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

ID:57291118

大小:345.0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0-08-10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_第1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_第2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_第3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_第4页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总论(总)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针灸治疗学总论主讲袁青教授如何学好针灸治疗学针灸到底是如何治疗疾病的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实操的必要性)牢记中医理念记与悟学习重点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处方特定穴的应用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二针灸治疗原则:取何经、何穴,用何补泻手法“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第十》“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最传统的针刺补泻手法补法:重按轻提泻法:轻按重提导法:徐入徐出陷下则灸之陷下——阳气下陷。指脏腑、经络之气虚弱,失其固摄之权,属于补的范围

2、。“大肉陷下”——灸百会内脏下垂——灸神阙阳气暴脱——灸关元、足三里不盛不虚以经取之(1)脏腑、经络虚实不明显者(2)脏腑、经络本身气血逆乱必须分清导气同精与平补平泻导气同精&平补平泻导气同精是导气法,适用于清浊相干、营卫悖行、气血逆乱的病症平补平泻:“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生不传之秘也。”《神应经》以经取之(1)取本经穴(原穴或五输穴)“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2)采用导气同精的手法“黄

3、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针灸处方两大要素1、选择经脉腧穴2、选择刺灸法选择穴位1、选穴原则——分经辨证施治局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按部位配穴法分经辨证施治根据部位辨经脉根据经脉辨脏腑根据脏腑辨经脉选择刺灸法疗法的选择操作方法的选择治疗时机的选择传统针刺手法入针手法的选择行针手法的选择补泻手法的选择在整个针刺过程中贯穿着“治神”入针手法缓慢捻转进针法“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

4、,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灵枢.九针十二原》掌握要点:速度、力度、深度、方向行针手法得气为度未得气者:候气、催气补泻手法补法:若有所得泻法:若有所失导气同精法:调气完整的针灸处方1、分经辨证:病位(经脉、脏腑)+证(寒热虚实)2、治疗原则:以……经为主3、主穴+配穴4、刺灸法四特定穴的应用定义: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种类: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共60个穴位。专为补泻而用“病在脏

5、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难经》井穴—主治五脏六腑的急症、重症、精神魂魄异常。荥穴—主治脏腑、经脉的热症。输穴—主治发作性疾病及关节炎。经穴—主治喘咳寒热、失音等内脏病。合穴—主治脏腑功能紊乱病证、经脉盛满有瘀血者。五输配五行《难经》:“阳井金,阴井木。”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五输井荥输经合五行阳经金水木火土五行阴经木火土金水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1、本经子母补泻法:应用举例——肺病(1)虚证

6、:补太渊——土穴(土生金)(2)实证:泻尺泽——水穴(金生水)2、他经子母补泻法应用举例——肺病(1)虚证:补土经土穴——太白(脾)、足三里(胃)(2)实证:泻水经水穴——阴谷(肾)、通谷(膀胱)按时选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1)春夏阳气在上——浅刺井荥(2)秋冬阳气在下——深刺经合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阳经有单独原穴,阴经以输代原诊断:“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治疗:“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络穴定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全身有16个络穴:十二经脉—十二络;督脉络穴—长强;

7、任脉络穴—鸠尾;脾之大络—大包;胃之大络—虚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用于诊断治疗相应脏腑病证,多治虚证治疗五脏所主器官、组织病变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之处,位于胸腹。用于诊断:治疗相应脏腑急证、痛证、实证俞募配穴法俞募相配法,又称前后配穴法“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