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

ID:15925777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6

上传者:U-4650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_第1页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_第2页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蜱和蜱传播疾病预防常识一、蜱的特点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草扒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我国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二、蜱及蜱传疾病的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如森林脑炎、出血热、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病、野兔热、无形体病等。蜱能长时间保存病原体,并经卵传递,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多发生在3~11月,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森林脑炎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蜱媒回归热流行于我国新疆地区;莱姆病分布广泛,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毗邻本市的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报道在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Q热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此外,蜱还能传播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土拉杆菌病)。 三、临床表现1、皮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2、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3、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4、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四、蜱及蜱传疾病的预防1、防虫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罗浮山百草油或是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2、蜱螫伤预防治疗(1)、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罗浮山百草油、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2)、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3)、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4)、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5)、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3、切忌:(1) 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