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

ID:23552473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_第1页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_第2页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_第3页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_第4页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探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225002) 孙 晴[摘 要]语文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应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做到“钻进教材”,又能“跳出教材”,对空白处进行个性填补,对简约之处展开合理想象,对具体之处进行简要提炼,对差异之处进行横向对比,这样对教材实现融会贯通的个性化理解,并进行独具匠心的处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看见真正的活水。[关键词]教材资源 个性填补 合理想象 简要提炼 横向对比[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2、A  [] 1007-9068(2015)07-024在阅读教学中,对教材实现融会贯通的个性化理解,并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精心设计学生阅读过程,指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那怎样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呢?一、虚则实之:对空白处进行个性填补,让学生丰富文本教材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细致入微地娓娓道来,它存在着许多“看不见”的留白。这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释。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3、,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与文本、产生心灵的碰撞,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着他们用一次次的独特体验来充实语言。苏教版课标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的第四段,珍珠鸟的活动是一条明线,同时的情感线则是一条暗线;正是因为爱鸟,不去打扰它,因此珍珠鸟才会一步步靠近,继而逐步信任。在本段的描写中,着力表现的是珍珠鸟的活动。对自己的活动,除了最后一句,就没有直接的描写。这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而这正是

4、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师抓住“见我不去伤害它”和“后来,它完全放心了”这两处细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见我不去伤害它’,此时,是怎样的动作?”“‘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珍珠鸟为什么放心了,是怎样的动作让珍珠鸟放心了?”这两处补白,让学生走进了的内心世界,对文本所反映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中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二、约则博之:对简约之处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丰富文本语言的巨大魅力在于可以使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挖掘教材因素,让学生关注文本中

5、看似简单的、在不经意间忽略的、对重难点的突破有画龙点睛之处的地方,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某些关键点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苏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教者紧紧抓住李时珍的一句话:“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展开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1-7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从书中的文字中找一找李时珍和庞宪究竟吃了哪

6、些苦。在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语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苦不是一天两天,而是__________”继而出示:“天刚蒙蒙亮,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_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__________;一天,李时珍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草药,他__________。”教者在“吃苦”上做足了文章,让学生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精神。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

7、、繁则简之:对具体之处进行简要概括,让学生读薄文本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提出读书的方法——分别看,即“从小处看”和“从大处看”。“从小处看”是要把文章读长、读厚、读深,读出滋味,看出文字的点睛之妙,行文的精练和准确,也就是“约则博之”。然而,要想学会读书,还必须学会“从大处看”,即将千头万绪的文章,抓住纲领,将文章读短、读精,用文中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意义。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作如下规定: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课标又作出这样规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

8、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故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但在如今的课堂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教师重视了重点词句的挖掘、感悟,却忽略了对于文本脉络的梳理,导致整节课的教学较为零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整体的感知。教学苏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学与问》一文,有教师这样处理教材:“知识是问来的,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谁来介绍哥白尼?”“他成为天文学家的原因是?”“通过哥白尼的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很明显,这样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就是将文本肢解,逐段逐句,甚至是逐词讲解。一节课下来,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