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

ID:59225542

大小:1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9-09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_第1页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_第2页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_第3页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_第4页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其鉴定方法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假单胞菌属于细菌的一科,是无核细菌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科的1属。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呈杆状或略弯。菌体大小(0.5~1)×(1.5~4)微米。具端鞭毛,能运动。有些株产生荧光色素或(和)红、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大多数菌的适温为30℃。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8~70%。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目前已确认有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二、撰写课堂报告的目的通过撰写课堂报告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习掌握

2、假单胞菌的相关基础知识,明晰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具体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从而拓展学习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撰写课堂报告的思路首先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和查阅书本资料的方式了解假单胞菌的定义及相关基本知识,在此知识背景下找到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的类型及产生机制,并且查找资料明确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技术,通过所学知识和所找资料在掌握假单胞菌特性的基础上找到其相对应的分离方法和鉴定技术。此外在此基础上列举几种假单胞菌不同的几种相关分离和鉴定方法,分

3、析讲解假单胞菌分离方法及鉴定技术的时候,积极主动的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思考,找到这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积极思考拓展有关食品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四、课堂报告的正文(一)假单胞菌的基本相关知识及猪肉中的假单胞菌1、冷鲜肉中产生假单胞菌的条件:鲜肉在零度左右的环境中,一般10天以后,若肉体表面比较干燥,则逐渐出现霉菌生长;若肉体表面润湿,则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的低温菌生长并占优势。1、冷鲜猪肉中假单胞菌引发腐败的机理:肉类表面繁殖的微生物属于需氧性微生物,表面上的微生物繁殖后

4、,肉组织即发生变质并逐渐向组织内部伸展。因为假单胞菌属于一种需氧性的细菌,所以其引起的腐败主要是在有氧条件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发黏:肉类表面有黏液状物质产生,这是因为微生物在肉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菌苔及产生黏液的结果。发黏的肉块切开时会出现拉丝现象,并有臭味产生。(2)、变色:微生物污染肉后,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H2S与肌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反应形成绿色的硫化氢血红蛋白,这类化合物积累于肉的表面时,形成暗绿色的斑点。还有许多微生物可产生各种色素,使肉的表面呈现多种色斑,例如,深蓝色假单胞菌产生蓝色斑

5、,一些霉菌可形成白色、黑色、绿色霉斑。(3)产生异味:脂肪酸败可产生酸败气味,主要是由无色菌属或酵母菌引起的。3、假单胞菌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假单胞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直或微弯的需氧杆菌。细胞呈卵圆、短杆状以至长杆状形态。大小一般为0.5~1微米*1.5~4.0微米。无柄、鞘和芽孢。有鞭毛(单鞭毛或多鞭毛)而运动,少数菌物运动性。DNA的G+C含量为58%~70%。胞浆中含浓染颗粒及空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异染颗粒、脂质颗粒、板层状内膜结构等特殊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板层状内膜系统仅见于少数菌属,如紫色光合细菌

6、、硝化细菌、甲烷氧化菌等,其功能与光合作用及氧化磷酸化过程有关。假单胞菌属为有机化能异养菌,代谢为呼吸而非发酵,有些是兼性化异养菌,能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为能源。分子氧是普遍的电子受体,有些能脱氮而利用硝酸盐为替代的受体。除能利用脱氮作用以厌氧呼吸的一些外,均为严格或专性需氧菌。菌苔虽不明显呈色,但部分菌可产生水溶性色素和荧光色素。4、假单胞菌的生化特性假单胞菌氧化糖类只产生少量的酸,蛋白胨糖水不适用于测定酸的产生,因为产生的酸常被蛋白胨产生的碱所中和。用铵盐培养基易测定酸的产生因在此培养基中糖是唯一碳源。过氧化

7、氢酶阳性,假单胞菌能产生和分泌许多胞外酶,包括脂酶、卵磷酯酶等。明胶酶的产生对假单胞菌的分类也显得很重要。(二)、分离纯培养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单一菌柱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尽管所分离、纯化的菌种不同,但分离、筛选及纯化新菌种的步骤基本相似,具体分离方法有如下几种: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不同的微生物在特定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这可以作为对该微生物进

8、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以及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因此,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而常用的分离、培养用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也是多年来一直用来分离各种菌种的最常用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稀释倒平板法(微生物计数)、涂布平板法(常用的纯种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适用于分离细菌和酵母菌)和稀释摇管法(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