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

ID:83094901

大小:796.82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3-08-12

上传者:130****3912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1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2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3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4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5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6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7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8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9页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5107∕T 98—2022 质量提升评价规范(绵阳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03.120.01CCSA005107□B四川省(绵阳市)地方标准DB5107/T98—2022质量提升评价规范

1

2DB5107/T98—2022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质量提升评价分类...................................................................15区域质量提升评价要素...............................................................16组织质量提升评价要素...............................................................5附录A(资料性)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方法.................................................8附录B(资料性)组织质量提升评价方法................................................13参考文献.............................................................................19I

3

4DB5107/T98—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绵阳市商务局、绵阳市生态环境局、绵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绵阳市标准化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劲松、李安虎、邓晓勇、李铃、李仕锦、刘杰、蒋庆树、严加伦、李佩东、王焕然、余艳。II

5

6DB5107/T98—2022质量提升评价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质量提升评价分类、区域质量提升评价要素和组织质量提升评价要素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绵阳市行政区域内开展区域和组织的质量提升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J51/T136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7DB5107/T98—2022将区域质量相关工作及监督抽查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且资金落实到位。制定其他倾向质量提升、质量品牌等相关政策。5.1.4监督落实5.1.4.1将质量工作考核纳入本区域目标绩效考核体系。5.1.4.2构建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建立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发布年度质量状况分析报告。5.1.5质量宣传5.1.5.1宣传党和国家、地区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推广质量提升工作先进的经验和做法。5.1.5.2组织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认可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活动,进入社区、企业、学校进行质量教育、质量普法,宣讲质量知识。5.1.5.3形成符合本区域特点的质量精神口号。5.2质量基础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机构,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服务。5.2.1计量

8DB5107/T98—20225.2.4.5组织开展认证检查。5.3农产品质量5.3.1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实施网格化、全域化监管,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5.3.2提升方向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统防统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化双安双创,积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3.3目标要求省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5.4食品质量5.4.1安全监管5.4.1.1督促企业按照《四川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开展食品安全自查、主动报告5.5

9DB5107/T98—20225.5.2.2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组织企业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以物品编码为载体,覆盖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的质量溯源体系,制定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5.5.3目标要求区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5.6服务业质量以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5.6.1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建设培育,以示范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发展,发展服务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5.6.2服务能力提升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目的,引导服务业企业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发挥行业骨干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度,加大“绵阳服务”等品牌宣传推介力度。5.7建筑工程质量5.8

10DB5107/T98—20225.8.2.1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地表水断面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任务,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年度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5.8.2.2大气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任务。5.8.3提升方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格局基本形成。5.9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方法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按照附录A的方法执行。6组织质量提升评价要素6.1组织领导6.1.1组织架构6.2

11DB5107/T98—2022组织应明确主要过程(如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过程、工艺设计过程、采购过程、制造过程、检验过程、交付过程、销售服务过程等),确定每个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和测量方法。6.2.3过程控制组织应明确主要过程的控制方法,确保执行人员知晓要求,保持对主要过程的有效监控,明确质量异常的处置过程与方法。6.2.4持续改进组织应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持续开展质量改进活动,运用PDCA循环、标杆比对等工具方法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改进活动的成果在组织内部得到保护和传承。6.3技术创新6.3.1技术提升组织应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6.3.2创新成果6.3.2.1组织应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的制修订和其他标准化活动。6.3.2.2组织应对技术(服务)创新活动成果进行保护。6.4

12DB5107/T98—20226.4.3人力资源6.4.3.1建立合理科学的晋升机制,对所有员工的职业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形成人才梯队。6.4.3.2获取员工的培训需求,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并有效实施培训计划,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要求。6.4.3.3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适宜的福利政策,改进薪酬与福利政策。6.5品牌市场6.5.1品牌形象组织应明确市场定位,建立自有品牌,开展品牌营销,维护组织的市场形象和产品形象。建立应急预案。6.5.2顾客关系组织应建立顾客档案、开展产品(服务)电话回访、现场交流、满意度调查等活动,维系顾客关系,运用顾客反馈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6.5.3市场表现组织应持续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调整市场竞争策略,利用竞争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供应商管理6.66.7

