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三章

22《孟子》三章

ID:47012278

大小:47.1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2-03

22《孟子》三章 _第1页
22《孟子》三章 _第2页
22《孟子》三章 _第3页
22《孟子》三章 _第4页
22《孟子》三章 _第5页
资源描述:

《22《孟子》三章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2《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习重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难点:理解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初二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3、孟子文章善用比喻、类比

2、手法和対举、排比句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特点。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一、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孟子》三章,来认识一下孟子,学习他的思想和主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后

3、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二)背景资料10孟子是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三)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本课所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运用事实论证,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

4、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二、自主学习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目标导学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

5、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放弃;去:离开。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划定的疆界。 固:巩固。 山溪:地势;山河。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至:极点。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0(2)域

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把握作者论述的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1、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人和?明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人和最重要。要得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

7、和拥护。3、文章最后,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理国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即民心,百姓的拥护)4、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吗?(提示: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形式进行阐述。)明确:首先,作者在开篇提出初步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进攻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然后举防守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通过比较,得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作者由战争引入治理国家的论述,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明确:“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礼贤下士,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