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课件.ppt

《蝉》虞世南-课件.ppt

ID:55745423

大小:1.30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6-02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1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2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3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4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5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6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7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8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9页
《蝉》虞世南-课件.ppt_第10页
资源描述:

《《蝉》虞世南-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蝉虞世南说一说结合课下注释,谈谈你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须,喝着清冽的露水,接连不断的蝉鸣声从挺拔而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传出。蝉栖身高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吹送。(1)诗人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怎样的蝉的形象?(2)诗歌除了写蝉的特点还写了什么内容。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3)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的形象?知人论世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

2、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虞世南生于南朝,中年生活在隋朝。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不重用他。晚遇明主,秦王李世民引虞世南为知己,才被起用。这首诗可能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

3、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句中的诗眼是“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4、,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唐代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

5、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鱼虫,都可以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咏物诗借描写客观物象(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的特点(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理想、志向、情怀)。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等。咏物诗鉴赏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

6、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鉴赏思路寄托的情感表现手法写了什么物有什么特点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物的特点寄托的情感高唱、难飞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

7、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潦倒终身。因而。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