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

ID:83591960

大小:18.9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12-08

上传者:151****8026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_第1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_第2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_第3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_第4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_第5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美育资源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古代语文,它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育资源。孔子的“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庄子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当今的语文新课标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成为重要目标之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通过自主读美、合作赏美、探究创美,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语文教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思维情感活动中,感悟美的内涵;在实践行动中,创造美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在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一、自主——读美这一环节以学生自读教材和推荐资源为主,借助多种阅读方式感知领会文章美之所在。诵读荷叶罗裙、芙蓉向脸融入自然的青春美,绘读接天碧叶、映日荷花色彩绚烂的惊艳,感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的情操,赞美悬崖百丈、犹有枝俏的不屈不挠。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诗文不同方面呈现的“美”,逐渐培养“美”的意识,接受“美”的熏陶。二、合作——赏美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赏读文章的多样美。1.道德美。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教学孟子《鱼我所欲也》“人应有正义的‘本心’”,借此拓展阅读《大树将军》,组织引导学生感悟文句和篇章里体现的多种品德。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冯异为人处事“谦退不伐”的谦虚退让和不居功自傲的品质,不只跃然纸上,学生也较深地理解了孔子所说的“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的涵义,把从课本中学到的美好品德内化到心里,表现在良好的行为上。教学诚信立业专题,组织学生探讨诚信不只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还是为人之道、治国之本。《大学》里的“与国人交,止于信”就阐述了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彼此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导致社会也失去安宁与和谐。再联系商鞅变法的“诚信为本”事例以及晋商成功的基础就是立德、守信,特别是处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社会转型变革期,人们更渴望诚信的生活,渴望得到社会的真诚回报,由此教育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个人内在的人格魅力,讲诚信才能立业,才会有如锦前程的可能。以此培育学生形成和具备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2.精神美。文章是作者反映其思想精神的载体,每一文质兼美的篇章都蕴含着符合社会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赏读中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感受,在合作探讨中加深理解,从中学习和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岳阳楼记》中,悟读范仲淹“以身为天下”,一生都在积极实践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追求,结合屈原《离骚》开篇的自我介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理解屈原亮明身份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高贵,而是在表明自己作为国家、家族一员的责任,并通过阅读相关故事感受他勇于坚持正义、与国家共存亡的深挚爱国情怀。补充助读爱国人士的事例,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秋瑾心比男烈,到邓稼先、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为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揣家国天下、造福人民。多方面的阅读和探讨,激发学生热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长大后尽力报效国家并为此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听到梁惠王开口就谈“利”,立即义正辞严地反驳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所有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再让学生诵读课文《鱼我所欲也》,进一步理解做人为何要讲仁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义与利发生重大冲突时,怎样向仁人志士学习,做到以义为利,以利他之心对待别人,以公心对待事情,真正处理好义、利间的关系,才不至于陷入不可自拔的私欲中。拓展阅读《三国演义》,知晓刘关张的“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让学生参悟做事要公而忘私,才能同舟共济,取得成功。3.情感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饱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特别是文学作品,那些或浓郁深沉或质朴淳厚的情意,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那是作者心声的凝聚,是对时代、对生活的精神提炼,所以它们才被人们经典传诵。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赏读探讨环节,组织引导学生参透文章透露出的真挚的情感美。如朱自清的《背影》,叙述平淡简洁,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看似在情感上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可通过体味动人的场景或细节描写,从“望父买橘”片段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演示“攀”的动作,学生们都感受到了文中的父亲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的巨大力量,稍微胖点的学生做起来都很费劲,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那一刻不禁让所有的同学为之动容。于是趁此让学生们回想交流一下爸妈的爱,用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意便奔涌而出,育情育美的效果也自然达成。结合教材《父母之恩》一文进一步教育学生明白“孝,德之本也”。孝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让他们懂得赡养父母实为人性的起点,天经地义之事,再通过阅读“仲由为亲负米”和“缇萦救父”的故事,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父母恩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劳动美。 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在立德、加智、强体、育美方面,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方式让中国人形成了勤劳为己、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语文教材中的劳动美多以传承劳动精神来体现,通过文字描述在阅读感知中体会和学习劳动的价值美。《三黑与土地》中展现农民三黑把每一寸土地翻起、每一块土疙瘩细细打碎的翻地、耙地的劳动生活场景,表达辛勤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指导学生深刻领会“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感悟到劳动最光荣,通过辛勤付出才能争取到美好的生活。学习《增广贤文》时,让学生明白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的古训,知晓勤劳是生产态度,节俭是消费态度。如果只有勤劳,不知节俭,劳动成果未免就会轻易失去,勤劳也会失去大部分意义。结合唐朝诗人李商隐《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教育学生懂得勤俭则有成,奢靡则堕落的道理。古代的诗文、家训中包含很多关于劳动的内容,《弟子规》的房室清、笔砚正,《诗经》的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还有《礼记》《颜氏家训》等都有相关劳动教育,在教授传统文化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穿插诵读,仔细品味劳动带来的幸福,端正自觉劳动态度。并由此引申勤劳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勤学,辅以古时勤奋苦学的故事,隋朝李密的“挂角读书”。他每天出去给人家放牛时,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还有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焚膏继晷”。他的读书学习,经常是一边吟诵着《六经》,一边翻阅着各种典籍,从油灯点起一直学到天亮,夜以继日,年年如是。通过学习先辈的好学,教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让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培育他们积极的劳动和学习精神。5.语言美。 “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知晓文字之意,领会语言表达,方可通过联想去理解具体的文学形象。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设法让学生多角度品味赏析词句,如引导思考“水不忍得冻上,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删去“不忍”和“照”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以及运用了什么修辞,唤起他们的联想和立体感受,促使他们去感知辨析出拟人手法的灵动,再联系描写的内容,从而赏析出济南冬天水的清、水的绿,一个温晴的济南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经过常态化的赏读和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情趣会逐步得到提高。不同句式的使用也可增加语言的美感,长短句的恰当结合,感叹句和反问句的适当使用,都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安塞腰鼓》中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长一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粗犷、豪放、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雷电颂》里“你把我拖到东海的边上去!熊熊燃烧的生命,难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一段感叹及反问句的运用,强烈地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当然,在经过润色而品析词句的同时,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学会感受语言那种自然无华的朴素美。如“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践踏,兜了花瓣,抖落池内。花瓣浮在水面,飘飘悠悠,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朴质的语言描述中素然而出。这些不经意的点染,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让人如见其境,不由得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随意淡出。三、探究——创美“创美”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物象经过想象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它能让人由此及彼生发新的创意和创造,如看到朝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累累硕果,可感受到秋的收获。用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开启抽象思维,拓宽视野,打开“创美”的窗口。 陶行知认为生活中富含教育的意义。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习文的过程中,学习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指引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本质美,善于把自己在文本和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表述出来,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如《我读懂了亲情》,一个学生从小时候、懂事些、长大后三个时间段,写了由对母亲的埋怨到接受爱的过程,不仅文章的构思精巧,文笔质美,也表现出孩童内在的善良与纯真。另外,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言行与品德,既要发挥课堂的审美教育主阵地作用,还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的美育力量,它既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现学生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结合实际适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审美认知,提升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朗读、辩论、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读书报告会、笔记展评、合适的网络平台、创作等形式配合阅读。还可开设美育课程,用艺术之美和现实之美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学生心里撒下美好的种子。通过这些活动扩展延伸课堂教学的美育,让学生结合现实体验美,结合艺术感受美,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既张扬生命活力和人际交往之美,又让其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培育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审美教育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既具良好品德,又兼高尚的审美情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