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

ID:58791562

大小:2.94 MB

页数:58页

时间:2020-10-03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十一章毕生发展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章毕生发展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考点一、识记:1、年龄特征2、关键期二、领会:1、毕生发展的观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3、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传统的发展观点二、毕生发展的观点(一)20世纪七十年代(二)主要观点1、心理发展伴随人的一生。2、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3、是个有序变化的过程4、存在个体差异和可塑性5、受多种因素影响毕生发展的观点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主要因素1、先天与后天2、遗传与环境二、关系1、先天的遗传素质→心理发展的可能性2、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先天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一、年龄特征1、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2、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3

2、、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二、心理年龄阶段的特点1、普遍性和稳定性2、可变性关键年龄(关键期)关键期↔关键年龄1、某一特定时期2、期间,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最容易获得3、如果错过,不容易再出现的“好时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的观点年龄特征关键期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法先天遗传后天环境考点(识记)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考点(识记)关键期有些研究者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

3、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考点(领会)毕生发展的观点1、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人一生的过程。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3、发展由获得和失丧组成,是有序变化过程。4、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和可塑性。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考点(领会)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先天遗传2、后天环境和教育考点(领会)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法2、纵向研究法3、群体序列研究法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45.(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答案:在一定

4、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全国2003年10月真题全国2007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4.关键期答案: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1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1分)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1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5.简述毕生发展观。答案: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外,是伴随人一生的过程。2、发展

5、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3、发展由获得和失丧组成,是个有序变化的过程。4、心理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又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全国2010年4月真题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考点一、识记: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二、领会: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2、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把自己和物体分开2、客体永久性二、前运算阶段2~7岁1、运用符号表征事物2、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运用符号进

6、行逻辑思考2、开始“守恒”,克服“片面性”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1、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和完善2、思维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社会性发展1、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2、形成适合的人格3、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二、具体内容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3、道德判断的发展依恋行为依恋行为1、通过互动关系建立起来2、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建立亲密感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化1、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习得性别模式。2、性别模式是指,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柯尔伯格的研究一、通过“开放式”手段揭示二、编制“道德两难故事”1、代表故事:海因兹偷药1)儿童可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7、2)柯尔伯格关心的是理由三、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四、将研究结果推广到各国验证柯尔伯格的研究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行动结果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逃避惩罚服从权威行动后果决定道德阶段2利己主义定向(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道德判断服从于奖赏,类似于一种交易习俗水平满足社会的期望阶段3好孩子道德(人际和谐与一致)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阶段4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盲目接受社会习俗,大多数人不能超越该水平后习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