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

ID:6103617

大小:1.25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2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_第1页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_第2页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_第3页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_第4页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唯识古学诸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探析杨东本文细致分析了《辨法法性论》、《中边》、《庄严》以及《摄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并以图表的形式把其间的复杂关系予以清晰表示,指出诸论在虚妄分别与三性义上各有侧重:《辨法法性论》和《庄严》把依他、遍计兼摄于虚妄分别,并从法与法性、胜义与世俗相对的角度视二者为“无”。《中边》则重视依他起“幻有”的特质,使之与遍计之全无分别开来。到了《摄论》,虚妄分别主要就依他而言,不再摄入遍计,对能遍计、所遍计的深入分析也使得依他诸识如何显现为遍计外境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另外,文章指出古学诸论在种识合一现起依他起能所二分、虚妄分别显现为二取外境、多从杂染边界定依他起性

2、等义理上,具有共通性,这也是唯识古学所共有的思想特征。关键词:唯识古学虚妄分别三性空性作者:杨东,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讲师。唯识古学今学、旧译新译之别自唐以降就是佛学界诤讼纷纭的话题,然而何谓古学?何谓今学?学者们的意见不尽相同。吕澂先生认为弥勒、无著、世亲之学以及严格遵循其学说的论师之说为古学,对此学说发展补充、具有新义的学说则是今学。十大论师中,难陀、安慧之说为古学,陈那、护法的学说则为今学。①印顺法师则认为古今学之别实应上溯到弥勒、无著、世亲学说的差异中去,他认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和《摄大乘论》的“一种七现”说是弥勒、无著唯识学中正统一致

3、的主张,属于古说,而由世亲晚年所著的《唯识三十颂》到玄奘的《成唯识论》是主张“八识现行”的体系,属于新说。②笔者认为印顺法师的说法更为精审,对虚妄分别、三自性和识变结构的不同安立实乃古今学一切异议之根源。本文即以《辨法法性论》、《辩中边论》(简称《中边》)、《大乘庄严经论》(简称《庄严》)和《摄大乘论》(简称《摄论》)为中心,细致探讨唯识古学诸论在虚妄分别与三性义理上的差异以及共通之处,由此阐明唯识古学的一些理论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般若经》和中观派广说一切法皆假名施设,并没有自性,凡夫无明而执此假名安立诸法为实有,而名言自性皆是凡夫心识所安立,所以诸法皆是虚妄,从妄分别而生,《般若经》

4、和《大智度论》说为“忆想分别”。瑜伽行派兴起之后,对《般若经》从妄分别的角度说诸法唯假名的思想大加发展,摄境归心,以心摄一切有为法。凡夫心识由无明习气所熏,无始以来即以虚妄分别为本性,由此在凡夫境界上,一切法皆是虚妄分别。《瑜伽师地论》在《本地分·真实品》中说八种分别,认为凡夫不能如实了知诸法实相而生八种分别,由此生起一切世间杂染诸法,但①参见吕澂:《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1册,齐鲁书社,1991年初版。②参见印顺:《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225页。·57·《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真实品》于分别只是略微说了一个大概,没有直

5、接说虚妄分别。《辩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大乘庄严经论》以及《摄大乘论》则很明确地以虚妄分别来阐释一切有为法,并多以三性抉择诸法之有无。但是,上述诸论的说法都还有所差异,其间也有先后精粗的区别,下面就上述诸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分别论述比较,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内在关系何在,先看《辨法法性论》的虚妄分别和三性义。一、《辨法法性论》之虚妄分别与三性义《辨法法性论》以法和法性尽摄一切法,法所显即是生死流转、世间杂染;法性所显则是涅槃解脱,其中法即虚妄分别,论曰: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复此法性相,无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别,即是真如

6、性。①虚妄分别显现能取所取以及能诠所诠,能所二取以及能所二诠根本没有实性,但又有所显现,所以二取和二诠都是虚妄。能所二取及二诠即虚妄分别所显之境(义),此境实无,唯有分别,所显之境以分别为依而得以生起。法相主要是就实无而现的二取境而言,法性则是无二取、二诠分别的真如性。此二取境虚妄无有,但又有相貌显现,由此迷惑凡夫生起将来的杂染诸法、虚妄分别,如颂说曰: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象等,非有而现故。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二取境本无所有而显现,所以称为乱,是形成将来染法之因。若能通达二取境实性全无,则能通达法性,由乱至不乱、由染转净。可知,该论所说的虚妄分别是

7、侧重于二取境来谈,若以三性来抉择,就是侧重于从遍计所执性来说虚妄分别。二取境本无而现,虽无实性,又有境的相貌显现,由此说为非有非无,实则就是遍计所执性的非有非无,该论以幻喻来说明。幻喻在唯识经论中多用来比喻依他起性,实际上是可以双喻依他和遍计的,《辩中边论·辩无上乘品》论述幻等喻金刚句之时即以幻来双喻依他遍计。其实依他起和遍计执是不相离的,依他必由遍计之境方得以显现,可以看出,该论说虚妄分别着重从所现二取境来谈法相,而对于二取境所依之分别(乱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