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型练 题型7

高考题型练 题型7

ID:14159728

大小:8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6

上传者:U-4648
高考题型练 题型7_第1页
高考题型练 题型7_第2页
高考题型练 题型7_第3页
高考题型练 题型7_第4页
高考题型练 题型7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题型练 题型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题型7 非选择题·背景、内容、影响类设问  背景类设问类型方面,其一是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其二是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影响类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影响类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其中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等即是指意义。1.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4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6分)答案 (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或答:对触犯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严惩不贷)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或答:维护封建统治)评分标准:共计4分。两个要点能准确回答各得2分。(2)“控制被统治者”: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拥有最高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或答: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控制自己”:中央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或答: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与彼此制衡。)评分标准:共计4分。要求对解决的方法具体阐释,不可仅搬用材料而无实际内容。 两个要点能准确回答各得2分。(3)表现:推翻清朝君主专制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或答:建立中华民国;规定主权在民。)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若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也可得分)评分标准:共计6分。要求归纳完整,关于“表现”的回答,如能准确答出,两要点各得2分;关于“原因”的回答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产生到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曲折历程。(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属于图中第2、3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图中第3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材料二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他受孙中山邀请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和孙中山会面后,张謇对孙中山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崖”即“边际”,当时南京临时政府资金紧张。之后,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出卖国家主权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2)结合材料二简要评价张謇面对中国政局变动的表现。(6分)答案 (1)共同原因:政府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两点各得1分。如分别答出各自的原因,不是两者的共同原因,不给分)。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使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其中4个关键词各占1分,遗漏一点即扣1分)评分标准:本问共计6分。紧扣设问要求,结合教材的要点归纳准确无误。(2)思想开明、支持民主革命但不坚决、维护自身利益、爱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评分标准:本问共计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请回答:(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6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重要意义?(3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3分)答案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两点各占2分)评分标准:共计4分。要求准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答对得2分)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评分标准:共计6分。要求言简意赅,表述准确。(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答对得1分)意义:在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两点各占1分) 评分标准:共计3分。要求两核心词区分明确,不得混淆。(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答: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答对其中1点得1分,但总分不超过3分)评分标准:共计3分。要求言简意赅,表述准确。4.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常常有危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有四根支柱,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有人称之为“里根革命”。——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出台的背景。其政策为什么被称为“里根革命”?(8分)材料二 自1966年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后,苏联政府和有关部门只是在减少计划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调整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做做文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1971年的苏共二十四大开始,勃列日涅夫在各种讲话中开始只讲“完善”和“发展”原有体制,否定和讳言“改革”,……使得新经济体制改革到70年代初就基本停止。直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张建华《俄国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及后果。(10分)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答案 (1)背景:面临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两点各计2分)原因:改变了战后长期奉行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或答:采用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也可给2分,但本要点不超过4分)评分标准:共计8分。要求归纳简洁,表达严谨。(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本身没有突破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答: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小修小补。本要点2分)70年代起否定和讳言“改革”。(或答:70年代起过分追求稳定。本要点2分) 后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累,使苏联陷入困境。(三个分句每答对一点即可给2分)评分标准:共计10分。要求紧扣设问要求,表达完整。(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每答对其中一个要点即可给2分)评分标准:共计8分。要求既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又能结合教材把问题回答充分。只依据材料或教材作答酌情在1~4分之间给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包括供应通商口岸工厂的经济作物,这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首先在通商口岸直接感受到的世界市场上银价或中国农业输出品行情的波动,有时候能波及农村。但总的说来,直到1949年,农村地区和通商口岸经济依旧只有很松散的联系。——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对工业化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农业对工业化迅速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4)牛津大学伊懋可教授认为农业变革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伊懋可教授的观点。(10分)答案 (1)影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加速了分封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个方面各占2分)评分标准:共计6分。要求农业发展状况从生产工具的改进、新的土地制度的建立、 新的阶级阶层的兴起等方面来概括,影响从对旧的经济形态、土地制度、旧的统治阶级的衰弱以及文化思想方面的变化来论证。(2)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村与通商口岸经济联系松散。(两个要点各占2分)评分标准:共计4分。要求概括回答,要点明确。(3)作用:提供了原料;国内市场扩大。(两点各占1分)评分标准:共计2分。抓住关键信息“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扩大了国内市场”来回答问题。(4)农业变革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答对得2分)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发展滞后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工业提供原料供应不足。(两个要点,答对1点得2分)美国农业的变革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答:美国农业的变革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市场和原料。答对得2分)。中国、美国近代农业发展的条件不同,分别对工业近代化进程及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答对得2分)评分标准:共计10分。要论证观点,选取农业提供的原料、市场、廉价劳动力等角度进行论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