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

ID:32293828

大小:526.80 KB

页数:173页

时间:2019-02-02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_第1页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_第2页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_第3页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_第4页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时珍评传 [文学评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时珍评传第一章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生活的整个16世纪,正是中国历史经历巨大震荡的时期。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为科学巨人李时珍的成长,造成了种种困境,也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一代英杰冲开艰难险阻,脱颖而出,显示了民族文化的无比潜力。全面了解李时珍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气氛,社会心态。文化氛围,对于认识他成长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各种历史条件,是十分必要的。一、16世纪的中国社会从明英宗(1436—1449)

2、到明神宗(1573—1620),史称明代中叶。在此150多年期间,有过五朝天子。李时珍生活在明中叶的后半段,经历了正德(武宗,1505—1521)、嘉靖(世宗1522—1567)、隆庆(穆宗1567—1572)、万历(神宗,1573—1620)四代王朝统治。他逝世后刚好半个世纪,明王朝就覆灭了(1644)。明朝初期,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那时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经济相当繁荣。为加强与南亚和非洲的往来,15世纪初,著名航海家郑和(1371—1435)曾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七次远航,大振国威。当时的中华帝国无论在政治、经济

3、方面,还是在科学文化方面,都雄踞世界先进行列,为万国所瞩目。1435年,明英宗即位,从此明帝国进入中衰时期。政治上日益腐化,社会日益动乱,经济濒临崩溃。李时珍在社会动乱的年代,忍辱负重,苦苦挣扎,自学成才,终于攀登上科学高峰。李时珍生活的年代社会一直动荡不安。自英宗开始,经武宗(正德),到世宗(嘉靖),几代君主昏庸享乐,长期不问政事,宦官乘机窃取政柄,形成宦官专政局面,以致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武宗时,宦官刘瑾当权,皇帝形同傀儡。民众讽刺说:北京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皇帝,一个是立皇帝;一个是朱皇帝,一个是刘皇帝。(张萱:《西

4、园闻见录)卷一○○,《内臣》上)宦官们实行特务统治。原来皇室设东厂,作为侦探臣僚不法行为的机构。宦官控制东厂,横行不法,打击异己,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宪宗时,宦官汪直另设西厂以控制东厂,武宗时刘瑾又设立内行厂以控制东厂和西厂,在北京和南京(留都)侦察异己,坑害良民,镇压人民的秘密结社活动,人民蒙冤而死者无计其数。(《明史》卷九,《刑法志》三)嘉靖时期,宦官势力受到排斥,由亲近皇帝的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当政,首辅位极人臣,独揽内外朝政。为了争夺首辅权位,大学士联结朋党,攀引门生,互相倾轧。严嵩以善于撰写“青词”(道教斋醮祷神文告)而得到

5、天子宠信,于1548年取代夏言为首辅。从此他家“子为侍郎,孙为锦衣中书,宾客满朝班,姻亲尽朱紫,”(《明史·张羽仲传》)不少人趋炎附势,与之狼狈为奸。大臣起来弹劾,无不为他所害。朝臣、宦官相互倾轧,无有宁日;国事混乱,无人过问。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嘉靖皇帝则成天忙于拜神、炼丹、求仙。上行下效,全国一派乌烟瘴气。明代中叶的经济状况更不如前。当时严重问题是土地高度集中。王公贵族大肆霸占上地,农民纷纷破产。勋戚、宦官原来都有庄田。庄田的数量一年年扩大,到明中叶,已大大超过前代。弘治时期(1488—1505).京畿的皇庄只有5座,占地

6、18000余顷;到正德年间(1506—1521),皇庄扩充到36座。占地达37000多顷。(《皇明经世文编》卷二○二,夏言《查勘报皇庄疏》)皇亲国戚、宦官、军官四处掠夺土地,巧取豪夺之风,遍及州县。弘治年间,顺天府庄田共332座,占地33000多顷;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顺大府延至北直隶,庄田占地已达209000余顷。奸相严嵩一家,在北京附近有庄田150余所,又”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明史》卷二一○,《邹应龙传》)严嵩原籍袁州府,该府四县之田,十分之七被他侵占。(《皇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九,《申逆罪正其

7、刑以彰天讨疏》)当时,豪绅地主的土地“阡陌连亘”,往往“一家而兼十家之产”。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佃富人田,岁输其租”,每亩收成只得数斗,而所交地租却高至一石二三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高利贷者,乘机盘剥农民,利息高达四、五倍。不少农民卖了田地,仍需上税,造成“产去税存”局面。(《日知录集释·苏松二府田赋之重》)当时流行的民谣说:“一亩田无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广治平略·舆地篇》)地主剥削农民敲骨吸髓,相当残酷,无异于”夺泥燕口,削铁针头;鹭丝脚上剥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

8、农民除了忍受地租剥削,还要遭受差役之苦。明宪宗时给事中丘弘曾指出:“孤寡老幼皆不免差。空闲人户亦令出银。故一里之中,甲无一户之闲,十年之内,人无一岁之息。甚至一家当三五役,一户遍三四处。”(《明宪宗成化实录》卷三十三,成化二年八月)正德之后,除了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