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

ID:46429688

大小:8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3

上传者:U-7604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_第1页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_第2页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_第3页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_第4页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调查探究[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公众用药依从性的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公众用药依从性,从而使得治疗计划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以面谈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WPS表格2012和SPSS19.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描述。结果一共回收1946份有效问卷,其中,没有忘记服药经历者只占27.5%;不会增加或减少每次服用药量者占57.3%;有85.9%的人服药时间是遵照医嘱、药师的指导或说明书;有59.5%的人不会随意换药;40.5%的人不会随意停止服用;57.2%的人知道不遵照医嘱、药师的指导或说明书用药的结果。结论广东省公众用药依从性差,各地区的多数公众只是部分依从,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公众的用药依从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关键词]公众用药;用药依从性;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8(c)-0129-05用药依从性指公众按照医嘱、药师的指导或说明书用药的程度。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性、部分依从性(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性[1] 。依从性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的转变,当公众用药依从性低时,再好的治疗计划也会是失败的,同时会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降低生命质量[2]。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存在各种原因降低用药依从性,不按医嘱、用药指导和说明书用药,甚至毫无规律地滥用药品,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首要原因[3]。目前有资料表明,用药不依从性发生率为13%〜93%,平均约为40%。国外调查结果显示:有55%的患者不知道怎么正确用药[4]。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得知,用药依从性反映公众对其医疗行为的配合程度,是药物有效性的基础[5]。因此,应采取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公众用药依从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调查在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展开。本次的调查对象是公众,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公众的基本信息和用药依从性的情况。调查员都具有药学知识背景。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全部人员都经过了筛选和培训。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完成率和可信度,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匿名填写,完成后回收。1.2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以面谈调查为主,网络调查 为辅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设计前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界定依从性好与差的方法;用药依从性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标准[6],用4个问题确定公众用药依从性:①你是否有过忘记服药的经历?②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③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④当你服药自觉症状不佳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其中,4个问题都答“否”为依从性好,有1个及以上为“是”,即为依从性差。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样本资料计算样本的统计值,找出数据的分布特征等描述变量的变化。然后进行推论统计,做假设检验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找出相关的影响因素[7]。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o用列联表x2检验可得,不同性别(x2=7.321,df=2,P二0.026)、职业(x2=35.386,df=22,P=0.035)人群,用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而年龄(x2=20.644,df=6,P=0.002)、所在地(x2=17.012,df=6,P=0.009)人群,用药依从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年龄、所在地和职业可能都是影响公众用药依从性的因素。2.2.2忘记服药的分布情况公众忘记服药的分布情况见表6o 由表6可见,用列联表x2检验可得,不同区域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0岁者与W20岁、>20〜40岁、>40〜60岁比较,〉60岁与W20岁、>40〜60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20〜40岁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0.815,df=1,P60岁公众中有58.0%的人有忘记服药经历,而>20〜40岁的公众中就有74.2%的人有忘记服药经历,>20〜40岁的公众情况最差。性别分布上,男性、女性有忘记服药经历的比例分别为68.3%、76.1%,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4.870,df=1,P2.2.3不注意服药的分布情况不注意服药可表现为不按时服药、漏服或多服、增加或减少药量、不适才服、完全不服等。