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

ID:32290430

大小:833.63 KB

页数:282页

时间:2019-02-02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_第1页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_第2页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_第3页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_第4页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敬梓评传 [文学评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吴敬梓的时代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出生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去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吴敬梓出生时,上距满族统治者福临自沈阳迁都北京的顺治元年(1644年)已近六十年,明末清初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已逐步趋向缓和,经过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三帝的苦心经营,政权已经巩固。生产也有所恢复,被史家称为“康雍乾盛世”,是清朝二百余年历史中最为强盛的时期。但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此一阶段,也已进入了晚期。明中叶以

2、来,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在封建经济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初虽一度实行锁关政策,但也未能全然阻扼这一发展趋势,封建社会正在逐步解体,渐趋崩溃。在吴敬梓去世后不足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就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可以说,在吴敬梓所生活的“盛世”中,依然潜伏着种种危机,败象也不时显露。吴敬梓的时代,其实正是我国社会即将发生大变化的前夕。吴敬梓时代的历史特点是:在政治上,虽然统一了中国,清政权作为一个新王朝的统治机器,得以确立并逐步巩固,但君主独裁空前加强;而且,在朝廷中又存在着严重的满汉之争,朋党之争;吏治极为腐败

3、,贪纵之风席卷官场。在经济上,生产虽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主要受益者却是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和依附于他们的盐商票商,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群众,生活依然困苦不堪;同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经济也趋于衰败。在文化学术上,一方面大规模地编纂图书,许多古籍赖以保存流传,但一方面统治者也借此销毁大量图书,或删削篡改其内容;为了端正士习,有利于封建统治,一方面推崇维护封建秩序的程朱理学,从而造成了大批伪道学,另一方面又倡导烦琐考证的汉学,促使广大士子脱离现实;科学技术有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西洋文明继明中叶之后仍不断输入的影响下,有长足

4、的发展,但科技成果并未能得到推广、应用。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上,一方面恢复科举考试、举行博学鸿词科、采取多种措施以广开仕途,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科场案,迫害士人,实行怀柔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由此可见在所谓“康雍乾盛世”中,民族的、阶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乃至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有日趋尖锐复杂之势,社会风气也因之江河日下,封建的道德观念也逐步地分崩离析,但却依然顽固地控制着人们的头脑。总之,这一切迹象都表明了封建社会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吴敬梓所创作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正从某一特定领域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

5、史变化的即将来临。一新政权的逐步巩固和内部矛盾的日趋突出康熙帝玄烨继顺治帝福临即位之后,在位凡六十一年,于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国防等方面,孜孜求治,进行统一全国的斗争,以巩固他们的新的王朝,为“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玄烨先用八年时间平定了三藩之乱,接着又促使台湾再次回归大陆,使之隶属于福建省辖之内。对于北方沙皇俄国的觊觎,也高度重视,密切注意,任用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采取措施,加强军事防御,以抵制沙俄侵犯,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边界。而蒙古族败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却在沙俄

6、的唆使和支持下谋反作乱,玄烨迅即采取措施,并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亲自率兵进讨,取得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逐步统一了全中国,实现了各族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并为我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君主独裁也达到极点,皇帝“乾纲独断”,拥有生杀予夺一切大权。玄烨即位之初,就从辅政大臣鳌拜手中收回军政大权,进而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又将八旗旗主的权力接管过来。封建政权的全部权力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胤禛即位之后,除继续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政治、军事措施加强封建统治以外,在朝廷

7、上先后清除了隆科多、年羹尧的权力,或将其禁锢,或将其赐死,并在乃父玄烨苦心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并以军机处凌驾其上,皇权更是空前加强。及至乾隆朝,弘历即位后继承父祖衣钵,用宽猛相济的手段驾驭大臣,统治人民。经过玄烨、胤禛的南征北讨,天下大定,因此弘历在位六十年,尤着重于思想控制。总之,在吴敬梓生活的康、雍、乾三朝,随着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皇帝权力达于极点,君主独裁空前严厉。但是,即使在“盛世”,朝廷上的政治斗争也未曾稍有停歇。而有清一代的朝政之争突出

8、地表现为满汉之争,这与清政权的结构有关。”世祖(福临,即顺治帝)入关,因明遗制,内自阁、部以迄庶司,损益有物”,“初制内外群僚,满、汉参用,蒙古、汉军,次第分布”(《清史稿·职官志一》),意图建立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从表面上看,从内阁、六部等中枢机构到地方的省、道、府、县的主官,满、汉官员机会均等,但实际大权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