学指标。 疾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6)静态人群(Fixedpopulation)和动态人群(Dynamicpopulation)静态人群:理想的静态人群指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移出、移入的人群.疾病监测工作中,一个地区的人口有少量出生、死亡、移出和移入时,仍可视为静态人群。在计算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时以平均人口为分母。动态人群:指在研究过程中有人口移出、移入的人群。在计算频率指标时,要采用人时计算法,以人时为分母。 监测信息的流通流通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流通和同级不同单位之间的横向流通。建立监测信息合理流通渠道的目的是为了使所有应该了解信息的人都能随时了解到,以便于及时提出主动监测方案,或者导致对重要疫情做出迅速反应,也有利于科研人员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在疾病监测中,既要重视疫情资料的纵向流通也要重视其横向流通。 第二部分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疾病谱的监测临床医师只能观察到医院就诊的病例。流行病学医师的视野远较临床医师宽阔,不仅监测医院报告病例,还要密切观察医院漏报病例、不就诊病例、隐性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谱冰山图示1+2表示临床医师的视野海平面1+2+3+4+5表示流行病学医师的视野1.医院报告病例.2.医院漏报病例.3.不就诊病例4.隐性感染者5.病原携带者. 美国细菌性痢疾的疾病谱(1983) 传染病监测的内容监测人群的基本情况:了解人口、出生、死亡、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教育水准、居住条件和人群流动的情况。监测传染病在人、时、地方面的动态分布,包括做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监测人群的易感性.监测传染源、宿主、昆虫媒介、传染来源情况.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传染病流行预测 传染病监测的四个系统以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该系统的作用是从宏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种的动态变化,并有法律或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监测系统。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发挥效能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检验结果能否按常规上报、流通和反馈。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为对医院内感染和病原菌耐药进行监测的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在特定的人群中监测传染病的动态.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在人群中监测各种传染病的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行为学监测和第二代监测 行为学监测(1)传染病的行为学监测指标:包括可能导致传播途径实现的各种行为,例如饮用不洁净水、拨食动物皮毛、接触疫水、多性伴、共用静脉注射器等,目前开展最多的是对艾滋病(AIDS)和性病的行为学监测。 行为学监测(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指标:包括各种慢性非传染病共有或独有的危险行为,这些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酒精中毒、肺癌、乳腺癌等,危险行为例如吸烟、饮酒、营养缺乏或过剩、长期伏案工作、缺乏体力活动等,1984-1993年期间WHO发起的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计划(MONICA)在23个国家执行过程,都连续开展了行为学监测。 第二代监测概念:第二代监测(SecondaryGenerationSurveillance,SGS)是指在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检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以达到提高监测敏感性和监测效率的目的。 第二代AIDS/HIV监测的背景全球HIV/AIDS流行的特点:1)HIV/AIDS的流行呈戏剧性的动态演变;2)HIV感染的分布极不平衡。第一代HIV/AIDS监测相对于HIV/AIDS监测目的而言存在着缺陷:1)由于GFS不能提供有关行为或社会特征的信息,不可能对将要发生的流行提出有依有据的警告;2)FGS的监测内容缺少HIV流行的决定因素的指标。 第二代AIDS/HIV监测的指导原则(1)制定监测规划必须考虑不同的流行类型,应用一般原则时要因具体情况而异。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使有高危倾向的人群愿意讲实话。要适时地扩大血清学监测的目标人群,由只检测静脉吸毒者、暗娼等高危人群扩大到妊娠妇女和应征入伍者等代表一般人群的指征人群(keypopulation)。 第二代AIDS/HIV监测的指导原则(2)鼓励性病监测或结核监测与HIV/AIDS监测相结合,至少要使这些监测系统相互协调、共享信息。系统地收集生命统计、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征兵体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并做深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HIV的流行。更活跃而广泛地散发监测资料以求得社会共识和政府承诺 第二代AIDS/HIV监测的内容行为监测的内容因不同流行阶段、不同人群而有所差别,但都包括一些基本内容(核心内容),包括: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初次性交年龄、性伴数、避孕套使用情况、吸毒、同性恋行为等。就医行为:就诊方式、地点、次数、时间、选择就诊单位的原因、识别性病症状的能力、对性病门诊服务的要求、门诊医生的服务态度等。 城乡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高危人群(highriskpopulation)和脆弱人群(vulnerablepopulation)自我报告坚持使用避孕套的百分比;暗娼自我报告坚持使用避孕套的百分比;吸毒人群中停止共用针具的百分比;人群中能够寻求适宜的性病治疗的百分比;暗娼最后一次性交使用避孕套的比例;最近一年成年男性访问暗娼的次数。第二代AIDS/HIV监测的评价指标 第四部分疾病监测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 五年发展规划 疾病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应急反应能力差缺乏对策研究和统一规划主动监测开展的不够实验室诊断能力有待提高医疗系统的配合差缺乏一支行为学监测的队伍疾病监测资料的利用效率差 目标提高中央和省级对紧急疫情的疾病监测----应急反应能力建立重点法定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监测点系统,提高监测结果的特异性进一步发展生物学---行为学监测模式建立疾病监测的综合评估----调整体制,改善监测系统的布局合理性,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策略(1)学习、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疾病监测理论和方法。提高决策者集体对现代疾病监测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优先解决紧急疫情、突发原因不明疾病的监测和重大自然灾害的疾病监测和重点疾病的监测问题。 策略(2)增加疾病监测手段的科技含量,包括医学生物学技术和其他学科技术。建立合理的、有权威的疾病监测管理-评估-决策体制,对现有监测体系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中央专业机构的技术指导作用。分步实施,分类指导。 措施机构、制度和能力建设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监测和应急能力的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监测现有疾病监测系统的调整 机构、制度和能力建设建立中央和省级疾病监测综合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协调、评价疾病监测工作卫生部建立疾病监测专家咨询委员会,研讨疾病监测的策略和方法。建立健全疾病监测工作规章制度,理清关系,合理分工,信息共享。开展培训,优先培训决策者、行政或项目管理者。 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 监测和应急能力的建设(1)组建国家级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监测和应急反应中心。组建中央和省两级的处理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的专家小组和工作队,成员应包括有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专家在内。 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 监测和应急能力的建设(2)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粗通临床医学的流行病学医师和粗通流行病学的临床医师。逐步建立门类较为齐全的国家级病原微生物种群库和血清库,为紧急疫情和突发原因不明疾病监测服务。加强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 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监测(1)将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的监控体制向国家减灾体制靠拢,建立相应长设机构。建立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监控的专家组,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监控的对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修定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的监控预案。 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监测(2)建立卫星遥感GIS系统监控下的自然灾害卫生防病应对系统。作好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监控的培训,制定相应教材。建立能为灾时疫情分析服务的基础数据库加强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 现有疾病监测系统的调整评价和调整原则:按监测内容的重要性、监测项目的不可替代性、监测策略的科学性、监测布局的合理性、监测措施的可行性、监测结果的应用效果、检测活动的可持续性、以及节约原则做评比、调整。评议方法:建立评议领导小组,自我评议、专家评议、行政主管部门评议相结合。调整后应加强的领域:疫情报告系统、实验室为基础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AIDS/STD的行为学监测系统等。 评价评价原则:同现有疾病监测系统的调整评价的原则;评价方法:同现有疾病监测系统的评议方法 谢谢 TSGZ0004-2007(1)基本格式统一封面、目录、鉴定评审结论、明细表(2)有关填写要求见附件G4343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