13DB5107/T98—2022附录A(资料性)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方法A.1概述在开展区域质量提升评价工作时,按本评价方法执行,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及分值。A.2评分说明A.2.1区域质量提升评价针对本文件第5章规定的内容,组织专家通过逐项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A.2.2区域评价要素包括:组织领导(200分)、质量基础(200分)、农产品质量(100分)、食品质量(100分)、工业产品质量(100分)、服务业质量(100分)、建筑工程质量(100分)和生态环境质量(100分),满分1000分。A.3评价指标区域质量提升的评价指标及分值见表A.1。表A.1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组织架构(20分)成立区域质量工作领导小组。(20分)质量发展规划(20分)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分)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类似工作机制,召开质量工作联席会议。质量部署(20分)(20分)区域质量相关工作及监督抽查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15分)建立质量品牌激励机制,设立政府质量奖,并开展评选活动,树立质量标杆。(15分)政策支持(60分)支持市场主体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工艺,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创新。(15分)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15分)组织领导(200分)建立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将质量工作纳入区域目标绩效考核体系。(20分)开展质量状况、质量损失率分析研究。健全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发监督落实(60分)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并严格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20分)宣传党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6分)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推广先进质量方法和经验。(6分)质量宣传(20分)认真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质量月”“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认可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活动。(8分)8

14DB5107/T98—2022表A.1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2页/共5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按要求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年度目标任务。(10分)执行强制检定停征收费要求,按照《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依法督促相关单位通过“绵易检”做好登记备案(5分)。按照经济合理、就地就近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在用计量器具做到应检尽检,及时检(5分)。围绕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在用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制计量(50分)定工作方案进行安排部署(5分);开展监督检查并如实记录(5分);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并按时上报(5分)。做好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市级计量专项监督抽查的配合和后处理工作。(5分)开展能效、水效标识监督检查,打击虚标行为。(5分)结合工作日常进行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5分)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25分)标准化(50分)引导企业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25分)质量基础区域组织开展日常、专项检查。(20分)(发生检验检测相关事故的一起(200分)扣10分)区域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约化发展。(10分)检验检测(50分)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10分)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宣传活动。(10分)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建设。(5分)(区域成功申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得5分,成功申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得4分,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推广宣传活动的得3分)区域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5分)认证认可(50分)开展世界认可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5分)区域内组织积极参与高端品质认证、低碳、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等认证。(5分)组织开展认证检查。开展3C认证检查得10分;管理体系认证检查得10分;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得10分。发生认证相关事故的一起事故扣10分。9

15DB5107/T98—2022表A.1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3页/共5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开展本辖区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并跟进执法。(5分)配合部级、省级、市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并跟进执法。(5分)加强追溯平台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录入生产、销售信息。(5分)执法力量和装备配备满足工作需要,执法监管工作落实到位。(5分)质量监管(50分)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情况。(10分)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农产品质量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情况。(10分)(100分)落实基层网格化监管要求,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巡查活动。(10分)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统防统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10分)提升方向(30分)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认证。(10A

16DB5107/T98—2022表A.1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4页/共5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制定《年度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根据职能分工及当地实际,每年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增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针对性。(15分)加大对重点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和监督抽查结果运用,对重点区域质量监管(50分)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要专题报告地方政府,组织综合治理,规范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市场秩序。(20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体系,根据辖区内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辖区内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安全信息通报、安全事故报告、安全工业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等工作制度。(15分)(100分)推动技术标准升级。推动我市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着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15分)提升方向(30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在条件成熟的企业试点,探索建立以物品编码为载体,覆盖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的质量溯源体系,把好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15分)目标要求(20分)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20分)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建设培育。(30分)促进服务业发展(80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发展。(20分)分)服务业质量发展服务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30分)(100分)引导服务业企业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8分)服务能力提升(20分)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制度。(6分)加大“绵阳服务”等品牌宣传推介力度。(6分)推行《四川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15分)工程质量监管体系(30推行《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标准》。(10分)分)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5分)推进工程施工标准化,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10分)有序发展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提升建筑装修部件质量。(10分)建筑工程质量强化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10分)(100分)开展常见质量问题处理的标准工作、提升开发建设服务质量。(5分)提升方向(50分)推进建设绿色生态小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5分)规范阳光监督执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工作。(5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对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违法转包分包等行为建立应对措施。(5分)11

