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

ID:6950610

大小:34.0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31

上传者:U-5097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_第1页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_第2页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_第3页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_第4页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关于新时期环境新闻的几点思考(刘友宾)要点提示   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关于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情况的调研活动,作者介绍了我国钢铁工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现状,分析了钢铁工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激励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建议。 编辑心得   钢铁企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但其发展不能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问题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在环境保护部门,人们熟知一句话:环保靠宣传起家。在宣传的各个领域中,新闻报道覆盖面广,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对环保事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广大环境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揭露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及时报道环保工作进展,努力促进一些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为破解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献计献策,对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多年来,正是在包括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摆上了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为约束性指标。XX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XX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总纲。中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推进历史性转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南。   环保靠宣传起家,还要靠宣传发展。环境新闻,大有可为。实现“三个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新闻工作者的大力参与和支持。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环境保护,也为广大环境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综观近年来的环境新闻报道,我们高兴地发现,随着我国环保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关注面在不断扩大,环境新闻报道正呈现出新的气象,发生着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记者在用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看待环境问题,用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开展环境报道。 突破简单的“曝光”模式舆论监督与引导并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环境新闻是从“曝光”起步的。特别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环保总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揭露一些地方政府玩忽职守和企业违法排污导致环境污染事故,通过舆论监督,促进了一些环境问题的解决,显示了新闻报道的力量。“曝光”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使环境新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错综复杂的中国环境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环境治理与反弹的矛盾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环境新闻的“曝光”模式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但“曝光”不是环境新闻的惟一模式,“曝光”模式本身也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对环境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认识,为“曝光”而“曝光”,而不是以严肃负责的态度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演变为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甚至编造数据,哗众取宠。   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实事求是,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舆论监督与引导并重,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比如,XX年没有完成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对这样一个新闻事实,新闻界并没有出现一窝蜂的“炒作”,既报道没完成年度指标的事实,也客观报道一年来环保工作的进展和社会各界为污染减排工作做出的努力,同时深入分析了制约完成年度指标的深层次原因,令人信服地说明约束性指标的导向性作用开始显现,新闻报道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困难,树立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破浅层次的道德义愤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深度报道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环境问题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必须靠发展去解决,特别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我们既不能宽容污染,也不能停止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我们既不能像极端环保主义者那样,反对发展,幻想回到农业文明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原始社会,也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道路,而是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如果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只是用旧时代乡村绅士的眼光打量当今世界,不仅是环境问题,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让其发思古怀古之悠情。   简单地出于道德义愤观察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就可能以极端的而非理性的、破坏的而非建设的、落后的而非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心理,把中国的环境问题看得一团漆黑,悲观失望,而对环境保护的进展,对中国人民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艰辛努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按照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选取一些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和城市进行环境治理,在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繁重,治理工作有进展,有不足。对进展不能沾沾自喜,对不足也要客观分析。   如果因为一次污染事故就全面否定治理进展,甚至以幸灾乐祸的不健康心理大加渲染,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XX年,淮河出现了严重污染事故。作为国家环境治理的重点流域,如何看待淮河治污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人民日报集中推出“我为治淮建言献策”专栏,经济日报记者实地走访淮河,推出“淮河治污千里追踪系列报道”,编辑记者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报道淮河环境问题,编发了大批有事实、有分析、有深度的文章,既报道淮河治理的进展,又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人们理性认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曾培炎副总理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指出,“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监督作用”。一年之后,《中国记者》杂志(XX年2月)就水污染报道专门组发了一组稿件,其中对淮河治污报道的思考不乏真知灼见。我最近读到《XX青年报》记者孙丹平的一篇文章,她特别强调,环境报道“应注意科学的问题”,“良知不能代替深入细致的采访”,“遇到业内兴奋点,勿忘客观公正”。她认为,对环境问题要深入采访、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跟风,对保护与发展中的矛盾报道要以人为本,力戒偏激、片面(《环境报道中的调查研究》,《中国记者》XX年第2期)。如何用积极、建设性的报道引导公众理性、客观、准确地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战胜污染的信心,而不是用主观色彩浓厚的煽情语言激发公众的道德义愤,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突破孤立封闭的污染视角树立大环保观念   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封闭的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三个转变”提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同步、并重,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都是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向纵深推进,不仅理论上在突破,实践上也在不断探索,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环保听证、区域限批、环境文化建设、绿色GDP核算、干部环保政绩考核、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正在主动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联系,逐步进入综合决策。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专业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逐步扩展。环境保护起步阶段,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尚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认识,决定了早期的“曝光”模式必然通过报道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日益高涨,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新闻也在与时俱进,报道的重点已经从单纯报道污染问题到综合开展环境报道。特别是如何有效解决制约环境保护的深层次问题,正成为许多记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报道不等于环境污染报道,记者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污染事故,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进行道德谴责并追究其责任,他们更加关心制约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投入等深层次问题,关心环境保护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思考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突破环保困局,触角逐步深入,视野越加开阔,思想日渐深邃。就环境论环境的报道在减少,大环保的观点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伴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相信,环境新闻必将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中国的环境新闻工作者必将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谱写新的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副司长) 来源:《中国环境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