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

ID:19744972

大小:351.0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0-05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_第1页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_第2页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_第3页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_第4页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疸病证治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说教研室主讲人;肖碧跃2011.07黄疸病黄疸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个独立病症。中医对黄疸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厚的积淀,从《黄帝内经》最早提出黄疸病以后,历代医家对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的认识不断深化,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录一、黄疸病的定义二、病因病机三、病位四、分证理论五、治法六、判断预后七、代表方一、黄疸病的定义《说文解字》在解释疸字时指出:“疸,黄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提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又云:“……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不嗜食。”明确提

2、出了黄疸病的病名,并同时指出目黄、小便黄、面色黄、爪甲黄等是黄疸病的主症。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也指出:“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柏染者”的描述,基本包含了现代意义黄疸病症的物理诊断要素,即目黄、皮肤黄、小便黄。明·浅田宗伯在《先哲医话》中又曰:“黄瘅始萌以三候为征,曰眼中黄,曰心下痞,曰小便黄是也。虽身色如故,有此三候,则为确矣。又瘅愈以眼黄去为征也”。把“眼黄去”作为黄疸病愈的一个指标。张景岳也明确指出:“身面眼目黄如金色,小便黄而无汗者,曰黄疸”。现代医学认为,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紊乱,在血中潴留,形成高胆红素血症。当血中胆红素达到一定量时,可将巩膜、皮肤和粘膜

3、等部位染黄,临床上称之为黄疸。若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未达到一定范围时,肉眼不能察觉,则称为隐性黄疸。二、病因病机1、湿邪困阻湿是黄疸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而湿的来源主要是两条途径:一是湿邪由表入里,湿郁热蒸而发黄;二是各种原因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由内生,郁而发黄。1、湿邪困阻早期医家多注重外来之水湿(如外感风湿、入水),明清时逐渐倾向于内之湿邪。认为湿邪内蕴于脾,脾色外露,是发黄主要原因。湿有湿热和寒湿,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五疸论》提出:“五疸……,虽不同,其为黄则一,自本自根,未有非热非湿而能致病者也。湿也,热也,又岂无轻重之别乎?湿气胜则

4、熏黄如晦,热气胜则橘黄而明。盖脾主肌肉,土色尚黄,湿热内蒸,或轻或重,不容掩于外矣。”提示湿热是黄疸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有热重于湿,及湿重于热之别。最早明确地将黄疸分为热、湿两类。张仲景注重湿热也认识寒湿的作用1、湿邪困阻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指出中焦有寒,水谷不化,清浊相混,可以致发黄疸。《伤寒论·阳明病篇》“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进一步明确说明寒湿可致发黄。2、瘀血内阻瘀,《说文解字》谓“积血也”。乃血流瘀滞之意。最早提出瘀热发黄的,当属医圣张仲景。“瘀热”二字三次出现在《伤寒论

5、》中。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在《金匮要略》里总结性提出“瘀热以行”。认为湿热由气分进入血分形成瘀才能发黄。2、瘀血内阻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提出:“瘀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去瘀生新,而黄自退。”说明去瘀是其治疗关键。近代《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又说:“湿热胶固之邪,瘀热入于血分,阻滞百脉,逼迫胆液外溢浸渍于肌

6、肤,才能出现黄疸。”这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黄疸都是由于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肝内毛细胆管、胆小管或肝外肝总管、肝总管或胆道口壶腹等产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之瘀塞,导致胆汁外溢而形成黄疸的观点相一致的。3、风邪外犯《内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论及:“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详细阐述了风邪挟湿致黄的病机。同时曰:“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指出谷疸始于风寒而成于饮食,不论其中间环节有任何变化,但其发病与风邪相关不容否认。4、脾肾亏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7、》中指出:“黄疸……,久逆之所生也”,从侧面反映了黄疸病的产生有其慢性病理基础,非一蹴而就,而久病则多属虚证。《灵枢·经脉篇》也论及脾、肾“所生病”可以出现黄疸。《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了黄疸病不仅有实证,也有虚证。病位主要责之于脾、肾。《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指出:“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三、病位《内经》指出黄疸病位主要为脾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