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ID:11756793

大小:101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3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_第1页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_第2页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_第3页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_第4页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院校: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院系:烹饪技术系姓名:闫毛宁班级:13级中餐二班论文名称: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养生,养生是一门保养生命的学问,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对防病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总结,在众多养生方法中,食疗又被誉为“养生之首务”,自古有医食同源,食药同用,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考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疗用天然动植物,矿

2、物质给予人健康,又很少有副作用,在不远的将来,必能赢得人们的青睐。本文旨在介绍食疗的主要理论依据及枸杞子的食疗作用。关键词:食疗药膳、精气、四气五味、归经、枸杞子中药药膳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一精气学说《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气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思就是说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中医把每种食物所含营养称之为“精微”)内注五脏

3、以养五脏之气,从而使津液生成,神气自然也就产生了。而五味的来源就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食物中。《黄帝内经·灵柩·五味篇》中所记述的“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天之精气指自然界之大气,地之精气指的就是水谷之精气,天地之气不断供养人体,决定着人身之“气”的盛衰,可见食物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所谓辩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4、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法,食疗中辩证施膳治疗疾病是辩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根据食性理论,以及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作指导,针对病人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选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三四气五味归经学说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说:“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脾脏有益,不宜”。《太平圣惠方·食治》中也提到,:“夫

5、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精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视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可见选择食物必须是于“人脏腑有益,用食平疴”则须“适情遣病。”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认真运用中医中药理论,特别是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药物的归经等学说来分析食物的作用,这又是中医营养学的另一特点。四气即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但有所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凡属寒性或凉性食物,同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一样,食后能起清热、泻火、甚至解毒的作用。遇到热证或在炎暑温热疫毒盛行的季

6、节,就可选用。凡属热性或温性的食物,也同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一样,食后起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遇到寒证、虚证可用,如牛羊狗肉等作为冬季御寒保健。凡属性质平和、寒凉、温热、不甚明显的食物,日常食养为主,如冬瓜、大豆、粳米、等具有具有健脾胃,强身健体功效。除注意四气外,还要注意食物的味道,中医称为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味的不同作用,比较一致认为是这样的:(一)、辛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二)甘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

7、、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三)酸1、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2、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四)苦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五)咸1、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2、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在中医药学方面,有归精学说,对食物来说,五味与五脏的联系上也

8、有一定的规律性,早在《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论述。这说明五味分别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进入那一脏,就对那一脏发挥有益的养生作用。从食疗的角度说,这就是“五脏各有喜”的理论。张景岳对此也有议论:“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运亦各有所先。”既有所先,必有所后。枸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