17DB5107/T98—2022表A.1区域质量提升评价指标(第5页/共5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重点项目工程竣工验收一次性合格率达100%,重点房屋工程竣工验收一建筑工程质量次性合格率持续保持100%。(10分)目标要求(20分)(100分)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10分)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原则,相关部门各负其责。(5分)b环境监管(20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标准。(5分)环境风险防范: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10分)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30分。按照省下达地表水断面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年度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得水环境质量(30分)30分;低于年度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以实际优良水体比例与年度a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水体目标比例的比值乘以考核分值进行折算)(100分)优良天数比率、PM2.5考核指标完成情况。(30分。按照省下达优良天数大气环境质量(30分)比率、PM2.5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完成考核指标得30分;低于年度优良天数比率、PM2.5考核指标,以实际完成比例得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5%,PM2.5年均3浓度控制在33μg/m以下,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0分)提升方向(20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内,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10分)注:有扣分项的,扣完本项分数为止。a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事故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该项指标不得分。b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事故的,“环境监管”指标不得分。A.4评价结果A.4.1将区域质量提升效果设为四级,即A级、B级、C级和D级。A级为质量提升效果最好等级。A.4.2根据评价得出的分数,依据表A.2评判区域质量提升水平。表A.2区域等级标准评判得分区间区域质量提升评价等级600分以下D级600分~800分(含600分)C级800分~900分(含800分)B级900分以上(含900分)A级12

18DB5107/T98—2022附录B(资料性)组织质量提升评价方法B.1概述在开展组织质量提升评价工作时,按本评价方法执行,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价指标及分值。B.2评分说明B.2.1组织质量提升评价针对本文件第6章规定的内容,组织专家通过逐项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B.2.2组织评价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绩效结果两大类。基本要素包括组织领导(20分)、运营管理(20分)、技术创新(20分)、资源能力(20分)和品牌市场(20分)。绩效结果包括组织贡献(20分)、市场拓展(20分)、持续创新(20分)、生产运营(20分)和资源能力(20分)。B.2.3对组织基本要素和绩效结果分别评分,并按照公式(B.1)计算最终结果。G=X×50%+Y×50%····························································(B.1)式中:G――组织质量提升评价总分;X――基本要素得分;Y――绩效结果得分。B.3评价指标B.3.1组织质量提升的基本要素评分标准见表B.1。针对特殊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其特殊性适当调整评价指标项和分值。表B.1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组织架构合理,人员配备齐全,组织运转高效。(2分)组织架构(5分)组织运营中遵守法律法规,注重质量安全,与利益相关方分享信息,政策公开透明。(3分)质量文化营造,有明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在组织内部得到展开。(2分)组织领导关注质量提升活动中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合领导作用(5分)(20分)作伙伴等方面的资源配置。(2分)建立了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渠道,沟通方式多样。(1分)组织有长短期计划,并配备计划实施需要的软硬件资源。(2分)计划制定与实施(10分)长短期计划的主要绩效指标KPI能够融合相关方要求,并落实到计划的实施部门与人员。(2分)13

19DB5107/T98—2022表B.1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第2页/共4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监测关键绩效指标,查找绩效差距。(3组织领导分)计划制定与实施(10分)(20分)根据计划开展情况,细分考核项目,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3分)采用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取得成效。(2分)质量管理体系(5分)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得到运用,并取得实际效果。(3分)明确划分了主要业务过程和一般过程,过程体系能够涵盖组织运营的全部内容,过程体系完整有效。(2分)过程规划(5分)明确了主要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并将KPI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执行人员。(3分)有成熟稳定的流程文件与作业指导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传达。运营管理(2分)(20分)过程控制(5分)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异常处理规程与方法。(3分)建立了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多层次质量改进活动,如QC活动和员工提案活动,员工参与度高。(1分)正确运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持续提升质量水平,过程能力稳定提高。(2持续改进(5分)分)质量改进活动的成果能够固化为组织的知识,并在组织内部得到分享和传承。(2分)明确组织的产品技术与工艺技术发展方向,形成产品与工艺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2分)有组织特色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1分)技术提升(5分)通过产学研合作,制定创新激励机制,将人员创新结果纳入绩效体系。(2分)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制修订等标准化活动。(2分)技术创新(20分)创新成果(5分)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拥有相应数量和水平的专利、标准等技术文件。(3分)引进与培育高层次人才,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形成创新人才梯队组织。(3分)创新保障(10分)建立创新人员分享创新成果机制,与相关方共享技术信息。(3分)围绕组织方针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编制研发预算,保障研发投入。(4分)14