本次研究只选取是否曾经增加或减少每次服用的药量与服药时间是否按照医嘱、药师的指导或说明书两个方面调查不注意服药的情况。调查结果分别见图2、3o通过x2检验,不同性别、年龄、月收入、区域间曾经改变每次服用药量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由图2可见,不同学历间总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7.173,P0.05),而大学与小学、中学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服药时间是否按照医嘱、药师指导或说明书与这些因素无关。由图3可见,对于不同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70,P20〜 40岁和>40〜60岁的公众随意换药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3.1%、43.3%,而W20岁和>60岁者较低,其比例分别为34.6%和35.9%;不同区域分布情况:市区近郊最高,其比例为46.9%;不同月收入分布情况:总体趋势是月收入越高,随意换药的比例越高,>5000〜10000元的比例最高,为52.2%;不同职业分布情况:工人、农民随意换药比例最高,分别为48.5%、48.7%,医护人员、退休人员、学生中其比例最低,分别为25.0%、31.1%、31.4%。1.2.5随意停药的分布情况随意停药是指因为某些缘故(感觉症状改善、服药后感觉症状不佳、不良反应严重等)而提前终止服药的行为。调查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随意停药与区域、月收入、职业无关(P>0.05),与性别、年龄、学历有关(P20〜40岁最高,其比例为61.5%,>60岁最低,其比例为42.0%;③随着学历的升高,随意停药的比例总体趋势是升高,大学生随意停药的比例最高,为62.3%,50%学历硕士及以上者人会随意停药。3讨论2.1结果分析3.1.1忘记服药的情况严重3.1.1.1人们熟知有些药品是需要坚持按时服用的,如降压药、降糖药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忘记服药总是在 所难免,但是有些人对按时服药不以为然,总是想起来就吃、想不起来就不吃;有些人漏服后,想着“亡羊补牢,犹未迟也”,赶紧补吃;有的人甚至在下次服药时加倍药量。这都是不科学的。药物是需要在病灶部位保持一定的浓度才能发挥治疗作用的,浓度过高了会中毒,过低了无效果。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会有差别,因此医生会根据各药物的特点来决定给药的时间间隔。1.1.1.2本次调查中发现有72.4%的公众有忘记服药的经历,其中的原因有学习或工作忙(38.8%).自我管理弱(22.3%)、记性不好(42.4%)等。研究结果发现,〉20〜40岁这一年龄段的公众最不重视按时服药。这群人正处于人生中最具青春活力时刻,可能他们对自己身体有信心,觉得漏服没有关系,再加上学习或工作的繁忙以及环境的不规律性,使得他们当中的漏服率偏高。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也有部分人会以记性不好为借口而不按时服药,这当中有客观和主观因素,有的真的是忘记了,有的是不想吃药。女性对按时服药的意识和重视都比男性差。在制定改善用药依从性方案时,应加强对按时服药的宣传,特别要引起青壮年的关注和重视。3.1.1.3为了降低公众漏服药物的现象,可以宣传以下内容: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漏服的危害和避免忘记服药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传播一些漏服后的科学补救措施。 3.1.2注意服药意识需加强3.1.2.1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为血液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有效药物度,而擅自改变每次服用的药量或服药时间不按照医嘱、药师指导或说明书都会导致血药浓度不在有效的范围内,这样就难以控制病情。有的人求愈心切,盲目加大剂量;有的人则担心毒副作用而擅自减少剂量。药量越大,毒副作用就越强,甚至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减少药量不见得就能减轻毒副作用,反而会延误病情、改变药理作用和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用药时间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发挥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呈昼夜节律变化。3.1.2.2这次被调查公众的按时服药意识较高,各区域的人们都有80%以上是按照医嘱、药师指导或说明书的时间 服药的,其中小城镇的最高,达89.7%,这可能与其生活习惯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了学历越高的公众,擅自改变剂量的比例就越高,最高的可达55.6%o可能是因为学历高的人有接触到医药知识或本身就是攻读相关专业的,就根据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去改变剂量,为求达到自己预期的治疗效果。虽然都有受到相关的用药教育,但毕竟不是全部人都是专业人员,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所学到的知识是片面的。因此,不应擅自改变剂量,若有特殊情况可咨询医生或药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用药。3.1.2.3为加强公众的注意服药意识,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向其传达相关的知识,如剂量与耐药性、毒副作用的关系及一些时间间隔的概念(每日1次、每日3次、饭前饭后服用具体指的是什么)等,同时还应促进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使公众信任医生。3.1.3改善随意换药的情况3.1.3.1生活中,身边很多人都会有随意换药的行为,认为药物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差不多,觉得可以替换。但是,人们是否考虑到自己买的药是否适合呢?医生对患者开的处方都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拥有同一适应证的药物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具有该症状的人,有的药物只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的(如某年龄段、某时期等)。当服用的药物不止一种的时候,人们是否想到有配伍禁忌的注意事项?用药其实并不 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3.1.3.2这次的调查结果显示,随意换药的情况虽没其他不依从行为严重,但是仍有40.2%的公众会自行换药。青壮年的情况尤为严重,不够珍惜健康,不重视用药。在不同的区域中,市区近郊的情况稍突出。月收入越高,随意换药的比例越高,这可能因为收入可观了,健康素养提高了,想用更好更贵的药,但不清楚怎样用药才是最好的。工人和农民可能因为收入水平和知识水平不高,易出现随意换药的现象,而医护人员、退休人员和学生在这方面的情况好些。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力给患者正确的指导,学生能将正确的用药知识带给身边的每个人。