20DB5107/T98—2022表B.1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第3页/共4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有成熟的工艺文件或服务评价指标,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1分)现场管理(3分)作业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岗位有明确的作业指导书。(1分)生产服务现场设施设备定置摆放,安全设施到位。(1分)建立顾客关系管理系统,准确收集顾客信息。(1分)生产服务过程信息得到完整记录与保存,台账准确完整,并及时反馈到数据收集(5分)需要的部门。(2分)建立产品服务数据库,便于质量信息的追溯,落实质量责任。(2分)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ERP等软件得到有效运用。(1分)资源能力建立信息保密制度和分级授权制度。(1分)(20分)数据安全(5分)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建立异地备份或采用云服务。(1分)与顾客和供应方建立电子数据交换,方便顾客和供应商获取组织信息。(2分)引入现代化智能设备,以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2分)数据分析(4分)采用统计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改进产品与服务提供,提升运营效能。(2分)获取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1分)开展员工满意调查,并不断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1分)人力资源(3分)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和绩效管理制度。(1分)根据企业方针目标,精准定位目标顾客,为目标顾客和产品提供精准画像。(2分)品牌形象(5分)确定品牌定位,建立自主品牌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1分)配备资源、开展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2分)建立与顾客持续沟通机制,不断了解顾客期望,通过顾客分类,精准对品牌市场接顾客需要。(2分)(20分)建立顾客投诉处理程序,快速响应客户投诉,倾听客户声音,定期分析客户需求,制定改善方案。(2分)顾客关系(8分)了解关键客户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将相关信息用于产品设计、生产、改进以及市场开发和营销过程。(2分)开展顾客满意度研究,依据研究结果改进营销工作,提升顾客满意度。(2分)15

21DB5107/T98—2022表B.1组织质量提升基本要素评价指标(第4页/共4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建立竞争情报收集机制,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与竞争伙伴开展友好竞争。(1分)市场表现(3分)对产品与服务进行标杆比对,特别是市场占有率分析和销售增长率分析。利用竞争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2分)品牌市场(20分)建立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与关键供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分)与供应商分享技术与产品需求信息,帮助供应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1供应商管理(4分)分)开展供应商评价,培育公平合作关系。(1分)B.3.2组织质量提升的绩效结果评分标准见表B.2。针对特殊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其特殊性适当调整评价指标项和分值。表B.2组织质量提升绩效结果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全国行业排名上升或达到前三。(4分)规模、就业及财税贡献近三年销售额稳定提高。(3分)(10分)纳税额近三年稳定增加。(3分)环保设备新增或技改经费投入适宜。(2分)组织贡献(20分)各类污染物排放达标。(2分)社会责任(10分)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低于国家标准。(2分)污染物排放无违规处罚。(2分)企业各类捐款金额近三年稳定。(2分)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提升。(3分)相对市场占有率稳定提升。(3分)市场(10分)单品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2分)市场拓展营业增长率近三年稳定。(2分)(20分)对3年以上长期合作顾客销售额三年稳定增长。(3分)客户(10分)对当年新增客户的销售额稳定增长。(3分)顾客满意度近三年稳定提升或行业排名前三。(4分)16

22DB5107/T98—2022表B.2组织质量提升绩效结果评价指标(第2页/共3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研发(R&D)经费投入近三年稳定增加。(3分)研发人员占比适宜。(2分)研发投入(10分)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在研发人员中占比近三年稳定增加。(2分)建立了适宜的研发平台。(3分)持续创新近三年新增省级以上政府科技奖励。(2分)(20分)近三年授权专利稳定增长。(2分)近三年获得授权软件著作权件数稳定提升。(2分)研发产出(10分)近三年制修订企业标准3项以上。(1分)近三年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2分)新产品产值销售额占总销售额占比提高。(1分)获得战略或市场有影响力客户优秀供应商奖或者市场抽检全部合格者。(2分)获得政府质量嘉奖。(2分)质量水平(8分)产品直通率近三年稳定提高或达99%以上。(2分)顾客服务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分)生产运营质量成本能够准确核算。(2分)(20分)成本降低(6分)近三年产品毛利逐年增加。(2分)产品毛利逐年增加高于同行水平。(2分)按时交付率近三年稳定提高。(2分)交期稳定(6分)按期交付率超过同行均值。(2分)生产周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分)员工满意度近三年稳定提高。(3分)资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7分)员工薪酬福利近三年稳定增长。(2分)(20分)员工流失率10%以下。(2分)财务管理(6分)总资产近三年稳定增加。(3分)17

23DB5107/T98—2022表B.2组织质量提升绩效结果评价指标(第3页/共3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内容财务管理(6分)资金周转率稳定提升。(3分)资源能力ERP系统得到广泛运用。(2分)(20分)信息化建设(7分)与上下游信息共享。(2分)新增智能制造设备。(3分)B.4评价结果B.4.1将组织质量提升效果设为三级,即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级别越高表明组织质量提升效果越好。B.4.2根据评价得出的分数,依据表B.3评判组织质量提升水平。表B.3组织等级标准评判得分区间组织质量提升评价等级G<80分三星级80分≤G<95分四星级G≥95分五星级18

24DB5107/T98—2022参考文献[1]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2]GB/Z19579-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