3.1.4减少随意停药的发生3.1.4.1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即使病情好转,也不能自作主张停药。因为骤然停药会使症状反弹,甚至比服药前更严重。有些疾病需要缓慢减药。随意停药存在耐药的隐患,有些药物自行停药反而更易导致耐药,如抗生素。所以一定要遵医嘱服药,不要自觉症状改善就停药。3.1.4.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中会随意换药的公众比例比男性的高,可能是因为女性会觉得药物对自身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生理期的时候,就会自行停止服药。>20〜40 岁的公众中随意停药的比例最高(61.5%),>60岁的最低(42.0%),年轻人感觉症状改善就会随便停药,有的可能因为服药后症状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而老年人多数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需长期服药,再加上家里人的照顾,其随意停药的情况较少。随着学历的升高,随意停药的比例总体趋势是升高的,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这可能跟教育的模式和侧重点有关。3.1.4.3为了减少随意停药的发生,需要医疗机构的努力、政府的积极宣传以及各高校的配合,向公众宣传随意停药的危害、应如何正确停药、什么情况不能随意停药等知识。3.2提高公众用药依从性的对策3.2.1政府部门加强用药依从性宣传①加大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宣传力度,开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可以釆用公益用药讲座、社区用药培训、播放用药宣传片等形式,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到提高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②要时刻关注宣传的效果,一开始可先选几个城市做试点,并跟进宣传工作,改进当中的不足,使宣传达到更高的有效 性,最后再将宣传范围扩大。③大力支持社会上的组织机构和各个高校的用药依从性公益活动,可通过资助部分金额、提供所需的信息或给予相关指导的方式来提供帮助,必要时给予鼓励和赞扬。④积极打击虚假药品宣传活动,杜绝不法份子在社会上作乱,严惩欺骗公众买药钱和传播不正确用药知识者,增强公众对用药依从性公益活动的信心。⑤规范药品广告,建立医药电视频道,对宣传国家药物政策和医药知识、提高公众用药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具有积极作用。3.2.2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提高用药依从性宣传力度①医疗机构应为医护人员提供影响患者用药行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使之在服务公众的时候能得心应手,而不会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同时让公众更容易接受他们,听从他们的指导。②要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医生应该耐心地诊断患者的情况,告知他(她)的情况应该用什么药,该药的作用是什么,并询问患者的意见,让他们也参与到治疗计划中去[8],这样对提高公众用药依从性会 起到明显的效果。③医生应在保证患者安全健康的基础上开更简单的处方,方便公众,降低漏服率和提高依从性。医生还应谨记其职业道德,不应为了自身利益而影响到公众的健康。④各医疗机构应开设药师咨询处,并真正落实该工作,为公众解答用药上的难题。⑤各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宣传,举办用药的公益活动,向公众传播用药知识,如服药时间间隔的具体内容、特定服药时间的意义、漏服的科学补救方法等,使公众更有意识地去依从。3.2.3发挥医药高等院校专业知识的优势①各医药高等院校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在社会上做些用药的公益项目,为提高公众用药依从性出一份力。②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更能意识到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老师应带领学生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结果公布,认真撰写报告,争取发表到核心期刊,以引起公众的关注。③加强各医药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一起举办用药依从性宣传或公益活动,将用药的基本知识带到其他各类高等院校和社会上的公众,改善公众的用药依从性。④身为医药高等院校的学生,肩负着传播用药知识、对公众健康负责的责任,因此希望学生们能用所学知识去引导身边的人们依从用药,为人们的健康着想。3.2.4公众应积极配合用药 首先,公众应清楚明白健康是一笔无法被取代的财富,没有了健康什么都做不成。因此,要时刻注意身体,不能因为觉得自己还年轻,不用怎么去管,也不能认为随便吃点药就了事。其次,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主动汲取安全用药知识,主动接受相关的宣传,从中学习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袋上服药时间间隔、如何正确阅读说明书等,平时要遵守医嘱、药师指导或说明书服药,不要随意对待,自身要有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意识。最后,希望公众在生病看医生时,能信任医生,积极配合医生真实反馈信息,遇到问题主动咨询医生或药师,让自己参与到整个治疗计划中。[参考文献][1]叶秋明,劳嘉华,肖美华•儿科患者用药不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今日药学,2012,22(1):35-37..2]GarfieldS,CliffordS,EliassonL,etal.Suitabilityofmeasuresofself-reportedmedicationadherenceforroutineclinicaluse:Asystematicreview[j].BMCMedicalResearchMethodology,2011,11:149.[3]张新平,郑明节,袁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0):791-793.[4]时淑芳,仲积珊.试论影响问诊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403-404. [3]蒋斌,王玳珠,秦媛媛•药师与用药依从性的关系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144-3145.[4]张建虎,叶芋•某院分所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66-167.[5]游正林•问卷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6]BrownMT,BussellJK.Medicationadherence:whocare[J].MayoClinProc,2011,86(4):304-314.(收稿日期:2013-06-17本文编辑:程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